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区域聚焦与理论创新:2025年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重点议题前瞻

2025-01-31 00:00:00任孟山甘凌博
对外传播 2025年1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国际传播人工智能

【内容提要】国际传播格局处于技术变革与地缘政治激变的历史交汇点,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不确定性仍在加强。本文提出三项重点议题:首先,人工智能将全面参与国际传播实践环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型网络正在加速演变,同时其技术伦理、传播偏见以及国家话语权等多维风险也应引发关注;其次,区域国别维度将成为连接国际传播与国家战略的纽带,推动传播链条重构,并为理论创新提供新动能;再次,国际传播理论创新正处于破立并行期,已经作出了一些有益尝试。未来应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的深层形塑,加快推动区域国别聚焦,并从历史、文化与实践维度探索理论创新,加快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国际传播 人工智能 区域国别 理论创新 自主知识体系

回望2024年,地缘政治纷繁变化、区域冲突频发,世界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掀起全球范围新一轮发展动力革命。全球信息生态和国际传播格局在智能技术与地缘政治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持续深化,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不确定性仍在加强。展望2025年,国际传播领域处于技术变革与地缘政治激变的历史交汇点,多个关键议题急需研讨。其中,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传播形态,区域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要求国际传播策略更加精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则呼唤更高层次的理论创新。这三大议题不仅构成当前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更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影响国际传播。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区域国别精准传播和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三个重点议题,剖析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与新任务,明晰未来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路径。

一、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国际传播变革

(一)人工智能将全面参与国际传播实践环节

2024年,人工智能的功能持续快速迭代,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执行复杂任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化对通用性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技术探索,①这也昭示着人工智能将更为深入地参与到媒介化社会的底层构建中。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将全面参与国际传播实践全链条,成为影响传播内容生产、分发和效果评估的重要动能。

在内容生产环节,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具备强大的多模态内容创作能力。②它们不仅能够进行多语种文本创作,还可以自动调整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和适用性。其次,在传播渠道层面,智能算法正在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投放。通过对全球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分析,人工智能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的传播偏好,实现传播渠道的优化配置。这种基于数据的智能化渠道运营,将有望提升国际传播的触达效率和覆盖精度。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信息整合系统能够快速整合全球资讯,生成符合不同受众需求的定制化内容。这意味着其进一步充当了传播中介,而这种趋势将进一步颠覆人在信息传播中固有的主体地位,全新的人机融合的合成社会即将到来。③在传播效果评估方面,人工智能分析工具将为传播效果分析提供更为深入的数据洞察。传播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时监测受众的反馈数据来快速识别传播效果的波动,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传播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场景中,人工智能的情感分析能力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接受心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传播策略,减少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型网络正加速演变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重构全球传播的技术基础设施与信息流动方式,还带动了由媒介基础设施、组织性力量、现实环境、地缘政治关系等多元要素构成的技术性网络的整体变迁。④这种变迁一方面体现出技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交织互嵌,⑤另一方面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等因素一道形塑着未来的国际传播生态格局。

就技术性网络变迁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与产业生态已成不争事实。一方面,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在基础研究、算法开发和商业应用等方面展开技术竞争与合作。《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4)指出,美国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头号种子,全球有61个著名的人工智能模型源自美国,超过欧盟的21个和中国的15个。与此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方面稳居前列,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专利(61%)都来自中国;⑥另一方面,针对人工智能的产业开发路径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一些国家,如美国依靠市场机制和产学研协同的方式培育创新集群,利用顶尖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OpenAI等先锋团队,在大语言模型、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频频突破。另一些国家,如中国则采取了更为系统化的国家战略推进方式,通过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府文件,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以整合创新资源。这种差异化发展态势使得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复杂的竞合关系。一方面,不同国家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仍有合作空间;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在技术标准制定、供应链安全等议题上的博弈日趋激烈,这种博弈也日益融入复杂的地缘政治议程。

在此背景下,未来的国际传播生态面临着更为纷繁的形势变化。首先,伴随着多样化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全球信息传播将变得更加碎片化和多中心化,不同技术阵营会形成相对独立的传播生态圈;其次,技术标准和话语权的竞争将从单一的技术层面转向更为复杂的文化价值与治理模式的较量,成为国际传播舆论场中的热点议题;最后,人工智能将成为国家实力的关键载体。⑦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设计微妙地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判断、理解和把握经由人工智能开展的国际传播实践成为急需关注的议题。

(三)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的潜在风险引发关注

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带来的技术伦理、传播偏见以及国家话语权等多维风险,也日益引发更多关注,开展人工智能的技术善治攸关国际传播的实践效能和生态维护。

在技术本体层面,人工智能固有的伦理风险日益突出。首先,人工智能存在的过度拟合、逻辑错误、推理错误等“AI幻觉”问题 (AI Hallucinations)依然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⑧加之深度伪造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真实性的危机。此外,人工智能的偏见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由于人工智能系统通常基于历史训练数据构建,其学习过程可能会复制和放大社会中既存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⑨这种潜在的偏见可能在内容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凸显。⑩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人工智能算法所带来的偏见风险更为复杂。智能推荐系统往往通过强化学习机制,不断强化用户既有认知,形成信息茧房效应。更为严重的是,人工智能系统在处理跨文化传播时可能过度简化文化复杂性,误读和曲解文化差异,加剧文化误解。11

从更宏观的治理视角观之,技术规范背后的话语权之争正成为国际关系的新兴战场。技术能力的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传播的结构性失衡,使得全球信息资源分配更加不均。各主要科技强国通过主导技术标准、控制关键算法,在事实上获得了新型传播话语权。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的制定已经超越纯技术范畴,成为国家间战略博弈的关键领域。12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所存在的控制与发展两种基本取向,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算法治理、数据主权等议题上的分歧。13由此产生的话语竞合也将对国际传播领域内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治理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如何通过国际传播参与到人工智能治理中、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开放的国际传播生态,成为必须回应的时代之问。

二、区域聚焦与国际传播精准化

(一)区域国别将成为连接国际传播与国家战略的纽带

当前,区域国别维度正在成为重构国际传播战略的核心要素。这一趋势源于全球传播环境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精准化传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也要求传播策略与区域特征深度契合。在这种双重驱动下,区域国别聚焦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成为连接国际传播效能与战略目标的关键纽带。

如今,一些主流媒体探索建立了面向区域的国际传播中心,打造一系列区域化内容产品,将区域国别视角嵌于国际传播实践,不仅提升了传播的文化亲和力,还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半径。14高校智库等知识生产机构也开展了诸多聚焦区域国别的国际传播调研实践。这些实践不仅回应了区域国别聚焦的必要性,也为国际传播的精准化提供了可贵的实践参考。

(二)区域国别驱动下的国际传播链条重构

区域国别视角正在推动国际传播实践发生系统性变革。在传播主体层面,传播机构能够通过对区域国别的聚焦,更准确地把握目标区域的传播生态,推动传播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一些专注于特定区域的国际传播中心和研究机构纷纷建立,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区域的语言文化,把握其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15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监测区域舆情动态,快速调整国际传播策略。在内容生产环节,区域国别导向推动了传播产品的创新升级。首先是内容选题更具针对性,能够准确把握区域受众的兴趣点和关切;其次是表达方式更加本土化,通过融入区域文化元素,提升内容的亲和力,实现“转文化传播”的文化共情和意义共享。16

此外,区域国别的聚焦还可以推动国际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在地,传播者可以根据区域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开发适配性更强、在地性更好的传播产品。例如,在社交媒体普及率高的区域,重点布局基于媒介平台的社交化传播;而在传统媒体影响力仍然较强的区域,则注重整合传统与新兴渠道,有效推动以区域为目标、以受众为中心的“在地化”传播实践。

(三)区域国别研究推动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除对实践链条的重构外,区域国别思维还可以拓展国际传播的理论版图,为国际传播理论和研究视角创新带来新的可能。首先,区域国别研究推动了多维度分析框架的形成,推动国际传播形成新的研究范式。通过整合区域研究的历史脉络分析、国际关系的地缘政治视角、文化研究的符号学分析等理论和研究视角,区域国别思维可以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更多元的分析路径,不仅能把握传播现象的复杂性,还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其次,区域国别研究也为国际传播带来了跨学科对话的新机遇,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一面可供借鉴的“他者之镜”。17值得注意的是,将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资源嵌入到国际传播研究版图中,并不是让区域国别学整体上和国际传播研究产生关联,而是在积极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资源与影响舆论生态、意义解码、意识形态交锋的知识维度开展融合与碰撞,18为传统国际传播研究尚未照拂之处提供来自跨学科的视野支持;除此之外,通过借鉴吸收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证传统,国际传播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展实地调查,为理论发展提供更加扎实的经验基础。

三、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一)理论创新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时代使命

中国传播学在学科创立之初就深受西方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影响,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这种路径依赖表现也十分明显。从早期的“新闻自由流动”到“依附理论”,从“文化帝国主义”到“全球化传播”,国际传播主流的理论范式几乎都源自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这种理论依附不仅影响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传播学的理论创新空间。这种“理论殖民”导致了学术话语权的严重失衡。非西方国家往往处于“被研究”和“被解释”的位置,难以实现平等的学术对话,遑论话语体系的创新和重构。19

随着知识自主性在国际话语权博弈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从一种相对隐性的问题意识转变为显性的政策话语。20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再到2024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指示,一系列战略性思考的递进式发展,凸显了国家对知识生产主权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既是学界增强学术自主性和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

(二)理论创新正处于破立并行期并作出一系列有益尝试

当前,国际传播理论创新呈现出“破立并行”的特征。在“破”的层面,国际传播学界已深入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播理论及其预设价值观的局限性。这种反思既包括对具体理论概念的检验,也涉及对整体理论框架的重新审视。例如,对以西方为主的国际传播理论预设的质疑,21西方传播理论在非西方语境下的适用性问题,22以及对线性历史观、单一发展观和技术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发展观反思。23这种批判通过深入分析揭示西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和文化偏见,为理论创新开辟新的空间。在“立”的层面,学界正在探索多元的理论创新路径,并就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出了诸多可贵思考。就思路而言,应坚持从中国的内部视角出发,关注本土问题,将中国作为普遍性理论创新的新田野。24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本土实践中进行经验归纳,还需要对既定学科叙事和不同语境中概念内涵的断裂之处,以及规范理论与现实经验的断裂之处进行反思,最终建立一套超越本土实践和地方性知识且具有一般解释力的知识体系。25而在理论创新方面,学界既有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体概念,探讨其作为国际传播新规范理论的重要价值的相关研究,26还有对二阶阐释层面的“元理论”如传媒规范理论的回溯反思,27体现出了理论反思深度和建构勇气。

但必须承认的是,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些创新尝试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支持;一些概念还尚未与现有的知识体系有机互动,可能会在世界知识场中沦为“概念孤儿”;还有一些理论创新与实践需求脱节,难以为国际传播实践提供有效指导。这些问题昭示出: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在深入的思考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寻求理论突破。

四、未来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发力重点

(一)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及其技术性网络对国际传播的深刻形塑

在技术范式转换的深层逻辑中,人工智能正以其非线性、去中心化的系统性力量解构与重构国际传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图景。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复杂的网络关联与非线性逻辑,重新定义信息的生成、传播与接受机制。在此背景下,国际传播首先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探索智能技术赋能传播实践的创新路径,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突破传统传播的时空局限,拓展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学界还应从多元维度审慎研究人工智能及其技术性网络变迁的深层影响。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的传播生态、信息流动、传播话语权等复杂领域的深层变革,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准确把握技术进步对国际传播格局的塑造路径和作用机制。

此外,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学界必须坚守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理性,主动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善治研究,关注技术伦理、文化公平、信息安全等关键议题,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进步。

(二)从实践和理论研究入手,加快推动国际传播的区域国别聚焦

区域国别视角的引入,标志着国际传播研究不只注重宏大叙事,还在走向微观细致;不只注重整体性解释,还在走向差异性阐释。在此过程中,首先,国际传播应真正将区域国别视角落实到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实践要素整合,建立更加精准、差异化的国际传播实践网络;其次,国际传播研究可以借助区域国别等跨学科理论资源以及区域国别调研实践资源,通过跨区域、跨文化的系统性比较,揭示国际传播实践中的结构性规律与文化性差异,从具体区域实践中提炼理论资源,以此超越单一文化视角的局限;再次,可以通过理论的创新性阐释重构区域实践的认知图景,为区域实践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视角,以此优化国际传播实践效果。

(三)从历史、文化与实践维度探索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开展国际传播理论创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绝非简单的本土经验堆砌,而是应从历史、文化与实践的多重维度,解构既有理论范式的认知局限,建构具有本土价值和跨文化解释力兼具的知识体系。首先,在历史维度上,需要对中国国际传播所根植的文明基因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梳理我国对外交往经验以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揭示中国国际传播的文化基因和独特价值,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厚的历史滋养。在历史回溯中,将悠久的文明传统与现代国际传播实践进行有机链接,从历史的纵深处提炼理论资源,赋能国际传播理论的当代阐释和创新;其次,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对话与交流的跨文化场域中持续生成,应主动接纳不同文化传统的理论资源,在差异与共识的辩证张力中推动理论创新,既尊重本土经验的独特性,又保持对全球理论资源的吸收能力,最终建构出一套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传播理论范式。

此外,本土化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的土壤,并提炼出具有跨文化解释力的理论要素。这要求研究者既深深扎根于本土实践的具体经验,又能将这些鲜活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构建一种既体现中国特色又能获得国际学术认同的国际传播理论概念,并逐步完善出兼具本土特色和跨文化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和理论体系。这是一个动态的、去边界的探索过程,需要研究者超越现象和经验的碎片化,在本土与全球、特殊与普遍之间的辩证互动中,开辟出一条既扎根中国又通达世界的学术新途。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版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AXW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任孟山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凌博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20VC, Sam Altman: OpenAI CEO on The Trajectory of Model Capability Improvements, https://www.thetwentyminutevc.com/20vc-sam-altman-on-thetrajectory-of-model-capability-improvements, 2024-11-4.

②周葆华、吴雨晴:《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国际传播:实践进展与影响路径》,《对外传播》2024年第6期,第5页。

③方兴东、钟祥铭:《谷登堡时刻:Sora背后信息传播的范式转变与变革逻辑》,《现代出版》2024年第3期,第1页。

④任孟山、李呈野:《从电报到ChatGPT:技术演进脉络下的国际传播格局史论》,《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5期,第47页。

⑤任孟山、李呈野:《作为国际传播议题的人工智能:知识生产与全球权力》,《中国出版》2023年第17期,第9页。

⑥Stanford H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4, https://aiindex. stanford.edu/report/,2024-4-16.

⑦周葆华、吴雨晴:《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国际传播:实践进展与影响路径》,《对外传播》2024年第6期,第7页。

⑧Sun, Y., et al.,“AI Hallucination: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Distorted Inform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4, vol. 11, no. 1.

⑨Peters, U., Carman, M.,“Cultural Bias in Explainable AI Research: A Systematic Analysis.”,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2024, vol. 79.

⑩Tao, Y., et al.,“Cultural Bias and Cultural Alignment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PNAS Nexus, 2024, vol. 3, no. 9.

11QADRI R, et al. ,“AI’s Regimes of Representation: A Community-centered Study of Text-to-Image Models in South Asia” ,Proceedings of the 2023 ACM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New York, NY, USA: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23.

12Von Ingersleben-Seip, N.,“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andard Setting: Explaining Emergent Patterns”,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23, vol. 40, no. 5.

13全燕、张入迁:《新质治理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张力下中国倡议的机制创新》,《传媒观察》2024年第11期,第14页。

14周亭、孙琳:《战略传播探索: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定位、要素与路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4年第1期,第64页。

15《全国地方首个!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a3zqOO6r39YXvqVbI-FCuQ,2022年6月1日。

16史安斌、盛阳:《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当代传播》2020年第1期,第20页。

17姬德强、薛宇涵:《他者之镜: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国际传播研究》,《对外传播》2024年第7期,第9页。

18姬德强、张毓强:《“双向奔赴”:国际传播学与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互鉴》,《对外传播》2024年第2期,第70页。

19Waisbord, S., Mellado, C.,“De-Westernizing Communication Studies: A Reassessment”,Communication Theory, 2014, vol. 24, no. 4.

20黄典林、安柯宣:《超越本土实践: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践取向及其潜在误区》,《现代出版》2023年第4期,第96页。

21姬德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自觉与理论维度》,《东岳论丛》2024年第45卷第10期,第57页。

22朱泓宇、史安斌:《“全球南方”传播理论的历史与命题:全球“知”网的想象力》,《对外传播》2024年第10期,第9页。

23涂凌波、王子薇:《中国式现代化与媒介发展: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3期,第24页。

24姬德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自觉与理论维度》,《东岳论丛》2024年第45卷第10期,第59页。

25黄典林、安柯宣:《超越本土实践: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践取向及其潜在误区》,《现代出版》2023年第4期,第96页。

26姬德强:《作为国际传播新规范理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兼论国际传播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12期,第12页。

27黄典林、安柯宣:《从知识生产到秩序重塑:传媒规范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的正当性建构》,《传媒观察》2024年第9期,第14页。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国际传播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10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