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义指向与推进方略

2025-02-01 00:00:00许乐乐彭泽平
高教探索 2025年1期
关键词:知识生产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

摘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高等教育要素优化升级与生态重构需要数字技术嵌入与驱动,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亦呼唤双方共融共生,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须以构建高品质共享性的教育资源、重塑高效能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能精准化的教育治理为要义指向。鉴于此,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夯实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数字底座、全面提升高校师生的数字综合素养、创新数字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构高等教育数字化新生态。

关键词: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知识生产;高质量发展

收稿日期:2024-02-17

作者简介:许乐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彭泽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研究员。(重庆/400715)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23YA2020004),宜宾市双城协议保障科研经费科技项目“普通高校异地校区办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NDX2022020019)的成果之一。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蕴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教育发展观,它强调高等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存续性。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推进力量。在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不仅为教育发展带来重大契机,而且极大催发了课程教学、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教育数字转型”[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高度重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确定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看,二者之间在内在需求上高度契合,数字技术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构建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势必需要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基于此,从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出发,阐明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指向,探索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进而将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大有裨益。

一、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高等教育在资源供给、内生动力、发展范式等方面实现时间维度上的存续发展。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关联性,数字技术在促进高等教育内容升级、结构优化、范式转换方面释放强大动能,而高等教育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倒逼数字技术深度嵌入。

(一)动能释放:数字技术驱使高等教育要素优化升级

高等教育是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的有机系统,数据驱动的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系统,绝不仅仅影响单个要素的发展趋势,而会引发核心要素的联动反应。数字技术不仅全面形塑高等教育系统,而且促进关键要素升级,最终优化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夯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首先,数字技术可促进高等教育环境要素升级。教育环境要素是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升级改造数字化环境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教学环境来看,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不仅能改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还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内在变革。数字技术通过升级高校校园网络,打造高校内部互动联通的数字化环境。微格教室、录播教室、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教学场景使授课模式从传统被动接受式向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方向发展。从学术环境来看,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营造高校学术研究氛围,达成有组织的高效科研目标。“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3],而高校的学术研究氛围是影响科学发展程度的关键所在。数字技术可搭载多维度、全方位、大视域的数字化科研平台,精准提供跨区域、跨类型、跨专业的科研数据和高质量的数字化科研资源,教师可依据自身水平和研究需要选取相契合的科研资源,建设结构合理、专业适配的科研共同体。从管理环境来看,数字技术可搭载一体化数字管理系统平台,将高校系统内部的数据融为一体,缩短数据传输距离,整体提高工作效能。

其次,数字技术可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升级。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公平与优质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升级。从要素投入视角来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更便于高效循环利用,促进高等教育绿色发展。同时,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数字化资源具有循环利用的典型特质,可节约投入成本,进而拓展其他类型资源开发与获取渠道,构建丰富优质的资源体系。从要素分配角度来看,大数据、算法等数字技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发展程度,精准测算区域间高校的资源需求实况,进而合理配置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适配性。从要素创新层面来看,迭代更新的数字技术通过拓宽教育资源来源、集合教育资源优势与释放教育资源潜力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内容和形式。质言之,数字技术介入高等教育资源开发环节,有助于建设具有时代内涵与形式多元的教育资源,奠定高等教育资源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教管理·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义指向与推进方略

最后,数字技术能弥合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鸿沟。结构合理优化的高校师资队伍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从能力结构来看,数字技术通过向教师提供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优化教师个体的能力结构。同时,数字技术可提供实时更新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弥合高校师资能力结构不合理的人力鸿沟。从专业结构来看,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采用严格的单学科人才培养范式,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与精深化。然而,在分科情境下成长的高校教师也因此缺乏跨学科意识。数字技术通过创设多模态、跨领域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强化高校教师的跨学科意识,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内需驱动:高等教育生态重构需要数字技术嵌入

数字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和测算等进行技术架构,在实施动态评价、提高知识生产效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推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生态重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等外部因素也引发高等教育在知识生产模式、教育评价模式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深刻变革。因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高等教育生态重构的内在诉求驱动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

首先,高等教育知识生产模式的创新亟待数字技术加持。高等教育是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生产高深知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推动知识生产模式逐渐从注重生产单学科知识的知识生产模式I向强调生产超学科知识的知识生产模式III转化。换言之,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模式已发生深刻变革。以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推动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关键因素。因而,高等教育知识生产模式的创新亟需数字技术的加持。具体而言,从知识生产形式来看,高等教育知识生产不再严格受限于学科范畴,而逐渐从“基于学科、由兴趣驱动的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向基于社会特定情境、由问题驱动的现代知识生产方式转变”[4]。同时,数字技术依据数据算法和技术优势,能充分整合异质性知识资源,构建关于交叉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网络,形塑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超学科知识,进而强化高等教育的区域知识网络关键节点效应。因此,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形式的变革要求数字技术的全程介入。从知识生产内容来看,高等教育强调打破学科分化藩篱,也重视本土性知识的贯通,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生产体系。数字技术在测算分析中外知识体系的差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高等教育要实现知识生产内容创新,就必须发挥数字技术的内在优势。从知识生产效益来看,为应对社会变迁,高等教育势必要加快知识生产速度、提高知识生产效率,由此,高等教育才能通过不断创造知识溢出红利得以持续发展。而人机互动、知识互联、数据共享的数字技术能实现超学科知识跨组织边界流动和价值共创共享。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生产效益,势必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

其次,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改革亟需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评价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是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据。基于此,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评价和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具体要求,还特别强调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创新评价模式。[5]可见,数字技术在促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高校教育评价改革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具体而言,从评价方式来看,高等教育评价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的趋势要求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高校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属于内容积累的认知型低阶评价,实则是量化指标的简单堆砌。[6]而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语境下,高校要积极构建兼顾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精细型高阶评价体系,势必需要依托数字技术收集高校师生参与教学、科研、实习等多环节、全过程的活动数据,以便形成综合性评价素材。从评价过程来看,高等教育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换亟需数字技术的渗透。数字技术能实时记录大学生个体的专业学习、见习与实习等过程性数据,动态监测大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刻画学生个性化数字学习画像,这与高等教育过程性评价模式的要求高度契合。

最后,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亟需数字技术辅助。“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和多种类型知识整合、重构、再创新为特征的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过程,是高等教育强校和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7]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囊括数字技术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而高等教育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也需要数字技术支撑。具体而言,一方面,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方式的实现必须将数字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工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和“研”方面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是由于场域受限、操作复杂等原因,在“产”方面的进展缓慢,因而也整体阻滞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进程。为此,数字技术可通过数据算法和数据共享精准分析区域间高等教育的相关产业需求度,优化区域间高等教育与相关产业机构的布局结构,构建高校与产业融合的基础体系。同时,鉴于高校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内产业机构完全契合,部分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AR、V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技术可通过模拟产业真实情境来缓解这一矛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对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视亟需数字技术扶持。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要促进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与效益提高,还要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中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关键。数字技术具有提高高校科研生产和成果转化效能的重要作用,高校产教研深度融合需要数字技术深度赋能。

(三)共融共生: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驱动双方逻辑互洽

数字技术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也亟需数字技术辅助,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成为沟通双方的逻辑中介。因此,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能通过高水平协同育人联结互动,最终形成逻辑互洽。

首先,回归育人本位是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融合的起点。技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因而数字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也终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归。同时,高等教育只有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鉴于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就构成联结数字技术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介桥梁。具体而言,从教育对象层面来看,教育对象具有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惯习的特质决定其更易于适应数字技术学习环境。当前高校学生是典型的数字时代的原著民,因而其在价值观念、文化习惯与行为表现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数字化特征。以此为依据,高校必须秉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全面创设数字技术联动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活动情境,并通过数字技术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泛在化、定制化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发展。从高等教育发展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只有精准把握自身定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高质量育人的价值目标。同时,高等教育通过持续不断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进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从数字技术发展层面来看,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以人才和场景反哺技术创新,构建技术与教育双向赋能的智慧育人新模式”[8]。

其次,数字技术通过高水平育人而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优质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条件。同时,数字技术通过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为高等教育优质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持续提供强大动能。具体而言,从高等教育优质发展来看,数字技术的智联互通、协同互动等优势易于实现高等教育场域的智能化与泛在化、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教学环节的精准性与定制性、教育治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构建兼具智能性、共享性、融合性的高等教育新生态,进而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强大动力。从高素质人才培养来看,数字技术通过数据精准测算区域内人才需求情况,并据此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技术手段生成学生个体参与学习、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数字画像,向学生推送个性化、针对性的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需要数字技术持续介入。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高等教育将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战略规划,并明确要求“建设人才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9],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行动方向与具体框架。然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重知识轻能力等倾向,阻滞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数字技术在促进资源共享、教学形式升级、学习空间拓展等方面具有延展性。因此,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势必需要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数量激增,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与通过学校建设而扩大教育规模的传统方式相比,数字技术可通过云课堂、智慧教育平台、线上课堂等技术平台和终端高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亟需数字技术赋能。另一方面,人才强国、拔尖创新人才战略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数字技术通过动态化、可视化、精准化、参与式的情境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鉴于此,只有将数字技术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的生态体系。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指向

数字技术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创新资源供给形式、教学模式、治理范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高等教育教研质量、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等维度的实际需求,推动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治理、人才培养等多场景应用。数字技术嵌入高等教育以变革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与教学方式、拓展高等教育范围与空间为发展要义,推进教育模式数字化、教育质量可视化、教育治理高效化,促进高等教育绿色、共享、优质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赋量:构建高品质共享性的教育资源

数字技术能高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与共享性,并融合高等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高等教育资源体系。同时,数字技术能为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优化与结构改善提供数据处理系统,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精准化适配,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矛盾,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高等教育公平。

首先,数字技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内容升级。从硬件资源来看,数字技术通过建设校园专网、升级校园网络,建立人机协同的数字化教育系统,促进教育要素通过数字信息链和区域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为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智化环境,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研修环境。同时,数字技术可搭建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云端学校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各学科、各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10],拓展不同区域高校师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从软件资源来看,数字技术可将教育资源与高校专业发展目标、教学过程进行智慧链接,利用知识图谱、区块链、AI、模式识别等形式重置资源内容,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动态生成,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基于高等教育位置区间、结构类型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差异,数字技术可为高等教育及时推送个性化教育资源与数字化工具,构建与专业发展、教学实施、教育评价联结的数字化高等教育体系,进而破解高等教育中数字化教育资源匮乏、资源与专业发展需求不适切等难题。

其次,数字技术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创新。依托数字技术澄明传统高等教育资源与教育要素之间的关联,驱动高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资源、专业实践资源等数字化,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互联共融与协同发展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提供数字资源和数字化工具增强高校师生的教学体验感和科研参与感,重视学生与专业技能类教育资源的交互实操,促进教育资源向情境式、参与式、沉浸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建立联通互动的高等教育智慧网络,在对高等教育资源形式、结构与特质等核心要素进行感知与分析基础上,构建高效、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从而解决区域间高校或区域内高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以及改善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11],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最后,数字技术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优化。数字技术依托技术动能和优势,在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数字技术依托数据算法,从需求侧视角出发,测算出高校与师生的实际资源需求情况,提高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性、针对性与适配性,从而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的结构性短缺、个性化缺失、精准性不足等问题”[12]。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高效整合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教师资源等,构建内容多元、结构合理、学科交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循环使用率和共享程度。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资源是影响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区域间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校际间均存在教师资源结构失衡矛盾,无疑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而数字技术可以提升教师资源服务的高效性和准确性。[13]数字技术在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联动教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便于形成跨区域、跨学校、跨专业的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与共享机制。

(二)教学赋能:重塑高效能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模式是将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相关要素的变革与升级。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实现教学范式转换、教学场域拓展、教学效能提高,还可满足高等教育对共享、创新、绿色发展的需求,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环境,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优质发展,最终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首先,数字技术有助于形成形式多元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高等教育教学空间,创建多模态的立体式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促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和共享。具体而言,其一,依托数字技术的异地同步教学平台、智能导学系统、云端课堂等数字教学平台,“逐渐建构了一个现实与虚拟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数字空间’”[14],既创新了高等教育的形态,又使不同地域的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共享网络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数字技术支撑的智能教师、智能学伴、智能代理等为学习者提供混合式弹性专业课程资源,打造更加便捷有效的交互式与合作式教学场景,使学习者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生成完整的学习数据链,为学习者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其三,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场馆教学系统等立体交互式教学系统,可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式和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改善高等教育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教学取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数字技术有助于建立数字化的教学分析系统。数字技术通过采集、分析师生在教与学双向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动态数据,精准呈现师生双方在知识效益、情感体验、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教学综合情况效果图,提高教学双维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其一,从教师教学维度来看,知识图谱等技术工具可绘制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情感投入、数字素养、教育机智等方面的综合画像,帮助教师调节教学状态、自定教学步调,从而整体改善教学效果。其二,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学习分析系统、自适应系统、自动答疑系统等技术手段作为高校教师的智能助手,能详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数据,精准刻画学生知识储备、课堂参与、能力倾向、课后实践等多环节、全过程的数字轨迹,从而为教师把握教学进度提供参考。其三,从教学内容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将学生的动态学习轨迹直接反馈于教师,教师据此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从而动态生成教学内容。

最后,数字技术有助于打造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能打破学习者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教育真正适应学习者个体需求成为可能”[15],打造与学习者个性学习特征相匹配的差异化学习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数字技术以学习者的“数字足迹”为依据,向学习者精准推送契合学习者个性学习特征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潜质。另一方面,基于高等教育参与主体的动态学习过程数据,建立面向学生个体的专业学习与素养提升数字化档案袋,重点分析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精准评价学生个体的专业成长效果。

(三)治理赋效:实现高效能精准化的教育治理

数字技术为高等教育高效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可全面激发高等教育治理要素活力与重构高等教育治理生态,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目标明确、流程优化,进而提高高等教育治理效能,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首先,从治理主体来看,数字技术有利于打造高等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局面。“高等教育是专业领域广泛、治理结构复杂、利益主体众多的社会组织系统”[16],因此需要多部门、多组织、多机构等主体协同共治。数字技术依托其联结互通的强大动能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供支撑。具体而言,一方面,数字技术能搭建协同共治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高校师生、市场组织、民间机构、社会组织等是高等教育的共同利益主体,因而也共同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数字技术利用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解构不同参与主体在高等教育治理系统中的认知意识、参与意识与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治理数据,并结合数字网络技术,构建结构清晰、分工明确、弹性治理的协同共治网状体系,不断强化各类主体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意识,促使各方主体深度参与治理。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完善协同共治的高等教育治理系统。数字技术支撑的数字网络和数字化平台能为高等教育治理主体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不协调等问题,实现实时联通、科学高效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譬如,区块链作为一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型基础架构,以数据流驱动多元主体协同处理各类教育公共事务[17],形塑科学、民主、有秩序、数字化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其次,从治理手段来看,数字技术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治理范式转变。数字技术从高等教育教学治理、学术治理、学科治理等不同维度进行技术架构,推动高等教育内部系统治理范式转换。具体而言,一方面,利用数据分析、模态分析、人机共治等技术工具,呈现高等教育分布区域、类型归属、办学性质与人才培养等现实模态,并结合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领域的已有数据,分析治理要素未来发展趋势,超前干预高等教育治理要素,预警高等教育治理风险,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将数据算法嵌入高等教育生源数量、教师数量、论文数量、就业情况等可量化的教育治理要素中,动态监测治理要素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及时反馈与调节来整体提高治理效能。基于此,进一步利用数据算法的联通、高效、高速等技术优势,不断拓展高等教育治理的行动空间。

最后,从治理能效来看,数字技术可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精准化程度。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高等教育治理空间,锚定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科研组织、社会服务等空间治理要素,形成联结互通与空间协同的精准化治理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深刻剖析区域间与校际间高等教育治理要素的已有成效与内在潜质,描摹区域间高校治理的区间发展趋势图,明晰不同类型高校治理的现实阻滞要害。将区块链、5G、自适应系统等应用技术高效联通,针对性破解高校治理难点,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的精准程度。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知识图谱、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结合不同高校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与发展趋势等,界定不同高校的类型归属,并构建不同类型高校的数字治理模型。高校通过精准把握自身办学定位与发展趋势,选取与自身发展水平相契合的治理模型,整体提高治理效能。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方略

数字技术是驱动高等教育价值创造的重大战略资源,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将数字技术的优势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使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教育资源、教育治理、人才培养、科研组织、社会服务等方面,彰显数字技术因素的教育价值与作用。基于此,应立足于高等教育高水平育人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旨归,精准把握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联动机制,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主体要素,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建制与规约:厘清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

数字技术不仅能驱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融合与共享,而且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创建联结互通、共建共享、高效协同的技术赋能运行机制。当前我国虽已制定教育数字化重大战略规划,但由于外部保障机制与运行机制匮乏致使数字技术赋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较大局限性。为此,必须通过进一步厘清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运行潜质,促进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实现高等教育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图景。

从高等教育的机制构件来看,必须合理组织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重构全领域、多环节的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利用制度来保障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具体而言,其一,要加强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基本标准,完善数字技术的准入制度和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制度,提高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安全性。其二,建立健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与监测制度,动态监测高等教育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质量水平、内容结构与使用效率,提高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精准分析水平,为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三,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分类评价机制,分门别类设置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标准,提高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评价的规范性。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供给与需求来看,需要建立数字技术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需平衡的共享协作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收集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供需主体的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信息,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水平高校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应用的诉求。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创建基础性高等教育资源和个性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运行机制,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跨时空、跨区域、跨专业融合与应用。同时,构建高等教育多元主体与数字化转型的关联机制,实时记录和挖掘高等教育多元主体使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数据信息,为高等教育主体提供与专业发展相适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程度。

(二)保障与奠基:夯实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数字底座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基础前提,而“高性能、全覆盖的新基础设施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科研实验、管理服务等改革创新的重要因素”[18]。然而,数字技术的融入也致使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间产生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程度。为此,要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新型设施等建设,夯实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数字底座,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是一项建立在技术发展基础上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为全面激发赋能潜质,需要持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针对不同区域高校间的数字鸿沟,要通过资金投入与技术动能建设高校教育专网、升级高校校园网,实现高校系统内部网络高速互联。通过全面部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校园网全覆盖战略规划,分地区分阶段逐步实现高校校园网全覆盖。同时,利用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校园网升级改造,打通高校与外部系统、高校系统内部的高效互动联通网络渠道。另一方面,建设高校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高校一体化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目前高校智慧校园系统不健全且使用效率不高,导致高校各协同部门工作内容叠加,加重了工作负担。因而,必须通过构建覆盖全国高校的信息管理智慧系统,建立互动联通的高校数据信息库,进而打通高校各部门智联渠道,提高工作效能。

其次,加强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是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数字技术推动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难以支撑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目标达成,因而需要全面建设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新型设施。具体而言,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建立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系统,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体系化数字资源。“学术研究的开展,导致了一些课程的过时陈旧”[19],因而要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精准计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水平高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需求,开发与各高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相配套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满足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的供给侧需求。另一方面,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资源监管系统,提升数字化资源共享效率。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形式多元、内涵丰富,但是传播渠道不畅通、需求主体不明确等因素大大降低了数字资源共享的效果。为此,要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汇聚数字化资源开发、共享过程的动态性数据,实时调整数字化资源的匹配程度与共享需求。

(三)涵养与培优: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师生的数字综合素养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语境之下,教师因对数字技术的不完全认知而产生焦虑,学生因数字化意识不强而造成资源浪费,最终导致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效果不理想。为全面提升教师对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教育部专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并将教师数字素养界定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20]。同时,高校学生数字素养也是影响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因而,提升高校师生数字素养不仅是数字技术全面赋能高等教育的必要举措,也是适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形态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必须全面提升高校师生的数字素养,从人力资源视角弥合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数字鸿沟。

从教师数字素养来看,需要强化高校教师的数字意识,营造培育教师数字素养的数字化氛围。具体而言,结合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通过研修、应用、体验等手段增强高校教师对数字技术融入教学与科研的敏感性,进而增强教师对数字技术应用的接受程度。其一,强化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引导教师从实践行动层面提升数字素养。高校通过积极展示数字技术介入教学科研形成的具体成果,营造数字化氛围,强化教师的数字认知,从而激发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开展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其二,搭建支撑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专门研修平台,整体提升高校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要素,因而不仅要通过系统性、专题性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数字技术应用范围的认识,还要使高校教师在智慧教室、云教室、录播教室、智慧实验室等教学场景中实际操作,提高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其三,构建面向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多维度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依据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制定多元化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同时,依托数字技术获取教师数字化教学意识、教学行为、科研应用等动态性数据,分析诊断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分层分类的制度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

从学生数字素养来看,需要着力培育大学生数字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具体而言,其一,增强学生数字技术基础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分辨、整合、传播、创造信息的能力。其二,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数字素养,包括信息辨别素养、数据安全素养与网络安全素养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数字交流能力和数字批判能力,促使学生更易于适应数字化教育环境。其三,提高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学习和就业需求针对性选取学习资源的能力,培育学生依托数字技术驱动自身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描绘学生个体在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过程中的数字化学习画像,分析诊断学生个体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专业认知、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给予针对性解决方案,精准提高学生个体学习质量与专业水平。

(四)重构与驱动:创新数字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化治理已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模式是数字技术全面赋能的新型治理模式,可重塑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方式与机制等,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因此,必须以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标准规范为依据,深挖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的构成要素并厘清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多元协同主体数字化治理能力。

首先,建立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服务标准。当下数字技术赋能的高等教育治理标准与规范缺失,导致治理模式混乱、治理效率不高。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生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模式蕴含“教育治理”到“数智治理”的变革[21],因而有必要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必须从治理目标、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评价等方面精准把握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服务标准规范。以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等不同场景为重要依据,精准分析高等教育治理与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制定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服务标准规范。同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治理重点与发展方向方面差异显著,因而也需要制定与不同类型高校相配套的数字化治理服务标准。另一方面,建立覆盖高校校园网络、平台体系、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等方面的标准,研制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数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规范体系。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数据融合,建设一体化与一站式数字化管理系统,既便于汇聚各工作领域数据,又便于实时动态监测各领域数据,优化高等教育治理流程,构建高等教育治理新生态,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其次,优化与重组高等教育治理要素,实现高等教育治理效益最大化。目前高等教育治理要素不成体系,各要素间联动机制缺失大大降低了治理效率。为此,一方面,要根据高等教育治理的现实动态与实际需求,界定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治理的适用范畴,统筹协调适用范畴内各要素的关系,优化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结构,简化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程序,整体提高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强大的大数据综合处理、复杂程式分析、可能性概率估量、可视化图像模拟、多维计量建模等功能”[22],提前预测高等教育治理的重点任务与发展趋势,做好高等教育治理具体规划,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的前瞻性潜质。同时,在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过程中,还要统筹协调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个重点领域的精力投入与成本投入,依托数字技术达成治理效果最优化目标。

最后,培育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理性,激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活力。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过程中,要合理表达对数字化治理的理性追求,彰显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的价值理性。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始终要优先考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育人的价值追求,强调高等教育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便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始终保持技术治理与治理逻辑的平衡兼容,促进数字技术与育人价值旨归相匹配,最终通过数字技术治理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针对高等教育传统治理模式中多元主体相互割裂的局面,必须依托数字技术畅通多元治理主体信息流,打破诸多主体间信息孤岛局面。从本质上而言,“教育治理是一项多元治理主体的集体行动,所有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都需要有合理表达的途径”[23]。因而要依托数字技术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治理主体范围,使各治理主体间保持信息流畅,动态监测各治理环节实时进度,保证各治理主体利益平衡,拓展治理深度,打造多元主体高效协同治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1)[2023-10-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05).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1.

[4]尚丽丽.知识生产方式转型视域下大学评价的变革与重构[J].江苏高教,2022(12):54-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10-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6]李立国,刘振天,陈恩伦,袁满,肖远平,施昆,田铁杰.笔谈: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23,39(6):41-59.

[7]张德祥,王晓玲.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1-8.

[8]夏立新,杨宗凯,黄荣怀,顾建军,刘三(女牙).教育数字化与新时代教育变革(笔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5):1-22.

[10]李安然,袁磊.面向2035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指向与发展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6):198-206.

[11]于东超.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样态、路径选择与价值旨归[J].中国高等教育,2023(7):45-48.

[12]郭炯,禅慧,丁黎军.基于“云端学校”的教育资源适性配置研究——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1):46-54.

[13]吴鹏飞.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师数字画像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4):708.

[14]邱昆,刘丙利.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逻辑:在场、样态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3(7):61-68.

[15]李永智,秦琳,康建朝,张永军.数字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国际观察[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 (11):12-20.

[16]赵春霞.大数据智能化: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路[J].江苏高教,2021(11):81-85.

[17]郑旭东,狄璇,岳婷燕.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逻辑、框架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1):31-39.

[18]杨宗凯.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内涵、阶段与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6-20.

[19]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35.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1-30)[2023-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21]胡钦太,危妙,陈颖珊.高等教育数字化:演进、挑战与转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4):20-26.

[22]欧阳鹏,胡弼成.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管理的变革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9(1):82-88+125.

[23]周洪宇,李宇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兼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7):36-46.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知识生产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ERP管理咨询人才培养的知识生产实践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14:36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5:27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知识的革命
现代出版(2015年5期)2016-02-22 23: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