安德鲁 · 沙利曾与他的宿敌罗杰 · 吉列明共同分享诺贝尔奖。
他们为研究大脑如何控制激素铺平了道路。
内分泌学家安德鲁·沙利(Andrew Schally)于2024年10月 17日去世,享年97岁。他曾因分离和合成神经激素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神经激素是由专门的神经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调节人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
沙利的探索始于1954年,当时他接触了英国研究人员杰弗里·哈里斯(Geoffrey Harris)的研究。哈里斯提出理论,认为豌豆大小的脑垂体——能分泌人体重要激素——受控于下丘脑产生的其他激素或“释放因子”。为了捕获这些释放因子,沙利开始研磨从猪身上提取的大量下丘脑组织。
与此同时,作为沙利的竞争对手,法裔美国生理学家罗杰·吉列明(Roger Guillemin)正试图用羊脑做同样的事情。他们之间的这场较量持续了21年。
1969年,沙利取得了第一次胜利,他比吉列明早几天宣布发现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TRF)的化学公式,该因子能指挥脑垂体控制甲状腺。两年后,沙利与日本科学家合作,成功分离出促黄体激素释放因子(LRF),该因子可刺激生殖系统过程。
次年,吉列明实验室的一位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三种释放激素——生长抑素。总的来说,沙利和吉列明两方的发现为神经内分泌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内分泌相关疾病的大量研究提供了机会。他们的工作还推动了避孕药和帕金森病相关研究的进步。
1977年,沙利和吉列明各自获得了四分之一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项的另一半授予了进行不相关研究的罗莎琳·亚洛(Rosalyn Yalow)。然而,这一奖项并未结束二人之间的竞争,他们的这种竞争在科学界几乎被神化了。2005年,沙利告诉《迈阿密先驱报》(The Miami Herald ):“我和吉列明对彼此恨之入骨。”
早在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沙利就加入了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医学院吉列明的实验室。两人的合作关系从一开始就不融洽,彼此都不愿意分享联合研究的成果。
在五年没有取得显著进展后,科学界的其他人开始嘲笑他们的努力,有人将他们的研究比作寻找“传说中的喜马拉雅雪人”。1962年,沙利离开吉列明的团队,建立了专门研究下丘脑的实验室。在那里,他特别关注生殖内分泌学,并开始研究避孕类固醇和克罗米酚(一种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症的药物)的作用。1966年,当他宣布鉴定出了猪TRF中的三种氨基酸后,公众的怀疑终于平息了。
沙利在一生中发表了2300多篇论文,赢得了包括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在内的诸多奖项。2004年,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资料来源 The 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