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指引高校文化育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武器,而高校文化育人是实现践行和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外在形式,二者统一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伟大实践,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高校文化育人的关键要点,在于其为高校文化育人建设标定了前进的方向,给予了方法的指引,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高校文化育人建设,需要努力践行“七个着力”战略部署,切实肩负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使命任务;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和科学方法,在高校文化育人上作出新成绩。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2-000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升华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高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空间的延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这对进一步理解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把握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光辉旗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不断奋斗。可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校文化育人具有内在关联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高校文化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体系完备,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大创造。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九个坚持”到“七个着力”,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沃土,吸收了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精华,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诉求,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高校对文化育人工作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方向,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它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是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我们要自觉抵制和反对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其他腐朽文化,这为科学理解和把握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高校文化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武器,高校要增强文化育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广大学生以科学的文化思想武装头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二)高校文化育人是实现践行和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外在形式
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高地,开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勇担高校文化建设新使命是实现践行和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外在形式。一是要担负起学习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高校在文化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人才优势,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二是要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形式,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三是要担负起助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使命,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其文化育人工作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四是要担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使命。在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中,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使其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与学生的文化需求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在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高校文化育人的关键要点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文化育人标定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基地。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发挥教育高地的重要作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开展好文化育人工作。一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青年自信自强,富有思辨精神,但也会被错误思潮激荡所影响。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容易迷失在腐朽思想之中,丧失前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3]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高校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会贯通,提升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二是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各层面概括了其精髓和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断,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激荡自身爱国之情,在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高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及文化观,培育国家认同,并内化为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情怀。三是引导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高校视察,给大学生回信并给予鼓励,他对高校与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寄予厚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要求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培养担负得起新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教导大学生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力军,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注入青春力量。四是引导大学生涵养道德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还塑造了国人的价值品质与道德观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大学生涵养道德品质,高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当中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从而培育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文化育人给予了方法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反映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指出了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也为高校文化育人给予了方法指引,从历史维度、人物维度和环境维度的一般方法出发,对于挖掘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助推文化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一是在高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吸收文化滋养。高校应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回溯办学历程,提炼大学精神,这是高校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传统文化来源。要将对大学精神的挖掘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的现实需要统一起来,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奋斗历史,一起推动校园文化资源的时代进化,培育学生爱国荣校的认同精神,承担起传承文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在高校榜样人物的引导中汲取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4]同样的,在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选树榜样人物是高校以个体辐射全面,引领大学生共同进步的重要方法,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具有差异性,但文化育人工作必须要综合差异性而提出最大公约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选树模范人物,将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文化育人目标相结合,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共识。三是在高校文化环境的烘托中涵养文化修养,校园环境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支撑和实践空间,要从环境维度打破第一课堂育人的局限性,高校应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传播媒介、自然景观等校园文化呈现手段,让学生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启迪文化智慧、提升文化修养。此外,还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开展大学生校园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5]。自信才能自强,高校文化育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将其融入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全过程,持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体而言,一是要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要以“第二个结合”给予大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根本把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在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这也符合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提供了行动指南。二是要引导学生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又一重要来源,它彰显了党领导人民百余年的革命奋斗史,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要仔细挖掘当中包含的每一个伟大精神、每一个民族记忆,这些都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高校需要通过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指引大学生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初心使命、坚持光荣革命传统、勇担文化使命,为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高校应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内容融入文化育人各方面。始终坚持以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浸润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品质,努力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优秀作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力量转化为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强国事业建设的行动自觉。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理路
(一)思想上,要深刻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第一,高校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升华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重视,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部署推进,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将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贯彻落实到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全要素和全流程,更好地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生动实践,推动各项文化育人工作落地见效。
第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是党引领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展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释了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顺应了文化建设诉求,不仅有效地将二者相结合,还将之转变为基于时代发展助力文明进步的内在优势,在“结合”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途径。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所蕴含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指向。科学全面地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第三,高校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伟力。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在顶层设计中作出科学回答,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解决之道,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论上的发展突破,又有实践中的部署安排;既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6]。高校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诉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这一系列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伟力,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得到检验,可以也必须贯彻到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来。
(二)政治上,切实肩负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使命任务
一是要加强党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三个事关”深刻阐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党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教育学生,守好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一方面,要提升相关教师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做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高校要坚定地向学生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决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高校是青年学生最多、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是多种社会思潮的频繁流动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高校需要以文化育人工作站稳意识形态主阵地。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校园媒体、文化活动等丰富形式将党的声音主张传播出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育人工作中,要旗帜鲜明地破除负面舆论,提升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能力,有理有力地辨别抵御抹黑英雄人物、歪曲国家历史、攻击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等负面的思潮。此外,要贴近学生生活,多了解、多解释、多引导,增强主流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文化育人的工作凝聚学生、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三是要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质量以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校作为我国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科、专家、学术等方面的优势,做好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解读、阐释和应用工作,挖掘中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中的思想特质,面向学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将之运用在文化育人的工作中。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自身文化建设的创新,要以此为基础形成创造性的文化体系,实施高校文化素养教育工程,以高质量的先进文化成果浸润师生心灵,塑造学生统一的文化观、价值观,最大程度回应青年学生的文化关切。
(三)行动上,准确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和科学方法
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重在培育学生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高校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培育学生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切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全过程,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提升高校以文化人能力。一是开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突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培育。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导学生不负历史和时代所托,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三是加强美学育人工作,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科学而充盈。
在文化育人的方法上,重在激励学生投身文化实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开展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激励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一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加强校园文化育人的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形成由上至下、由内而外的推动力量。二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微循环”的作用,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三是以社会大课堂为补充,以高校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园文化资源为抓手,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四是提升校园的文明程度,以此增强文化环境带给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导其自觉参与到校园和社会文化成果的创建工作中来。此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符号的设计与创新,以宣传品、标识等形式传递校园文化力量,形成以形带神的文化具象表达。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创建、社会文化实践,使他们将这份追求与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伟大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卢慧.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5).
[2]" 康婉盈,周科朝.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逻辑:理论、价值、实践[J].学术探索,2024(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1.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7.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1.
[6]" 唐彦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