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范式”

2025-02-08 00:00:00陈依美智杨新月
人民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器乐民族音乐乐器

构建一个艺术品牌绝非朝夕之功,它深刻凝结了行业群体对于艺术理想和文化气象的解读、取舍与认同。在新时代文化浪潮的席卷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和需求与日俱增,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成为彰显民族自信的标志。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力量。然而,面对全球化的交融与冲击,如何正确地继承与弘扬民族音乐传统,如何有效地挖掘、培养民族音乐人才成为当代音乐工作者的议题与使命。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秉持坚定文化自信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发展理念,于2022年推出的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精心打造的全国性艺术展演交流活动,两年一度的“国韵杯”已成为推动民族器乐艺术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

2024年7月15日至25日,第二届“国韵杯”在江苏无锡(梁溪)和浙江宁波(镇海)成功举行,以其权威性、公正性和导向性,吸引近五千名来自全国多所音乐学院、各综合类高校师生、各艺术院团职业演奏家和具有相当水准的非职业爱好者们的积极参与。相较于上届,此次展演体现出诸多新意:活动安排更加多元,选手构成广泛覆盖,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学术理念深度融合。活动秉持“民族器乐根植人民、凝练舞台、彰显中华审美”的宗旨,致力于展现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

一、寻径

本次展演活动采用线上初评和线下复(终)评的选拔机制,旨在为优秀民族器乐人才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评审团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各二级专业委员会会长领衔,集结了演奏、创作、指挥等领域共计366位权威专家参与拉弦乐、弹拨乐、吹管乐、民族打击乐和新型乐器五个项目组的评选工作。评委身份“创、演、教、研”的全方位覆盖为评选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角,促进了艺术交流与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展演监审组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党支部书记王书伟、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东升及琵琶专业委员会顾问傅丹组成,以确保活动公正有序进行。

本届展演活动共设有15个组别,涵盖36种专业。“选手年龄跨度大、报名人数多、参展曲目丰富、整体水平较高”成为评审专家对本次参赛选手的一致评价。上海音乐学院王建民作为本次展演组合组的评审委员指出,在当前民族器乐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搭建高水平展演平台对于推动民族器乐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民族器乐教育专业化与层级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乐曲与现当代创作作品的持续累积与丰富,当下的民族器乐曲目库已得到极大的充实与更新。为展现这一成果,本次展演活动对选手的曲目选择进行了精心安排。职业组选手从初选至终选共需演绎六首曲目,非职业组选手则需演奏三首,其中传统曲目占据了核心比例。这一赛制设计充分彰显民族器乐教育者对传统的重视与共识,也进一步强化了传统音乐在民族器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传统音乐的整理、定谱作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专业教育体系建立之初所进行的首要工作,这项工作凝结着一代代演奏家对传统音乐和地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思考,也是传统土壤得以在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生根发芽的坚实基础。为此,中央音乐学院戴亚进一步指出,年轻学子应更加珍视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传承。他认为,当前传统音乐的教育与表演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也希望通过“国韵杯”的举办,能够全面提升选手对传统音乐作品的理解力与诠释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器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担任此次拉弦乐组评审委员的中国音乐学院沈城认为,这是他多年来所参与乐器种类最丰富的展演活动,尤其在拉弦乐器的多样性展现上,展演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对小众专业的关注程度令他倍感振奋。对于胡琴专业来说,源自全国不同地方戏曲乐种的拉弦乐器,共同构成庞大的拉弦乐器家族。《中国音乐词典》曾统计拉弦类乐器共有53种,与二胡属于同类乐器的多达40种。然而,这些乐器却在以往的全国性展演中鲜有机会展示。此次展演中,马头琴、京胡、高胡、板胡等相对冷门的乐器得以亮相,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奏家,这不仅成为小众乐器在推广与传承上迈出的“一小步”,更成为民族器乐人才全面成长与发展的“一大步”。强调对小众乐器的关注,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丰富音乐文化的多样表达,更在于对当前民族器乐专业教育已广泛建立全面知识体系之际所唤起的一种反思:在学科体系日益精密与专业化的进程中,昔日中国民族音乐“一专多能”的学习传统在当今社会是否仍具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这些对过往种种的深刻反思从根本上触及了民族器乐教育与传承的重要命题——即当代习乐者在培养过程中究竟需要汲取哪些关键要素,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打造使青年人才得以全面成长的业态环境。

此次展演除全面覆盖传统的吹、拉、弹、打类乐器外,另特设新型乐器组,这一举措无疑为民族器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借助当代科技力量与民族文化融合,在器质形态、表现形式以及音响性能等方面进行革新的民族乐器,通过当代科技力量的加持,赋予了它们更多的表现空间。其中,“文琴”这一巧妙融合拉弦与弹拨乐器特性的新型乐器,在音色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首次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了乐器外观和结构的创新设计。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民族乐器种类的边界,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演奏方式和音乐表达空间。据悉,“文琴”是由爱国华侨文正球发明,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而备受瞩目,此次参与展演也令人深切体会民族乐器创新性发展的澎湃动力。高速发展的创新之路伴随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否可能因过度依赖科技而导致乐器性能趋于“标准化”?新型乐器的工业程序化是否会对传统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产生改变?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丰富性的同时也应警惕乐器音色独特性的丧失和演奏技术的缺失。通过尊重传统、融合创新、不断探索,确保新型乐器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加多元、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民族音乐魅力。

二、问道

民族器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表演技艺的不断精进,另一方面来自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撑。本次展演活动特别策划四场主题鲜明的讲座,聚焦“国乐、国风与江南文化”“民族器乐创作的新路径与演奏艺术”等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讲座汇聚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真知灼见为当代民族器乐事业提供宝贵的启示与方向性的指引。

针对传承与创新关系议题,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朱昌耀等人强调了深入民间、亲身体验地方戏曲与民间音乐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审美价值,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中央音乐学院石海彬、广东民族乐团陈佐辉、中国音乐学院王中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陈音分别从各自的创作实践角度出发,阐述如何在传统根基上绽放创新之花。事实上,关于民族音乐发展道路的中西融合、古今传承的辩论从未止息。传承与创新犹如一对彼此交织的双螺旋,在这个结构内部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博弈点在于能否有更多的人真切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根”,并以此作为新的逻辑起点,推动民族器乐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作为驱动民族器乐发展的核心动力,创作与演奏的核心议题不断被提及,旨在揭开“创”“演”“研”相互关系的神秘面纱。王建民和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共同强调作曲家与演奏家紧密合作的重要性,这既是深入挖掘作品深层内涵与乐器特性的重要保障,也是为作曲家提供新鲜灵感的有效渠道。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艺术发展环境,需要为艺术家们创造更多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然而,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证作曲家与演奏家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心境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技术层面的对接自不待言,更多涉及艺术家心态调整、角色渗透与艺术生态环境构建的系统性变革。

“国韵杯”作为促进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平台,其讲座活动深度聚焦民族器乐传承与创新、舞台表演艺术、教育理念等核心议题,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开辟一扇透视民族音乐深厚底蕴的窗口。依托专家们各自深厚的专业积淀,慷慨分享他们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学术洞见。其输出的观点与理念,深刻展现了民族音乐发展理念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为民族音乐的蓝图描绘出多元的思考维度与发展路径,让“国韵杯”从习乐者施展才华的舞台,转化为他们汲取新知、碰撞思想的殿堂。这种从“演”至“学”再至“研”的递进模式,实现了技艺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无缝对接,为当前中国民族器乐领域的各类展演活动树立一种创新且有成效的范式。

三、求索

无锡与宁波,两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作为本次展演活动的举办地,以其深厚的民族音乐底蕴,为展演活动增添了一层绚烂的文化纱幔。无锡作为“二胡之乡”,孕育了如阿炳(华彦钧)、刘天华、闵惠芬等众多音乐前辈。他们让世界因民族音乐认识无锡,也让每一个有意愿走进无锡的人得以在民族音乐历史的褶皱中探寻城市的文脉。无锡深厚的音乐底蕴,正是其作为本届拉弦组展演举办地的核心缘由,它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历史的回响中,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而宁波(镇海),则以其多元的文化生态和卓越的包容性,承担起其他四个项目的展演重任。近年来,各大音乐赛事、文艺大师班、研修班纷纷落户宁波镇海,一而再地将民族音乐基因厚植于这片土地,为城市增添浓厚的人文情怀。足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引领性存在,为浇筑“品质镇海”的文化形象提供了能量和酵母。

7月15日晚,开幕式音乐会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上演。指挥家孙鹏执棒无锡民族乐团,多代际演奏家的合作模式象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熊熊火炬在赓续传递间连绵不绝的生命力量。张尊连、朱昌耀、邓建栋、沈诚、周维等一辈国乐名家以其厚重的艺术造诣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糅合成对《洪湖主题随想曲》《二泉映月》《秦腔牌子曲》等经典作品的深刻演绎,将他们对音乐的体悟和情感投注于作品本身,通过轻触指尖带来的点点涟漪使“乐由情起”的艺术凭借声波震动在时间中缓缓展开。王梓同、贺礼、熊箫涵等新生代演奏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民族音乐的深厚热情,展示出他们在新时代民乐发展语境下其思想观念、文化解读、媒介手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革新与追求。最后,由全体胡琴演奏家共同演绎的《光明行》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顶点。这首曲目将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彷徨、挣扎、探索、奋斗的来时路生动诠释,百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家对经典的再次演绎,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生动写照。回顾民族音乐人一个世纪的求索之路,不难洞察刘天华先生终其一生追求的“国乐改进”事业在这百年间的轨迹变迁——从传统根脉的复苏到民族文化的自信,从发展途径的探寻到本土情怀的回溯,中国民族音乐人始终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正道”,用每一步的砥砺奋进书写着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辉煌篇章,矢志不渝地延续艺术先驱们的“青云之志”,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接续飞跃。

2024年是“ 大民乐观”(乔建中语)视域下民族器乐发展迈入下一个历史时期的转折点。此次展演活动将名家与后学汇聚一堂,传承前辈艺术理念,展示阶段性艺术成果,重温民族文化记忆,共商民乐发展大计,成为历年来规模最大、涉及专业最广与艺术家参与度最高的同类活动,标志着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吴玉霞表示:“活动的初衷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传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如果说挖掘人才、发挥作用,打造优秀民乐人才数据库是‘国韵杯’的意义所在,那么通过艺术展演涌现出的‘民乐之星’优秀代表,将有机会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更多的专业扶持和学术引导则是‘大民乐观’的具体实践。”

结语

回顾“国韵杯”从首届的初露锋芒到第二届的璀璨绽放,其展演模式、活动安排和参与阵容,初步勾勒出业界长久期盼的“民族音乐人才传承路径”,这一平台既是习乐者展示技艺、碰撞思想的舞台,更在无形中构建起一个挖掘、发现与培养人才的完整生态链。然而,在总结“国韵杯”所取得的成就之余,还需要正确认识当前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尽管近年来民族器乐展演活动层出不穷,但“演、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展演模式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广泛推广,种种“症候”不仅影响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开拓,更是深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肯綮。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非同以往,文化建设已然被提升至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巩固文化地位、推进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具效力的传播体系,如何打破长久以来在“他者的凝视”下成长的固化模式,实现文化内驱力与自觉性的提升等等问题成为长期性与关键性并存的文化战略。“国韵杯”的成功举办无疑为这些命题提供可参考的解法与思路,继而具象化了民族音乐发展的前景与可能性。在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环境下,为求得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培养、理论建设、推广路径等等诸多方面的逐步完善,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予以关注和加入。正因其终点的灿烂光华,新时代承前启后的民族音乐人理应承先人之志,铸青年之魂,立柱架梁、砥砺后学,持续推动中国民族音乐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

陈依美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杨新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器乐民族音乐乐器
学乐器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06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58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乐器
小太阳画报(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3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音乐生活(2015年5期)2015-12-01 01:51:39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