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务必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这种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国家、企业、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保障。利用课程思政这一重要载体,以红色文化为课程思政主线,深度融合工匠精神,发挥工匠精神的时代竞争力和价值导向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将其作为思想、导向、动力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工匠精神;红色文化
引言
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呼之欲出,引起强烈反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任重道远。将新时代工匠精神锻造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课题、新趋势。长期以来,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依托优势资源,不断探索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载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具有时代竞争力
“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具有时代竞争力。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满足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也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1]。
工匠是我国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中的“工”的重要群体,在长期的工作中可以熟练掌握手工业技术,他们是最初的手工业者。随着社会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工匠在加工的产品上精益求精,形成了追求极致、完美的向上品质,这便是最早的工匠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有无数巧夺天工的大师级工匠,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文化长河里就蕴藏着工匠精神[2]。
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才使企业保持活力与竞争力而长盛不衰。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西方国家占据其中的4671家。这些长寿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进程。实现这一理想需要德才兼备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已经成为企业争夺人才、保持竞争力的关键[3]。
二、工匠精神具有正确价值导向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须重视工匠精神的锻造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教学团队在调研企业发现,企业在培养职工技能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岗位责任、职业习惯3个方面,而具备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当下“00后”高职学生个性较强,择业观念淡薄。很多用人单位反馈不少高职毕业生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部分高职学生工作后表现为功利主义,好高骛远,无法脚踏实地地完成工作任务;缺乏终身学习精神,不正视自己的能力,没有吃苦耐劳精神,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轻言放弃;纪律意识淡薄,随心所欲无法真正融入工作岗位中,未能做到由学生到学徒的角色转变,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考虑给企业带来的困扰[4]。
(二)岗位责任意识薄弱
部分高职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漠不关心,缺乏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愿多出力;工作中责任意识较弱,遇到困难并非迎难而上,解决问题,而是消极怠工,打退堂鼓;缺乏职业归属感,稍有不如意便离岗离职。
(三)未养成职业习惯
部分高职学生工作中缺乏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上班不遵守时间,工作时经常低头玩手机;自我意识极强,缺乏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较弱;未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此可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国家、企业、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工匠精神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与职业技能水平等有机融合的集中体现,这也是高职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5]。
三、红色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
红色文化是经过几代人奋斗,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才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红色文化精神和红色文化形态,历经长期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逐渐形成独特的精神谱系和意识形态体系。这是经过几代“工匠”们不断探索得到的宝贵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能量主要体现在对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是当下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八一精神;到新中国成立的雷锋精神、王进喜精神,再到改革开放的海尔精神、劳模精神;直到如今的航天精神、郭明义精神、女排精神,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红色文化的代表,其影响和传承着几代国人。这种红色精神和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正如高职院校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当代工匠精神所具备的品质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与红色文化体现出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殊途同归、交相辉映,这是职业院校必须把握和践行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6]。
四、红色文化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沃土
工匠精神与红色文化存在密切的内在耦合关系。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它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举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职业意识、端正正确的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近年来,职业院校已经注重和完善红色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作为工匠精神的载体,以红色文化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有助于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的学习空间是专业课课堂,经过长期的探索,教学团队发现课程思政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底蕴和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度的融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红色文化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一)以红色文化为思想培养工匠精神
红色文化是时代赋予人类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当代的工匠精神正是当下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要求。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铁校区位于革命老区,从这里先后走出319位开国将军,这片土地浸染着浓厚的红色文化,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敬业”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这正是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倡导的以培养学生的“敬业心”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就像敬畏革命先辈为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奋斗那样,用“敬业”之心去实现“中国梦,人生梦”,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追求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怀着感恩、敬畏、认真、负责之心对待自己的职业,实现自身的价值。结合学校的宣传橱窗、展板、海报、条幅等传统媒介,与时俱进地结合校园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在校园内加大对“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真正进入学生的脑中,深入学生的心中[7]。
(二)以红色文化为导向培养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这也正是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铁校区所具有的办学特色。在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铁校区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艰苦年代开山铸厂,同样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掀起了一场“建设年代”轰轰烈烈的革命,同时孕育了一种红色文化——天铁精神。这是一种甘于担当、乐于奉献、爱岗乐业的工匠精神。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成为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铁校区的楷模。天铁人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爱,工作中充满了乐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就发生在学校所在的企业。在耳濡目染中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使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再由实际行动内化为自身素养。通过红色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方式,将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职业教育并不单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比人家好些的职业,使得他容易赚钱,因为赚钱不一定是快乐的;同时需要学生知道这种职业本身的好处,使得他对于这种职业有精神上的快乐”。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学生获得适合的工作,还要培养学生的“乐业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职业院校要将红色文化中的“乐业心”作为导向,正确引导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要发挥课程成思政载体作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进而升华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与职业技能水平,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能、岗位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8]。
(三)以红色文化为动力培养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极为重要。要做到“精神”的熏陶和“工匠”式的培养“两手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团队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当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强大软实力。以往第一课堂主要提供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留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很有限,通过课程思政这一有效载体,发挥了“精神”的熏陶和“工匠”的培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用,育人效果显著。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上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力量,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筛选、提炼红色文化中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促使知识讲授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交相辉映。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树立工匠精神的崇高感与价值感[9]。增加学生的企业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学生“敬业”“乐业”情怀,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加强劳模、工匠大师同师生的交流互动,定期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带头人、名人校友、各行各业优秀毕业生开展“工匠精神在身边”励志教育,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匠”人物。教学团队不断挖掘典型、感人、励志事迹,激励学生以身边“工匠”为榜样,向“工匠”学习,提升敬佩之情。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学生工匠精神养成,也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施途径[10]。
结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品格,“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口号,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思政课程建设,发挥红色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的主导作用,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对职业院校学生形成影响力。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职业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结合红色文化中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的思想,促进德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社会主义培育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系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年度科研课题《新时代工匠精神锻造与职业素养培育研究——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为例》(项目编号:XHXB2023B03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颜春林,方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人才资源开发,2023,(06):60-62.
[2]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3]杨延清,陈建松,王飞.高校工程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制造基础实践”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16):84-87.
[4]王力超.略论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价值实现[J].知识文库,2019,(02):27.
[5]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
[6]王桂珍.“双高”背景下高职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耦合育人研究[J].公关世界,2024,(06):116-118.
[7]安晓玲.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0):245-246.
[8]吴军箭,滕苏苏,傅晓斌.红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5):145-149.
[9]毛裕贵.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究[J].家庭生活指南,2019,(06):134.
[10]赵丹,李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为例[J].西部学刊,2024,(12):104-107.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