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5-01-31 00:00:00任晋茹
传播与版权 202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摘要]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提倡将思政教育融入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这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新闻职业精神。文章从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政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打造、考核形式改革等方面探索适合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与思政融合的路径,旨在为高校通识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字化传播;路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由此可见,近年来,在“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公共范式,各高校均在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方式,致力于将思政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中,构建紧密的联系。截至目前,通过持续努力,各高校就课程思政的核心使命达成共识,即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不应牺牲课程特色而硬性融入思政要素,应坚持以课程为主体、思政为引领的原则,确保思政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理念深度融合,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一、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得以高速发展,媒介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依据“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引领,从认知、能力、价值三个维度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例如,晋中信息学院结合“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将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设为新闻传播大类下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从而全方位地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思政观念和文化自信,达成“通识教育+思政教育”的目标。

(一)时代要求:数字时代为大背景,传媒前沿为聚焦点

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开展在线购物、娱乐、社交等活动。教育也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变革,就大学所开设的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而言,除了传授传播历史、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受众研究等传统知识,还需要注重融合元宇宙、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化前沿内容。因此,当前众多高校在传统新闻传播学课程的基础上,新增了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数字化传播、数据新闻等通识课程,更加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和时代性,并逐步形成自我特色。同时,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社会潮流、行业前沿,要重点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及新型主流媒体在中国现代化传播实践中的作用,力求展现传媒教学中的思政色彩,并且具体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二)意识引领:思政引导为风向标,通识教学为定盘星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由此可见,针对传媒人才的培养,高校一方面要把握培养规律,培养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更应该不忘初心,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纲领的引领下,众多高校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还提倡在通识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将数字化传播相关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中。同时,部分高校还要求教师在讲解案例、汇报对分、建设线上资源库时着重融入党和国家在新闻宣传事业和文艺文化事业的新内容、新举措、新要求,以拓展课程的思政深度,提升通识教学的整体质量。当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发展:升级教学的必经之路,增强质量的必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教学质量的的必要方法。因此,现阶段教师要勇于打破教学的传统模式,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融入课程思政这一教学要素,注重把握整体教学的动态变化,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于导、学、思、行各个环节中不断增加课程的思政浓度,以充分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的挑战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基础上,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多方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4]。而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思想舆论的前沿阵地,还融入了诸多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研究,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也进一步突出了在“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一)教学理念落后,课程思政局限

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作为晋中信息学院通识教学部于2023年开设的一门新课程,隶属于道德承担与价值塑造版块,该课程主要聚焦数字时代下媒体与传播的发展历程、学科知识和现代化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的基本知识和潮流趋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开课时间较短,教学理念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趣味性较低,学生参与度不高。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不仅彰显了传播学的本质特性,还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当前,数字化传播已深入渗透日常生活,其对每个人的影响显而易见,让人能够直接体验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性变革。因此,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时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一角,更应打通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立足学生生活与学习,以推动理论、实践的融合统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和思政教育“四位一体”的育人流程。

(二)教学主体固定,学生参与度不高

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5]。当前,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主体固定,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忽略了课程思政是助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途径,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辅助工具,未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作用;另一方面,尽管部分教师深度参与了课程思政目标的确定、思政元素的融合、课堂上的具体实施等全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导致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参与度较低,严重时候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难以达成预设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三)教学形式单一,思政效果不佳

作为新兴课程,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在章节架构、思政观点引入及案例选择方面会参考传统传播学课程,如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等。因此,教师既要讲清、讲懂、讲透彻知识点,又要引入互联网、新媒体、云计算等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还要考虑融入思政元素,以期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致力于全面传授知识,导致教学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或互动不够深入。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还削弱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数字时代与媒体技术的双重影响下,这种单一且固定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因此教师应主动变革教学形式,运用情景剧教学、新媒体软件互动、游学式学习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意愿,促进其主动学习。

三、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的路径

(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完善“通识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高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通识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发展以及行业趋势,有助于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鉴于此,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程应确立思政育人的新宗旨,并与知识传授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素质提升目标共同建构起课程的总体框架。因此,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师应着重以国情民情、社会热点事件为切入点,以数字时代的媒体技术和传播现象为主线,深入浅出地阐述底层逻辑和内在缘由,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各自家庭中的一分子、社会的成员、国家的未来。因此,每位同学都应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为家庭和谐、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力量。

(二)建设思政教学案例库,拓展通识课程的思政深度

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程的特点在于以案例为引导来阐释理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将媒体和传播知识与当下时代、技术紧密结合,并选取新颖且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讲解。例如,在讲到第四章“技术复技术,如何便捷获取信息”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较为深奥的理论、技术,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倾向于以媒体对两会的报道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梳理2015年至2024年两会报道中的“炫彩时刻”。2015年的两会报道主要通过图文、音视频直播、网络访谈、两微一端等形式展开,这些媒体的应用在当时极具新颖性。然而,到了2024年,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传播内容更加注重视觉化呈现,尤其是运用AI创作而成的图像、语音和视频,已超越了单一内容生产路径的局限,被整合成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视觉产品。以2024年两会报道为例,《人民日报》运用AI生成爆款国潮风视频产品《江山如此多娇》,将实拍画面与AI智能生成的画面巧妙融合,运用全新技术展现中国的美丽风景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新华社推出的AIGC创意视频《看数据晒晒政府“成绩单”》既富有创意又充分展现了技术手段,完美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的发展成就。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视。例如,2024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系列短视频《AI数“读”两会》紧抓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解读两会中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为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新闻观看体验。由此可见,教师将这些成熟且成功的思政元素提取出来,整合后并结合各章节内容进一步打造成整个课程的思政案例库,不仅可为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支撑,帮助学校和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而且这些富有趣味性和现实性的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表1)。同时,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思政元素时要重视其与章节内容的匹配程度,确保其价值导向正确、主题积极乐观、表现形式新颖。

(三)打造跨学科教师队伍,完成“专业+思政”的双师授课

双师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即通过两个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程具有多学科性、实践性和思想性特征,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如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程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负责梳理内容、组织讨论、管理课堂、关注教学效果等工作;思政教师则通常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思政素养,负责讲授重点思政内容。在组建教师队伍时,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校内其他学院对应领域的教师加入课堂、共同授课,探索数字时代“媒体与传播如何更加‘主流化’‘主旋律化’”的课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邀请校外的企业人员或是其他院校教师来开展讲座、主题活动以及第二课堂,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广泛的知识交流和更新颖的教学体验。同时,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教师也需要定期参与思政培训,不仅要深挖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提升思政素养,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专业教师往往具有不错的学术素养,但学术素养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政素养。教师传递给学生的除了知识和能力,还需要有更重要的思想内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参加各类思政教育活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出台的最新的关于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纲领等。

(四)更迭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思政+”的常态化融合

“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模式需要积极将思政元素纳入通识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学、勤思考、多观察、善表达、敢质疑、勇行动,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时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生生互动的自主性,并延展课外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是一门理论、实践并重的通识课程,教师应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着力构建新时代新闻传播类通识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评体系。课题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细节,并运用擅长的媒体形式表达自己平时的感受,以创作更多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佳作。就校园本身而言,其就是一个天然的实践基地,学生可利用校园广播、楼外大屏等传统媒体以及学校、学院的各种新媒体账号参与过程性考核,当前已有不少同学选择加入学校抖音官方宣传团队或者开设自己抖音账号、公众号分享每日生活。就校外实践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的传播基地,如山西融媒体中心、山西省图书馆等,让学生走进发展融合的媒体世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仿《圆桌派》的形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分享关于技术视角下中国传播变迁的个人感想,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深刻体会爱国主义,领悟政治理念,并塑造职业精神。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如开展“以《黑神话:悟空》为背景的山西文化旅游探索”“演唱会城市中的山西元素”等第二课堂活动,并将活动过程制作成Vlog进行二次传播,引导学生将视野与心灵聚焦于华夏大地,将课程思政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融入追求梦想的征途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11-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08)[2024-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4-11-12].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4]罗雄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J].今传媒,2023(06):149-152.

[5]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55-58.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商情(2017年33期)2018-01-24 22:01:46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教师·上(2017年12期)2018-01-13 22:09:08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科技视界(2017年27期)2018-01-04 14:39:05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