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5-02-02 00:00:00陈坤刘晴
关键词:城市社区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城市社区是各族群众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工作应结合城市社区的特点,厘清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基点,以有形、有感、有效为基本方法,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凝聚社会共识、厚植情感认同、完善社区治理上的价值意蕴。城市社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要在社区共同体建设、社会资源引入、文化活动丰富上创新“有形”;要以构建互信、互容、互合、互助邻里关系、提升优质有效社区服务为重点增强认同“有感”;要加强党建引领力量、构建常态化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果“有效”,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落地落实。

[关键词]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城市民族工作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49(2025)01-0066-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态势显著增强,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富集之地,承载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217,也逐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容纳多民族成员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为各族群众进行交往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

目前学界针对在城市范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从学理层面和实践路径上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内涵意蕴、实现路径[2],从结构论上阐释了有形有感有效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3]。二是深入社区调查,探索如何建好城市“三交”平台[4],或从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服务基础及情感基础等方面入手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5]。三是从社区治理角度出发,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建设社区共同体中的可能性和实践路径,探讨中国特色邻里营建与治理的传统智慧[6],对民族互嵌社区治理绩效进行调查,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与未来进路[7]。总而言之,学界目前以城市、城市社区等为视角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微观层面进一步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借鉴。

然而,现有研究鲜少围绕有形有感有效的现实角度,立足城市社区具体情况进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8]。有鉴于此,本文围绕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在中国式社区的国情基础上,以有形、有感、有效为具体切入点,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一、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是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工作主线、实践场域、基本方法。通过在城市社区中实施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可以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社区有形有效有感实践的工作主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9]3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情感与理想信念的集合,也是联结各族人民的精神旗帜和情感纽带。在多民族国家中,社会和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消解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目标,应落地落实、深入深化到社会具体实际之中。城市社区是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场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直接的实践场所,要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提高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和文化方面的认同程度,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就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城市社区的重要建设目标和任务,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通过社区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实践,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

“Gemeinschaft(城市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人由被译为英文的“community”一词转译而来,其内涵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王德福教授在《中国式社区》一书中对中国城市社区的新特点做了阐述,认为与西方社区不同,中国城市社区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集合住宅与围合空间”的组合;在社会维度上表现为“高密度居住与复杂邻里”两个方面[10]1。之所以在‘社区’二字之前加上‘中国式’是基于中国之国情基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人口跨区域、跨城镇的流动率越来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11],伴随着各民族人口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出现,城市民族工作逐渐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城市社区中,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社会交往中有着密切而频繁的互动,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域和互动平台。

(三)有形有感有效: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法

“有形有感有效”是指在城市社区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看得见、感受得到、有实际效果。有形,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讲究形式形象。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要想在日常生活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应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形象的塑造工作,聚焦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主阵地,可以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可见的设施标识和可参与的特色活动等具体途径,比如充分利用社区广场、活动中心等阵地打造文化宣传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举办社区民族节日庆祝活动、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不断推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有感,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调感觉感受。指社区居民要在社区的生产生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增强“五个认同”,并将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有效,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重视效用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社区的具体实践中取得实际效果,就要对各项具体举措的开展和实施重视时效性、强调成效性,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广泛凝聚起社区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

概而言之,有感和有效以有形作为吸引力,有形的设施和活动能够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有效的社区治理和文化活动的前提;有形和有效以有感获得凝聚力,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是实现有效治理的情感基础;有形和有感以有效具备驱动力,有效的社区治理和文化活动能够驱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形成有形的文化活动和有感的社区氛围。

二、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在城市社区中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深化对人口众多的城市社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对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厚植情感认同、完善社区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一)城市社区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实践场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进入“大流动、大融居”时代,城市中的各民族群体逐渐融入社会各个层面,“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才能赢得民族工作的未来”[1]217。城市社区作为各族人民在城市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空间载体。社区是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存在,也是城市居民交往交流的基本场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塑造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在社区范围内,可以通过空间规划、基层党组织、各类社区活动等,为在高密度陌生化社会空间中加强社区内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助力和有形载体。各类贴近群众生活的集体活动都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协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复杂又陌生的邻里关系,弥合了因沟通和了解不足等问题造成的隔阂。

(二)城市社区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情感认同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人口聚居的主要区域已经由乡村变为城镇,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进一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使中国的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封闭式的生产生活模式无法满足城市的生活需求,加之城市社区的人口表现出显著的流动性,由此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互碰撞,容易让社区居民之间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中基于宗亲关系和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结构不同,城市社区呈现出低社会关联度、高生活关联度的陌生化复杂邻里关系,一旦产生矛盾冲突,就难以依靠传统人情关系来化解。因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公约、居民守则,推动社区服务与民族工作同频共振,有利于深化各族群众进一步交流交往交融,增强各民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推动城市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厚植情感认同、凝聚建设力量。

(三)城市社区依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社区治理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各民族跨区域、跨城镇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切实加强城市和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依法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1]218也成为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各民族群众如何适应城市社区生活、如何享受自身的发展权益、如何在心理和情感上融入城市生活等问题,都给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人民群众的问题化解在基层,凝聚微观社会领域建设力量,必须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社区居民交流交往交融基础上以城市社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促进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增强各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利益。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增进民族团结,更好应对人口流动、文化冲突等对城市社区治理带来的挑战。城市社区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社区的文化包容性和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使社区居民在面对社区问题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助推剂,也是凝聚各民族社会共识、增强全体人民社会认同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社区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场域”[13]。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空间场域上不局限于社区本身,在开展对象上也不局限于社区居民,在实践内容上更不局限于社区事务。要在把握城市社区治理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索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路径,在社区范围内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实践更扎实、更细致、更深入。

(一)把握“有形”:打造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阵地

“社区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其运作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稳定”[14],城市范围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实践,要聚焦社区这个小基点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在正确认识社区的地位和功能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发挥社区原有各项资源,坚持从共建社区共同体、融合社会资源、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入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阵地,探索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形式。

1.加强社区共同体建设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公共领域,可以说是“包含一套共享意义和最重要的共享价值”[15]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社区居民共同打造和享有的微观社会空间场域。与中国传统社会因为“编民划地”而成的“地域共同体”[16]有所不同,现代社会的人口跨地区快速流动加快了现代化城市中陌生人社会的出现,城市社区更多的是作为承载低关联度的陌生人群体的生活场域而存在。因此,共建社区共同体既成为打破社区居民陌生化、增强社区认同感的关键一环,也是在城市微观层面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阵地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以网格化管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空间归属感。科学划分网格,清晰界定网格管理服务是增强社区居民空间归属感的重要举措[17]。精准有效的网格化管理方式既可以帮助社区管理者掌握和统筹社区的基本状况和各项资源,又能够让社区居民在接受网格化细致服务的同时明晰社区的空间界限和公共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通过了解和熟悉本社区空间范围内的各项资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增强对社区的空间归属感,进而提高对构建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徐州鼓楼区的黄楼街道持续提升和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打造了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主线的网格体系,将网格触角延伸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社区内企业单位较多的有利优势打造社区共建单位,扫除社区治理盲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精细准确的社区服务,也使居民在网格化管理中增强对社区的空间归属感,打造了“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情在网中结”的网格服务“心”局面[18]。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社区居民网络共同体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民进行日常交流的重要媒介,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共建的主要方式。社区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交媒体软件为我们打造社区共同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媒介。社区居民通过线上参与的方式了解到社区的大事小情,为社区建设集思广益,共同构建线上社区共同体。上海市杨浦四平路街道公交新村居民区的居民们借助“社区云”网络平台实现了线上了解社区事务的愿望,解决了社区居民平常工作忙无法及时线下参与社区事务的难题。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社区云”小程序中设计有社区的通知公告、最新动态、居务信息、活动报名、邻里议事厅等项目,在“服务”专栏中居民可以搜索咨询各类相关信息。对于繁忙的上班族来说,这是了解社区新闻的“万事通”,也是年轻人有机会参与社区共同体建设的便捷渠道。同时“社区云”还针对社区内存在不擅长使用手机软件的老年人这一基本情况,将升级了2.0版本的“社区云”嵌入微信之中,让老年人用起来很顺手[19]。

2.引入社会资源助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载体耳濡目染地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打造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社区阵地。社区是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聚集地,蕴藏着极大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进入。社会资源的加入不仅拓宽了打造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金来源,也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全新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银川市金凤区的长城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下辖18个居民小区,社区内居住着回族、汉族、满族、维吾尔族等众多民族的群众,社区依托长城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三千余平方米的服务阵地,打造了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墙,并在社区中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更是在中心广场上矗立起了一座代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红石榴雕像,开创了宁夏社区阵地由社会提供的典范[20]。除此之外,社区还可以通过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来吸引社区范围内的闲散资金,通过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以实现提高社区股民红利收入的宗旨,在提高社区居民收入的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21]。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社会资源建设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时,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导的目的不动摇,防范利益至上、背离初心的错误倾向和做法。

3.丰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活动形式

“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22]108。在社区范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各类文化创建活动,各社区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进行创意转化与现代表达,满足社区居民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重视文艺活动的创建工作,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和日常亲民的活动形式向社区居民传递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理念。柳州市柳南区柳南街道的南天社区是一个拥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等多民族群众的共居社区,多次荣获“柳州市文明社区”、“柳州市和谐社区优秀社区”、“柳州市党建规范化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深受各族人民广泛赞誉,辖区内中华民族一家亲建设成效显著。南天社区拥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中华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开展“传统节日" "中秋节”“浓情中秋、点亮幸福”手工灯笼制作活动。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在活动中与居民欢乐互动,带领大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并制作手工灯笼,在这一集体活动之中不仅让居民亲身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还拉近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欢声笑语中团结起了社区各民族群众。每年冬至,社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和居民齐聚一堂,共同包饺子。种种丰富的社区活动让来自不同民族的居民们通过各种活动彼此合作相互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氛围,也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23]。

(二)注重“有感”:厚植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

“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22]106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城市社区工作是最贴近群众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层面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落脚点。因此,基层社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在构建互信、互容、互合、互助的邻里关系和提升精准便捷的社区服务中温暖人心、培育共识,加强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重视社区居民对铸牢实践最真实的感觉感受,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情入心。

1.构建互信、互容、互合、互助的邻里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城市,以传统乡土社会的宗亲血缘或以工作单位为基础形成的邻里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城市社区中的邻里关系表现为高度陌生化和低社会关联性,并且社区内成套住宅功能的日渐完备也使得居家生活的个体主体性空前增强,社区居民间的群际关系更为陌生和疏远。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我们需要塑造符合现代社会和伦理道德的邻里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打造以互信、互容、互合、互助为核心的邻里关系的重要借鉴[24]。城市社区通过打造互信、互容、互合、互助邻里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陌生化社会中复杂邻里关系给社区居民造成的困境和不适应,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和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认同基础。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的龙湾社区依托社区主体打造出“党群情 邻里亲”的品牌,营造出“关门一小家,开门一大家”的和谐邻里氛围。通过发动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进行上门社区事务办理、建立连廊式“龙湾社区居民议事角”等方式增强对社区居民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团结街路口建立的连廊式“龙湾社区居民议事角”,既为居民协商议事提供了场地,也逐渐成了邻里沟通交流的好场所[25]。青岛市市北区是全国邻居节首创地,举办“邻居节”的倡议发展到今天已经跨越了20个年头,市北区鲁信长春社区作为拥有99个楼座的“PLUS版”大社区,主打“和”文化,通过组织社区居民们春采花、夏习茶、秋赏月,冬天围炉学手造文化等各种社区活动,来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在互信、互容、互合、互助中化解矛盾凝聚共识[26]。除此之外,社区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媒介,开展“云端邻里聚会”“云端直播”“云端比赛”等各类活动,在邻里关系的不断拉近中拓宽厚植社区居民情感认同的邻里沟通渠道和互动空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为和谐的社区氛围和更为紧密的凝聚力量。

2.提升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归属感

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场域,为各族群众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社区服务是增强居民归属感、培育居民情感认同的现实手段和重要举措。一方面,创新社区服务办公形式,采用“走动式办公”的社区服务新模式。社区工作人员针对社区工作“事小事多”的特殊性,利用主动走访、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拉近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设身处地地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真正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居民在贴心温暖的社区服务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烟台莱州市玉皇苑社区的工作人员依托下沉网格收集居民生活中反映的不同情况,通过联合包括住建局、律师事务所、双报到单位、物业服务公司等在内的各部门通力合作,进小区进家中进行现场办公,与居民零距离沟通,现场解决居民矛盾与纠纷。比如联合各物业公司制定物业管理规约,通过网格员每家每户走访讲解并签字,让社区居民了解到自己在社区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熟悉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求助渠道,避免和减少纠纷的产生[27]。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社会工作,为居民提供量身定制的社区服务,以看得见、摸得着、更精准、更科学的切实举措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天津市泰达街道的华纳社区购买和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围绕“一老一小”难以兼顾这一社区常见难题,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提供日间照料、老年人食堂等便捷服务,开展“纳福手工坊”手工制作等为老服务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满足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社区还通过社会化运营,引入托育机构开展普惠性、专业化服务,满足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28]。社区居委会通过将一些社区服务性公共事务以项目制方式委托专职社会工作组织来做,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为社区居民真正排忧解难,不断提升居民与社区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从实处、从大事、从小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保证“有效”:实现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建设

新时代,我国定居和暂居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要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依托社区治理的现有成效完善平台建设,重视加强基层社区党建引领的领导力量建设,妥善处理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社区的现实困境,帮助社区中各族群众实现和谐共处,聚焦和保障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用。

1.发挥社区党建引领和各方参与力量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29]。完善社区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创新党建引领的形式是搭建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有效平台的现实需要。完备的社区治理队伍是我们进行社区基层治理的重心和基础,在社区范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聚合多方力量来壮大社区治理队伍。广州市某社区在进行城市社区民族事务治理实践中,努力探索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构建,创造性地采用了“蜂巢党建”的社区治理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服务。在整个“蜂巢党建”的治理模式中,包括了社区的党委核心团队、物业管理部门、居民代表组织、专职社工队伍、区域单位模块、专业人士团队等六大组成部分,其中社区党委发挥着“红色引擎”的重要领导作用[5]88。这种社区治理新方式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党建指挥、部门听令的固定模式,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的同时,让更多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都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实践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居民不只是社区服务的被动接受者,也在参与社区服务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既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提升了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也为在城市社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培养了更为积极有力的参与主体。

2.构建常态化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效益

要在城市社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将社区工作中的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目标,就要在社区范围内持续探索和构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常态化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常态化矛盾排查和分析研判机制,利用精准全覆盖的联勤网格对各类矛盾纠纷主动排查、动态排查,将排查出的突出问题列入矛盾问题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号召各社区积极利用社区内党员、居民代表等群体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收集矛盾信息,了解群众诉求。其次,健全社工走访和协调会办机制。根据各社区具体情况,采取定点下访、重点约访和带问题下访等多种方式进行走访,加强常态化社工走访工作的效率。强化街道、小区物业、派出所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最后,健全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积极与辖区企业、学校等对接资源,加强共建,充分发挥辖区内党员志愿者、社工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等群体的作用,保障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走深走实。大港街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在网格员和社区工作者走访一线摸排社区内居民基本情况的大量工作中,做细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立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工作,现在辖区内34个社区建立了以调解员、网格员、法治工作者、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人员为骨干的调解团队,凝聚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的力量,确保“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调解不缺位”,有力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建立起社区常态化保障机制[30]。

结" 语

城市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场域,是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中加强民族团结、凝聚伟大复兴社会共识的关键所在。立足城市社区小基点,从有形、有感、有效三个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对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城市社区在提升民族认同感和有效度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增进认同心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国情和世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走向纵深的重要一环,没有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因此,我们必须在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城市社区这个关键基点,发挥当地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激发社区各类主体的自主性,在“有形”上创新、“有感”上深入、“有效”上落实,不断深化城市社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续写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2] 何昌勤.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1):29-37+121.

[3] 高永久,杨龙文.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24(3):20-30.

[4] 杨文炯,李蔚.建好城市“三交”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珠三角-广州市的社会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24(1):96-107.

[5] 马冬梅,孟小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研究:基于广州市J社区的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24(2):86-93.

[6] 刘佳燕.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中国传统邻里营建与治理的智慧及当代启示[J].城市规划,2024(11):29-36.

[7] 单菲菲,罗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与未来进路:基于五省(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绩效的调查[J].民族学刊,2024(5):21-30+121.

[8] 习近平: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9]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 王德福.中国式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

[11]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合发展篇)[J].求是,2024(18):79-79.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J].今日民族,2019(Z1):1-2.

[13] 李安辉,杨国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治理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42-49.

[14] 张煜婕.适度关联与有效治理:社区共同体建构的逻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5):16-29.

[15] 英国DK出版社.社会学百科[M].郭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16] 刘佳燕.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中国传统邻里营建与治理的智慧及当代启示[J].城市规划,2024(11):29-36.

[17] 黄玉娇.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2024-06-18)[2024-12-19].http://epaper.bsyjrb.cn/pc/content/202406/18/content_341975.html.

[18] 中新网江苏.徐州鼓楼区黄楼街道不断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EB/OL].(2024-12-11)[2024-12-19].https://www.js.chinanews.com.cn/news/2024/1211/226164.html.

[19] 汤顺佳.上“社区云”,知身边事!居民“掌上”参与社区治理[EB/OL].(2024-01-23)[2024-12-19].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16320.

[20] 陈向阳.宁夏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及经验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4:18.

[21] 李安辉,杨国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治理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42-49.

[22] 人民日报社.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综述:2020—2021[M].北京:人民日报社,2022.

[23] 柳南街道办事处.南天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浓浓饺子香·暖暖冬至情”冬至主题活动[EB/OL] .(2023-12-26)[2024-12-19].http://www.liunan.gov.cn/xwzx/lndt/t19700101_3398217.shtml.

[24] 王琪,陈霞.传承优秀邻里文化" " 推进社区共同体建设[N].光明日报,2021-04-19(8).

[25] 湖北日报网.“党群情 邻里亲”" " 龙湾社区打造新型邻里关系" " 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EB/OL].(2024-01-28)[2024-12-19].http://xy.cnhubei.com/content/2024-01/26/content_17329733.htm.

[26] 青岛日报社.青岛邻居节20年:从“百家宴”到“共治共享”[EB/OL].(2024-06-18)[2024-12-19].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tml/2024-06/18/content_144594_936582.htm.

[27] 莱州市人民政府.“莱”家乐享·幸福家园" " 打造服务“新高度” 提升居民“幸福感”[EB/OL].(2023-04-18)[2024-12-19].https://www.laizhou.gov.cn/art/2023/4/18/art_63496_2964660.html.

[28]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滨城泰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出”美好生活[EB/OL].(2024-10-19)[2024-12-19].https://www.tjbh.gov.cn/contents/12168/582901.html.

[29]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N].人民日报,2023-12-16(1).

[30]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大港街道:探索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新路径 矛盾纠纷“格”内化解[EB/OL].(2024-12-02)[2024-12-19].https://www.tjbh.gov.cn/jz/contents/12343/586031.html.

[责任编辑:玉 璐]

[收稿日期]2024-1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的架构与解析研究”(19BMZ005)

[作者简介]陈坤(1980—),女,博士,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刘晴(1995—),女,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引用格式]陈坤,刘晴.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1):66-77.

猜你喜欢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22:17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47:24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4:50:21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28:53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现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