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模式下西部高校科技人才引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5-02-07 00:00:00董晨牟蕾王斯妍席艺慧
中国经贸导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西部高校新质生产力

摘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构建以人才链为核心驱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资金支持的“四链融合”体系,是巩固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必然选择。本文专注于西部地区典型高校,深入探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现状与挑战,直面解决“四链融合”机制改革创新的紧迫需求。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西部高校“四链融合”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新策略与新机制,探索开辟“四链融合”的新领域与新赛道,以期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四链融合;新质生产力;高层次科技人才;西部高校

引言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西部高校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科创平台,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育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西部高校办学实力[1]。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要求高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积极探索构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资金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体系以及人才引育新机制[2]。

本文将梳理分析“四链融合”模式下西部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的现状与挑战,深入研究如何以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为抓手赋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进而提出相应的创新解决方案,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服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状

(一)西部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的基本情况

部分学者研究表明,西部和东部地区在高层次人才存量上的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的省均博士拥有量是西部地区的4.6倍。有学者统计了近10年来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等四类高层次人才的拥有量,发现西部地区的数量远低于中、东部地区,且增速缓慢[3-4]。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西部高校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方面采取多项举措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西部高校努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研团队与领军人才。如陕西省发布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要“围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这条主线”“突出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但总体而言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方面仍存在诸多瓶颈[5]。

(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发展的现状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取得相当程度进步,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与教育投入等领域。根据相关调研数据,一方面西部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从2011年的35.6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64.9万人年,增长82.5%,占全国比重也略有上升达到12.4%,科技人员投入力度逐年上升[6]。另一方面,西部高校数量由2011年的581个增加到2020年734个,增长率达26.3%,占全国的比重增加到26.8%,每十万人高校在校生数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能够引领学科发展、担当领军学者的高水平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因此,西部地区正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型发展,持续建设和完善科研设施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然而,整体的研发强度和投入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稀缺。

(三)西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的现状

西部高校在创新链的建设上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研平台集聚效应不明显等方面。一是西部地区的产业链发展相对薄弱,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导致创新链的末端效应难以发挥,制约了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二是西部高校科技投入相对有限、资金使用效率,创新链发挥作用不足。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机制,导致资金链在“四链融合”中的支撑作用不够突出。综合来看,西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面临诸多困难,不仅难以吸引新增高层次科技人才,同时现有人才的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

二、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资源总量有待提升,引才机制需深入完善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在吸引和保留高层次人才方面面临挑战,难以提供与东部高校相匹敌的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这使得吸引和集聚顶尖人才变得尤为困难。杨新华及其研究团队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当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不协调、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激励措施的不合理[7]。近年来,尽管西部高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初期积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新增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与中东部高校的差距仍在扩大。此外,西部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常选择前往东部地区发展,导致现有科研团队的人才集聚效应并不显著。

(二)产业发展动能有待加强,成果转化能力需突出增强

首先,西部地区的科技产业与区域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的市场导向和激励机制,这导致高校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次,西部地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的中试基地、孵化器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关键环节的转化效率较低。第三,由于西部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交通物流成本的相对较高,成果转化的门槛相应提高。第四,西部地区在经济理念、金融资本和科创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下,科创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成果的吸纳转化能力有限。最后,西部地区面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实施较慢,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保障不足,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效能有待提升。

(三)产教融合进程有待加快,产业支撑保障需细化落实

首先,西部地区的创新资源总量相对有限,高校师资队伍及科研设施的建设相较于中东部地区的同类高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孵化效率亟须提升。其次,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系统性的高标准、高利润“拳头”特色产品较少,硬科技实力不足,这导致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末端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机制尚需完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市场环境支持。最后,西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与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经济产业链的长度不足,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支撑与保障有待加强。

(四)科教资源支持有待拓展,人才引育成效需着力提升

首先,西部高校所获得的财政拨款有限,且相较于其他同类高校,其从社会获得的捐赠较少。这导致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多样化的融资途径。尽管国家对西部地区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这些支持仍不足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紧迫需求。其次,部分高校在现有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资源配置未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的问题。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升,其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和成才的促进作用不足,创新活力和获得感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高校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和发展。

三、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构建完善校地企联动“四链融合”协同发展模式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西部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一要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创新链上下游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同发展。二要围绕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与区域特色,校地企一体联动,优化产业链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三要完善资金链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机制,为西部高校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四要强化人才链支撑作用,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二)坚持推动形成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工作创新机制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探索“柔性引进”和“双聘制”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西部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机制。二要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要改革高校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等工作机制,突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四是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三)坚持全面提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能力

依托西部高校的科研平台和科技成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要完善中试基地、孵化器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要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三要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四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大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力度。五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市场导向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持续加强产业链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聚焦西部地区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一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同发展。二要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交流,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三要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协助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四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重大产业,以良好发展前景吸引能够干事创业的高水平人才进驻。

(五)坚持拓宽融资渠道并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协同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为西部高校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主体的合作交流,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二要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三要推动资本运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为西部高校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四要加强与创投资本市场的沟通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孵化及产业化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四链融合”模式下西部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四链融合”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工作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产业链支撑能力建设以及拓宽融资渠道并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等举措,可以有效促进西部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辅以加强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保障力度,西部高校将有望开创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新局面,为国家与西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4-3-12.

[2]本报评论员.持续用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N].西安日报,2023-07-17.

[3]吴德刚,曾天山.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36(4):10.

[4]刘方成,吴孟桃.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预测[J].重庆高教研究.2016,4(2):8.

[5]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正式发布[J].新西部,2024(05):190.

[6]王乙钧.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2.

[7]杨新华,居占杰.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4(3):5.

〔基金项目: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NO:2024ZC-YBXM-181)〕

(作者简介:董晨,西北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牟蕾、王斯妍、席艺慧,西北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西部高校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学习与研究(2024年1期)2024-01-23 08:11:21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新民周刊(2023年37期)2023-10-28 01:15:30
需求驱动的西部高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规划
西部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开源软件在西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人才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