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找准红色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塑造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IP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径。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是指以郑州“二七”工人大罢工等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打造的具有“二七”红色精神内涵和吸引力的产品或IP形象。本研究基于混合式调查问卷和Likert5级量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要提质培优、细分受众群体以及科学务实传播等策略,并以此建立三个层面和九个指标对策模型,旨在为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提供优质方案,提升郑州红色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IP;文化传播;郑州“二七”精神传播;红色文化IP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97-05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科联“二七精神”专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策略研究”(ZSLX2023+871)。
一、“互联网+”背景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现状
2023年5月至10月,通过实地考察郑州“二七”纪念馆和“二七”纪念堂,以问卷调研方式获取大众对郑州“二七”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回收有效问卷共379份。其中,“知道‘二七’塔有关革命历史故事”的占比73. 04%,“了解‘二七’塔背景和内涵”的占比43. 54%,年龄大多在30—55岁之间;有102人对“二七”红色文化“完全不了解”,年龄大多在18—24岁之间。根据调研数据可知,当前年轻人对郑州“二七”红色文化的了解较少,对“二七”红色文化背景和内涵了解程度欠缺。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形象设计包括“二七”纪念馆、“二七”纪念堂、“二七”工人和“二七”大罢工文物等,种类比较全面,但是传播范围较窄,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对于非郑州市民来说,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有限。总体来看,现有的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存在以下问题:
(一) IP种类多样,但内容创新不足
郑州相关红色文创产品达20余种,涉及非遗、生活用品、动漫等类别;形象来源涵盖“二七”纪念馆、铁路工人、郑州民俗等, IP具有主题鲜明、设计精美等特点。尽管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种类多样,但部分IP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模式的套路化和内容的同质化现象,缺乏新颖性和独特性, IP的表现方式过于重复,缺少变化,设计者未能做到深入挖掘和展现郑州“二七”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从而导致受众在接触这些IP时,容易因为缺乏新鲜感而感到失望,难以对IP的相关宣传内容及宣传产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共鸣。
(二)宣传渠道众多,但未形成健全的传播体系
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的宣传途径主要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公共服务以及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推广等。例如,自2019年以来,“二七”纪念馆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进入学校、社区、党政机关和军队开展巡展报告600余场,受教育人数约为30万人,共接待游客144万人次,其中,接待的青少年达10. 5万余人。自2021年起,“二七”纪念馆借助“云参观”“云刷馆”等方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使更多人享受到这一丰富的文化盛宴,整体宣传效果良好。然而,通过分析可知,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的传播大多是在政府相关主题活动中作为嵌套项目进行的,还有部分红色文化IP相关延伸活动是借助“郑好办”等普及率较高的线上政务平台开展推广。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较多依赖相对成熟的运营活动,较少独立开展主题专属活动,很难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除此之外,传播过程中也缺少稳定的合作单位,导致其在各类公共服务活动中获得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较少,无法扩大传播范围,从而限制了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传播优势不突出,官方平台关注度低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但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在传播中,未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传播实践中,郑州“二七”纪念馆建立了官方网站,开设了官方抖音账号和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上的内容更新及时且图文质量较高,涵盖新闻报道以及与“二七”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尽管发布的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丰富多样,但整体传播效果未达预期,如“二七”纪念馆新媒体平台的粉丝量和关注量较少,大众阅读量和点赞量较低,其中,官方抖音账号自2020年开始运营至今,粉丝数仅1393人,截至2023年10月,点赞量最高的短视频只有156个赞。
二、“互联网+”背景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架构设计
2023年下半年,为了深入剖析郑州市民对“二七”红色文化IP的认知与接触模式,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旨在揭示该文化IP在当地传播的实际效果与潜在规律,调查核心在于探索“二七”红色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被公众所接纳、理解和传播。问卷筛选并构建了包含12项具体传播方式的内容,以便全面而深入地捕捉市民的接触习惯与偏好。问卷采用多选题形式,允许受访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勾选,无限制地表达个人意见。在样本的选择上采取广泛覆盖的策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问卷通过电子邮箱和问卷星平台,发放至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上街区和惠济区等多个行政区域的市民,从宏观角度把握郑州市民对“二七”红色文化IP的整体认知状况,同时不失对微观层面的细致洞察。
通过深入分析问卷数据,发现市民对“二七”红色文化IP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景区或博物馆的参观以及思政课的学习三个方面。影视作品以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成为市民了解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实地参观红色景区或博物馆能够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与辉煌,获得沉浸式体验;学校作为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其开设的思政课程为青少年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提供了渠道。此外,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等新媒体渠道,正在成为市民接触红色文化IP的新途径。这些平台凭借便捷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等优势,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范围,使得红色文化IP跨越时空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基于对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的调研结果,结合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实际情况,本研究从传播项目、传播区域、传播策略三个角度进行传播架构设计,通过九项二级指标内容提出对策,全方位解决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问题,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三、“互联网+”背景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策略
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革命故事的叙事内容翔实且内涵充实;二是这些故事切合时代精神和政策要求,且基于这一主题开发的IP文创产品较为丰富;三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已经逐步在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但整体传播效果还有待提升。
(一)传播项目提质培优
1.队伍建设要夯实
首先,优秀的项目设计是实现IP传播效力提升的前提,为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政府要构建专业研究机构,提供稳定的财务预算支持,并给予合适的场地,为传播项目的实际运营给予人力、资金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为提高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效果,还需要安排专人负责红色文化的叙事复盘和文创产品研发等工作。
其次,为提高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效果,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项目研发工作,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探讨,范围可以涉及影视、文创、游戏、主题活动、档案数字化等多方面。例如,借鉴由“二七”纪念馆牵头拍摄的《记忆·二七》和《精神的圣地记忆的丰碑》电视纪录片中的形象,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秀山泥塑”工艺来制作“二七”工人运动中的烈士塑像,不断将时代精神融入文创产品中。为了提高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IP的融合度,相关部门要为非遗文化的学习,以及其在红色文化中的融入开辟专门的培训课程,定期组织相关团队的成员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文化学习,掌握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共通之处,更好促进非遗文化在“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过程中的融入。
最后,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要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就要为各相关红色景区配备高素质的宣传人才,由专业团队制定景区内外的宣传方案、市场营销策略,并负责升级维护工作。例如,“红色小小讲解员”是郑州“二七”纪念塔长期开展的社会教育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招募和培训中小学生,让他们以走出校园参与日常志愿服务的形式,向市民传播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在未来,还需要借助场馆官方的力量,与学校达成合作协议,使这些“小小讲解员”能够在学校的专题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2.景区建设要内外融通
在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过程中,景区建设需要实现内外融通,以促进红色文化IP的有效传播和红色旅游的发展。例如, 2023年国庆期间,郑州“二七”广场举行与“二七”纪念馆合影和国旗同框的活动,受到人们一致好评。未来,相关景区首先要建立能够单独陈列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展厅,并将研发团队迁入馆中负责管理和文创产品开发,解决郑州“二七”纪念馆场馆狭小问题,改善研发团队的办公环境。其次,要在红色展馆参观路线上增设摆渡车和讲解员,牵头在周边开设红色文化主题餐厅、电影院,结合红色文化主题让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沉浸式文化熏陶。
(二)传播群体细分扩大
1.加大与多区域、多类型单位的合作
“二七”纪念馆首先要加强与多区域、多类型单位的合作,邀请各单位成员参与“二七”红色文化IP的研发与推广,逐步建设动态合作技术库、专家库。其次,要针对不同中小学、高校的教学特色,邀请不同年龄段学生来馆研学或进校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思政课堂上积极传播红色文化[1]。
2.丰富新媒体宣传种类和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下,郑州传播“二七”红色文化IP时,要建设立体化媒介矩阵,发挥不同媒介优势,以技术手段实现跨媒介联动与融合,从而达到1+1>2的跨媒介传播效果。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要与官方网站的内容相关联,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在内容上保持统一连贯性,共同报道和推广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活动。例如,微信公众号借助叙事手法推广红色文化IP活动文章;抖音账号邀请在红色影视作品中具有正面代表性,且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参与短视频共创,助力红色文化传播;官方网站要以“科技+文化”的方式,开发数字博物馆、红色文化IP主题动漫、手游,利用AR、VR技术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
3.激发传统传播渠道能量
“互联网+”时代,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要注重借助书籍、课堂思政教育以及影视戏剧等传统传播渠道,保证自身内容质量和数量。研发者要以“工匠”精神持续投入研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打磨和完善作品,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产品,守护好校园和社会的文化宣传阵地。
(三)传播策略科学务实
1.凸显政府引导优势
“互联网+”时代,政府承担着引导和管理各大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0年)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保护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在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政府部门是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质量、效率和影响力的重要推手,发挥着主导作用[2]。对此,相关部门在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中,应积极发挥督导、管理和扶持等多重作用,为红色文化队伍建设提供支持,确保各类专题活动顺利开展,进而推动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产业链向系统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2.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策略传播
首先,在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传播过程中,要通过融入历史、地域、色彩、视觉表达等元素塑造品牌形象,选定主要品牌IP,通过强化品牌意识和品牌推广,提高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文化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其次,要通过网络传播增强品牌辐射,如邀请网络大V在抖音、B站和小红书平台发布旅游攻略,同时,联合融媒体中心开展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并在品牌拥有一定知名度后,逐步推广其他周边IP和延展叙事链产品。最后,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节会议、民俗赛事中凸显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形象,并进行直播报道,进一步提高品牌传播效果。
3.营造红色文化IP传播软环境
首先,要深挖故事内涵,将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应用于不同生活场景中,利用多故事情节的方式,增加IP的生命活力[3]。如以郑州“二七”革命故事为主题,官方结合各大媒体新闻、专题活动、生活消费、娱乐休闲进行传播和营销。其次,在叙事过程中,既要沿用传统“二七塔”“二七工人”等形象IP,还要融入更多革命情怀和故事线(如“老郑州”“老车站”“老火车”“老二七铁路工人”等),以“旧”故事、“新”生命的方法丰富并延续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的内容和形式。最后,要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发售纪念产品,如联合郑州火车站,在“二七”大罢工纪念日为当天乘客提供工人形象主题火车票。
4.数智赋能增加传播新意和影响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的优势,为受众提供线上博物馆观览服务,开发相关红色游戏(如将各种红色文化IP融入导览、解说或是情景游戏中),使不同形式的内容通过不同媒体展现出来,并在叙事上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内容间注重事件发展的连通性[4-5]。其次,在线下传播过程中,要与相关革命电视电影相结合,将红色文化IP融入相应的故事情节、剧情背景、生活用品中;邀请受众打卡相关景区,完成挑战即可兑换景区内红色文化IP消费券;开设红色主题餐厅、电影院等。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郑州“二七”红色文化IP在传播过程中要顺应“互联网+”趋势,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创作,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网络游戏和应用程序,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等,为自身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让受众进一步了解光辉的革命岁月,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石琳.革命历史纪念馆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发展研究———以郑州二七纪念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0):80-83.
[2] 庞倩华.“非遗”保护视角下红色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以郑州二七纪念馆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4):83-85.
[3] 石琳.“千秋二七”红色教育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9):103-106.
[4] 刘开源,陈彩红,唐达娜·叶尔买克.红色文化如何借助“四全媒体”传播出圈[J].新闻前哨,2023(10):25-27.
[5] 朱廷彬,陈强春,朱廷水.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彩[J].党建,2023(12):44-45.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