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青镇地处冷水江市南部大嵊山脚下,东接沙塘湾,南临三尖、大新,西邻潘桥,北濒资江,是一座平原丘陵小镇,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小麦的产量尤其高。
禾青镇的福村前有一片广阔的大田垄,蔓延达千亩,禾苗长得茂盛的时候,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青绿的禾苗,非常壮阔、宽广、震撼。禾青先人们把这片大田垄叫作“禾青坪”,现已成为禾青镇的标志性地点。
清代康熙十年,湖南大旱,禾青坪周边受灾严重,赵员外建铺施粥,稻谷用完后,就用小麦制成咸面条施舍给灾民,并给每位饥民发放5斤小麦种,让大家回家种小麦。第二年,禾青坪及周边村庄的小麦获得大丰收,大家都用来做咸面,并把多余的咸面条挑到附近乡镇、集市交易。
民国时期,禾青坪的大地主潘久丰将自家的土地租给佃户种植麦子,成熟后回收麦子,雇佣善做手工咸面的人将小麦制成咸面对外销售,禾青坪手工咸面逐渐名声鹊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禾青坪的男人们习惯在农闲时挑一担禾青坪咸面去外地谋生,一斤咸面交换一斤麦子,农民再支付一点加工费即可。这些挑着咸面行走的男人们,经过两三百里的路程,不仅换来了更多的小麦做咸面,更在走街串巷之间,把禾青坪咸面的名声越传越远。
随着工业化技术的进步,禾青坪咸面这种纯手工制作的食品逐渐失去了市场,掌握禾青坪咸面制作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如今,禾青村创办了一家食品厂,聘请八十多岁的冷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禾青坪咸面最后一代传承人黄志武担任技术顾问,并培养出3位徒弟,让禾青坪咸面传统制作工艺后继有人,重现禾青坪咸面的荣光。
现如今,禾青坪咸面的制作工序有二十多道,包括分选材、拣选、湿润、石磨、称量、配料、和面、熟化、醛面、揉条、捂条、压面、搓面、甩面、拽面、晾面、晒面、切制、称重、包装、检验,制作过程繁杂,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每个熟手一天仅能扯二十斤咸面。
由于禾青坪咸面经过了多次拉伸,面团的延伸性已经达到了极限,所以面条非常薄,在烹饪过程中水微沸后煮3分钟就熟,可以做热汤面、干拌面、炒面、凉面。
最值得一提的是,用新化红汤牛肉面的烹饪方法制作而成的红汤禾青坪牛肉面,汤汁清澈,红油吸附在面条上煞是好看。夹起一筷子,面条在空中摇摆,有着特有的骨感和舞姿。送进口里一吸,面条在汤汁的裹挟下在舌尖和口腔间游荡,并迅速穿过喉咙进入胃里,都来不及体会和咀嚼。腊牛肉薄片附着麦香,吃起来更有嚼味。吃上一碗这样的面条,有极大的尝鲜感、满足感、舒服感,胃虽然已饱,但筷子却不愿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