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晋北,妻子是晋南人,在我们山西有一种老少皆宜的地方传统名点——闻喜煮饼(晋南民间把“炸”叫作“煮”),有“饼点之王”“国式糕点绝产”等美誉。
记得我和妻子第一次去她家时,岳母就是用闻喜煮饼招待我。当时,岳母先把面粉上笼蒸熟,晾干后搓碎,而后掺入饴糖,再揉成面团(软硬如蒸馍面团)。只见岳母先揪下一小块面团,再揉成鸽蛋大的圆球,然后放入铁丝笊篱内在水里蘸一下,据她说这样做可防止煮饼脱皮、裂缝。
接着她把锅放在灶上,倒入香油,待油热后,把沥干水分的圆面球投入油锅中炸制,待其外皮呈枣红色时捞出。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步骤了——“滚汁”。只见岳母将锅置火上,放入蜂蜜、白糖、饴糖熬制蜜汁,待能拉起长丝时关火,随后倒入炸好的煮饼,让蜜计渗入煮饼内,捞出来后放进熟芝麻中翻滚几下,待芝麻粘匀就做好了。
闻喜煮饼虽然叫饼,但从外表上看并不是饼状,而是圆球状,外边还沾裹了一层白芝麻,掰成两半儿后显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馅儿,并且能拉出二三寸长的甜丝。
我夹起一个细细地品尝,口感是酥沙的,不皮不黏,甜而不腻,而且越嚼越香,还有一股异香。岳母对我说:“这煮饼呀,即使放到百日以上也不会发霉变质,除了因为油和蜜凝结,吃起来不太酥沙、利口外,仍然颜色鲜艳,气味芳香。”
听岳母说,闻喜煮饼这个名字还是康熙皇帝御赐。当年康熙皇帝巡视路过闻喜县,当地官绅四处挑选名厨给皇上准备御膳,其中就有这道煮饼。席间,康熙皇帝觉得别的肴馔都淡而无味,只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便问这道菜的名字。众官宦搜肠刮肚想取一个吉利的名字讨皇上高兴,所以一时没有回答上来,康熙见大家无言以对,便笑着随口说:“就叫煮饼吧。”后来,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便名扬天下,并一直流传至今。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在我岳母那里,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金量。如今我已近古稀之年,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想到煮饼,就会想起疼爱我的岳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