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的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其中以怀旧题材年代剧、奇幻题材都市剧、穿越剧为代表的优势剧种,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交融、混杂的文化语境下,通过其“反视觉性”实践,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诠释。其内容生产经验为中国影视剧未来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想内涵、创造性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马来西亚 华语电视剧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创新性诠释
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由国营电视频道制作的华语方言情景剧,由马来西亚本地华裔演员以华语出演。进入21世纪后,随着马来西亚第七电视台(NTV7)、八度空间(8TV)两家主要面向华人的私营地面频道兴起,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视剧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2023年间,马来西亚私营地面频道共与13家民营影视公司联合制作了135部本地华语电视剧。上述剧集不仅在马来西亚国内受到华裔族群高度关注,在中国互联网平台及优兔、奈飞等全球性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全球华人正在结成跨国、跨区域的社会网络组织,并在共享共同文化符号基础上形成更多元的相似性。①在此背景下,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视剧作为“全球流散华人媒体网络”(Global diasporic Chinese media network)②中由“流散华人”(Chinese diaspora)生产的文化产品,不仅是海外华人实现自我文化表达的重要媒介,也逐渐成为面向全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针对数量、种类繁多的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本文选取了其中最具影响力与创新性的怀旧题材年代剧、奇幻题材都市剧、穿越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关剧集如何通过美国视觉文化理论家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orozoff)提出的“反视觉性”(counter visuality)③实践,对彰显西方话语霸权、遮蔽华人主体地位的传统“视觉性”(visuality)秩序进行了重新配置,进而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诠释,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怀旧剧中的华人民族历史讲述与中华传统文化诠释
怀旧题材电视剧既是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视剧中的代表性题材,也是马来西亚最早实现海外输出的本地华语剧种。NTV7频道自2008年开始与本地民营公司联合制作怀旧题材华语电视剧,在2008年至2010年间相继推出了在本地华人中反响热烈的《情牵南苑》《女头家》《情牵南洋》三部曲。此后基本保持着一年一部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制作、播出频率。其中,《情牵南苑》作为华语电视剧年度收视冠军,还曾于2011年被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引进。
怀旧文化作为一种连接个人与集体记忆的文化形态,天然具有对现实权力结构的隐性批判色彩。以怀旧文化为底色的马来西亚怀旧题材华语电视剧,在后殖民语境下呈现出詹明信所述“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典型特征,在对个人命运的书写中包裹着与第三世界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相关的寓言,④在讲述民族历史过程中颠覆了忽视华人族群主体性的马来西亚主流历史话语,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思念原乡的家园意识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以《情牵南洋》为例,该剧讲述了三名“下南洋”的中国劳工如何在扎根马来西亚过程中大力推广粤剧和华文教育事业,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奉献的故事。就粤剧文化而言,《情牵南洋》将女主人公叶枫的身份设定为祖籍广东佛山的粤剧名伶,在剧中设计了其家族戏班“鸣凤班”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于香港发扬光大的故事线索,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在战争年代对粤剧这一“中华文化百年瑰宝”的传承贡献。而在华文教育方面,《情牵南洋》将男主人公林文升的身份设定为终身致力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第一代华校创立者,在叙事中着力展现了早期华人移民推动中华语言文字与文化价值观念在马来西亚传承、发扬的重大历史贡献。在该剧结尾处,主人公后代发表的一段演讲进一步通过对祖先奋斗历史的“回看”,强调了“吃苦耐劳”等“华人精神”对马来西亚华人的精神引领作用:“我祖籍福建泉州,我的爸爸是槟城的一个三轮车夫……在1938年,我的父辈从中国福建来到马来西亚,两手空空来到这片土地上参与建设。他们的故事很平凡,理想也很平凡,就是如何让下一代可以过好日子,如何让下一代不用再受苦。这就是我们华人的精神。” ⑤
总之,长期作为马来西亚主流历史话语中“无名者”的华人,在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英雄史观逻辑下本应归属于无法自我言说的“属下”(subaltern)。然而在马来西亚怀旧题材华语电视剧的“反视觉性”生产实践中,作为主人公的马来西亚华人却摆脱了被凝视的他者地位,转而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等正面形象出现,不仅在影像文本内部拥有了主体性身份,也在影像文本外部重构了自身被观看的机制与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既成为了影像文本用以塑造华人主体性身份的重要叙事资源,也经由此类文本的生动诠释,实现了面向马来西亚乃至全球更广大区域的传播。
二、奇幻剧中的华人世界主义想象与中华传统文化诠释
奇幻剧通常以虚构时空为故事世界,在其故事世界中往往存在一套区别于真实世界的行为评价体系和价值认知系统,并且这一秩序通常包含着人们对突破现实的内心渴望和发展诉求。⑥具体到马来西亚,其本地奇幻题材华语电视剧在继承传统奇幻剧叙事逻辑基础上,较少塑造西方式的奇幻世界观和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超级英雄形象,而是多以不同代际家庭成员间的时空对话为叙事脚本,更加重视对华人家庭生活和文化价值观的呈现,更加强调以“敬老孝亲”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作为奇幻题材华语电视剧中较具影响力的作品,第7频道于2016年与本地民营公司联合制作的带有反讽色彩的都市奇幻剧《美丽新世界》不仅在马来西亚国内吸引了不同族群电视观众关注,在哔哩哔哩等中国网络平台也引起了广泛讨论。马来西亚本地媒体曾在报道这一剧集的海外反响时指出:该剧的海外走红正因契合了亚洲都市青年在现代化速食文明侵蚀下普遍产生的迷惘心境。⑦
具体来说,《美丽新世界》以四个单元故事塑造了以“女尊男卑”“骨肉相残”“以胖为美”“子债父偿”为特征的四个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虚构时空,探讨了性别平等、老龄社会、流行审美、亲子关系等亚洲国家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议题。在每个故事中,主人公均经历了对畸形社会秩序屈从、反思、反抗的过程,最终均选择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应对困境的精神力量,坚守了“孝悌有序”“内观己心”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从理论层面看,在《美丽新世界》以“反乌托邦”形式构建的虚构时空中,主人公通过对自我及所处社会环境带有“自反性”的观看,解构了被西方现代性话语宰制的传统社会秩序,体现了华人群体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价值信念、建构理想社会的文化主体意识,进而为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来自华人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对现代性价值观的批判和人类理想秩序的构建,主要以儒家价值伦理为基础,主张以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如伴侣、子女、父母)和缔结的关系为依据规范其行为,着力展现了“利他性”责任观与追求“共同善”的价值理念。而上述基于儒家角色伦理⑧提出的对理想世界的想象,正与英剧《黑镜》等西方“反乌托邦”剧集所传达的带有原教旨主义色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大相径庭,展现出了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美丽新世界》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奇幻题材华语电视剧对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的解构,实际体现出了一种“本地化的世界主义视野”⑨(vernacularized cosmopolitan outlooks)——既展现出超越族群、地方、国家边界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倾向,又与马来西亚华人的地方性经验与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密切相关。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超越华人社群、着眼全球利益的共享性价值理念,正构成了马来西亚华人消解现代性弊病、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思想基础,展示了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东方智慧。
三、穿越剧中的华人文化间性意识与中华传统文化诠释
除了怀旧和奇幻题材电视剧外,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近年来还不断尝试题材创新,将华人故事讲述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实践整合进穿越剧当中,通过呈现不同时空华人文化价值观冲突、和解的复杂过程,传递了多元文化沟通、融合的文化间性意识。
马来西亚穿越题材华语电视剧始于2011年第7频道播出的《时光电台》及其续集《时光电台1970》,讲述了作为电台主播的主人公在多个年代间穿梭的奇幻际遇。以《时光电台》系列剧集为基础,2019年由八度空间频道播出的本地穿越题材华语电视剧《守百年之约》不仅在马来西亚国内收获了高口碑,成为历史上吸引最多15岁至39岁华裔观众观看的电视剧,⑩还成为被中国芒果TV购入独家海外版权的首部马来西亚电视剧,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获得了广泛关注。
该剧塑造了两位生活于不同时空、承载不同文化属性的华裔主人公:女主人公邵庭生活于21世纪的马来西亚都市,是一位因崇尚西方现代文明而身陷华裔身份认同危机的“海归”西医。男主人公文安生活于20世纪40年代的马来西亚乡村,是一位恪守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具有儒家君子风范的书生。二人因触电先后穿越到对方所处时空,并在经历文化冲突过程中重塑了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身份认同。
具体来说,《守百年之约》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时空穿梭过程中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的变化,消解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以女主人公邵庭为例,其对自身华人身份的认同危机既表现为对西医的推崇和中医的偏见,也表现为与亲族关系的疏远和对华人传统文化习俗的漠视。而穿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经历不仅让她重新认识了中医在物资匮乏年代的重要贡献以及与西医的优势互补,也重新理解了亲族间血脉传承的意义和吃团圆饭等华人传统习俗的文化价值。由此,在与历史和传统对话的过程中,邵庭重获了此前被西方现代性话语遮蔽的自我观看权利,重塑了作为华人的身份自觉与文化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以《守百年之约》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华语穿越剧所展现的文化间性意识,在理念上正契合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庸之道”这一思想的推崇。在马来西亚特殊的多元种族社会环境中,“中庸”不仅是儒学概念,亦被赋予了在“古、今、内、外、国、族”多种张力间适应各方利益、谋求生存发展的特殊含义;既被华人社群视为在维护马来西亚社会和谐基础上发扬华人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媒体从事内容生产时遵循的核心理念。11正是在儒家中庸思想引导下,马来西亚穿越题材华语电视剧得以通过对“多元文化在冲突中和解”这一理想状态的视觉化呈现,在坚持华人主体性身份基础上,消解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展现了以对话为前提、于差异中求共存的文化间性意识。
四、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对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诠释的国际传播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12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而上述国家之爱、乡土之爱、家庭之爱,正以本文聚焦的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为载体,渗透在马来西亚华人对民族历史的自我讲述、对理想社会的世界主义想象,以及对不同区域、代际文化间差异的互惠性理解等一系列“反视觉性”文本生产实践当中。上述实践既在文本之内解构了使华人“隐身”的传统视觉性秩序的表现模式,又在文本之外赋予了马来西亚华人观看他人、被他人观看、决定何事可看的“反视觉性”权力,13使其通过占有以自身为表现对象的视觉文本,拥有了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动性。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凝聚“反视觉性”特征的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作为“全球流散华人媒体网络”中流通的媒介产品,正是通过与马来西亚本地华人文化、新生代华人流行文化和世界主义精神的创造性融合,展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创新性的诠释方式,贡献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资源,同时显示出巩固海外华人中华文化认同、密切海外华人与中国间文化联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巨大潜力。
不可否认,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作为主要面向少数族群的文化产品,由于缺少政府政策扶持、私营华语媒体人才及经费短缺、开展海外合作渠道不畅等原因,当前整体存在制作工业化水平较低、国内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精致制作加持的情况下,本研究所提及的《情牵南洋》《美丽新世界》《守百年之约》等作品,依然凭借其题材创新以及在文化层面的深度表达,在马来西亚及亚洲地区获得了出色的观众口碑和市场反响。这既反映出马来西亚华人对本地华语电视剧彰显华人主体性身份的期待与认可,也反映出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作为在“全球流散华人媒体网络”中流通的重要媒介产品,已然成为当前中华传统文化面向全球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诠释实践,对于未来中国影视剧的内容生产与对外传播亦有其启示意义。
一方面,借鉴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将题材创新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的生产逻辑,有助于中国创新题材影视剧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其文化传播层面的思想内涵。近年来,中国的奇幻、穿越题材电视剧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收益,但也因过度强调娱乐性,在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凝聚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方面贡献有限。14而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使华人文化主体性可见的“反视觉性”实践,则实现了作为精神资源和思想价值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影视剧创新叙事手段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凝聚华人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传播方面,展现了平衡影视剧娱乐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益经验。
另一方面,借鉴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以儒家中庸思想消解多元文化间对立关系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中国影视剧在全球传播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与海外观众接近性,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普惠价值。米尔佐夫在论述“反视觉性”时曾提出:“观看”的权利不能只在消极意义上被理解为对西方霸权的“回看”,或是对原有“支配-被支配”权力结构的倒置;而是应以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承认与相互创造为理想目标。15据此思考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对中庸价值理念的贯彻及文化间性意识的强调,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华人对自身及“他者”的积极观看实践,展示了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创作的影视产品抹平不同国家、民族、世代文化间时空距离的可能路径。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外华语电视的本土内容生产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CXW004)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在京侨民媒体的北京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XCC016)的阶段性成果。
梁悦悦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注释」
①张晶盈:《不断增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https:// www.eyearbook.cn/subject-trends/info?documentId=595305,2019年6月4日。
②Sun, W. Sinclair, J.,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hinese Diaspora: Rethinking Transnationalism, Abindgon, Ox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③Nicholas Mirzoeff. The Right to Look: The Counterhistory of Visuality. Durham: Th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④吴娱玉:《后殖民理论中的“中国”如何被表达?——从“第三世界民族寓言”到“属下可以说话吗”》,《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295页。
⑤台词摘录自电视剧《情牵南洋》第40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gRIFLBge2NQxLYe960s_LisFh8JxkF。
⑥李轩《:破壁与重构:论奇幻类型电视剧的叙事文化》,《当代电视》2020年第3期,第90页。
⑦佚名:《反讥题材获中国网民力捧,大马〈美丽新世界〉被封神剧》,《星洲日报》(马来西亚版),2016年9月21日。
⑧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⑨吴潇阳、章宏:《媒介化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媒介研究文献综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58页。
⑩佚名:《〈守百年之约〉跃居全马中文电视剧收视之冠》,almondmagazine,渼https://almondmagazine.com/entertainment/36398/,2019年7月4日。
11引自作者2019年3月2日对马来西亚首要传媒集团中文总监吴恒灿的访谈。
12中国侨联:《海外侨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海外绽放光彩”》,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0-10/17/content_76816107.shtml,2020年10月17日。
13李德清:《视觉性与看的权利——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8年,第33-34页。
14程振红:《认同的变迁——穿越剧十年(2008-2017)》,《当代电视》2021年第1期,第46页。
15倪伟:《观看的权利与差异的政治——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研究述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105页。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