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较近且周边没有环境污染源的地块建棚。7—8月进行高温闷棚,使晴天中午棚内温度为60~70℃, 维持15~20天,从而杀灭土壤中的病菌、虫卵等。通常施入生石灰粉后犁地,7天后浇1次透水,待土地不黏后深耕25~30 cm,然后平整土地,等到气温合适时种植。
二、播种气温
播种气温在18 ℃以下,暖棚在10月20日左右,冷棚在10月30日左右。以当地气温为准,播种时一定要盖严菌种。晴天一般在11:30—15:00温度比较高,应注意通风;播种前期,卷帘器不要24 h一直打开,注意保湿。
三、播种
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为适宜播种时间,播种量为247.38~262.37 g·m-2,微耕机微耕1~2次;随后进行开沟,一般沟宽30 cm、深约7 cm,畦宽约1.3 m。
四、覆膜(添加营养袋后)
播种后7~15天,添加营养袋,放置营养袋后立即覆膜,选膜要根据当地气候和播种时间而定。如果当地的气温较低,最好选择白地膜(吸热),缺点是容易长草。如果播种当地气温较高,可以选用黑地膜,黑地膜更保湿不长草。地膜以100 m×0.008 mm的规格为宜,孔距20 cm,1 m2打5个孔。
五、发菌期(45~65天)
发菌期地温为10~16 ℃,气温为18~20 ℃,棚温为20 ℃。土壤湿度为65%,空气湿度为70%~80%,覆盖黑膜需打孔。二氧化碳浓度≤10 000 mg·kg-1,菌丝生长需要弱光,为20~600 lx。养菌期温度:养菌阶段温度≤22℃;原基分化阶段温度≤18℃(在13℃以下);菌丝阶段温度,超过22 ℃属高温。
六、催菇的条件
自放营养袋算起,至少保证60天的低温生长(土壤温度低于10℃)。45天大量显现原基,直接选择无视。催菇太早,没有昼夜温差的条件(白天温度为12~18℃,夜间温度未达到6℃)不要催菇,催菇会导致大量的原基产出,且很多分化到针尖期。但是低温生物量不足,大概率会败育。当原基显现时,多数是漂浮在土表的鱼籽,这样的原基是有性繁殖到达临界点的标志。催菇相当于催出来的是早产儿。温差应控制在8 ℃,土壤温度为6~8 ℃,菌丝生理成熟,都可以催菇。
七、出菇的条件
地温在7℃以上开始催菇,浇水5~7天见幼菇;没有-6~-7℃的低温天气,种植时间超过60天就可以打出菇水了;棚内可以保温5℃,如果气温在1~2℃,棚内就不会上冻(在地温开始回升的情况下,一般腊月二十六左右);羊肚菌坚持50天低温营养积累管控,20天强制休眠和营养耗竭出菇理论。在湿度大、温度高的情况下,容易出原基,可以通风换气降湿。控制土壤表面干燥,不让原基提前出来。土壤表面干燥,菌丝向深处生长,有利于后期打水催菇,直接出小菇。在准备催菇前25天左右要晾棚,通风降湿。种得晚的,可以适当调整晾棚时间。
八、出菇管理
以出菇后小菇周围10 cm左右的地方温度为准,出菇水打过如果有小菇出来,5 cm以下不能浇水,如果掌握不好浇水大小、时间等,会造成死菇导致大量减产。刚出小菇或小菇没出整齐时,温度计放在营养袋上,如果超过22℃,应及时通风。等菇出整齐后,超过18℃应及时通风,不要看棚温,只看营养袋上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等菇长到3 cm,温度控制在15℃左右,可以加大通风时间,时间不易太长;等菇长到4 cm,不超过15℃,通风3~4 h;等菇长到10 cm则全天通风。总之,菇小(针尖期)、菇少,少通风;超过22℃务必通风。
成菇期(70~120天),菌褶打开到七分,或者菌长到10 cm以后,都可以采收。菇生长超过5 cm的,特别接近采收期,越是阴雨天,越要加大通风量,阴天和晴天正常管理。采菇期需要加大通风量,否则根也会变成褐色,影响品质。如果阴天风大天又冷,晚上应关闭风口。羊肚菌有一个生理周期,过早出菇或过晚出菇均不会高产。河南省适宜出菇时间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过早会受低温伤害,过晚会遇高温。
九、羊肚菌加工
采收后的子实体先在太阳下暴晒2~3 h,使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被吹干,再将子实体摆放在烘干机的格架上,单层、均匀摆放,放入已经加热的烘干机内。温度为40~60 ℃,烘干6~8 h即可,要求子实体的水分含量低于15%。小型烘干机需要在烘干过程中每小时翻动1次格架,使子实体受热均匀。
作者简介:罗祥昌(1988— ),男,河南桐柏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