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课程烟草栽培学的建设创新与实践

2025-01-26 00:00:00王戈王娜白羽祥
高教学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项目驱动创新实践课程改革

摘"要:烟草栽培学是烟草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课程开设于1938年,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字课程和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更加突出学生中心地位,直面课堂教育与课程思政难融入、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难同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难结合和评价单一与持续改进难闭环问题,充分发挥课程团队长期校企研合作积淀,深入挖掘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软硬件资源、创新思维和前沿成果,解构并精准对接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思政元素、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创新实践、健全综合评价,努力营造“课前知问题、课中学理论、课后会创新”进阶学习氛围,全方位体现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创新构建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烟草栽培学;课程改革;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43-04

Abstract:TobaccoCultivationisacompulsorycorecoursefortobaccomajors,whichiscrucialforachievingprofessionaltraininggoals.Thecoursewasestablishedin1938years,whichisanationallevelhigh-qualitycourse,high-qualityresourcesharingcourse,digitalcourse,andanationallevelmixedonlineandofflinefirst-classcourse.Inthecontextoftheconstructionofthe\"NewAgriculturalScience\",thecurriculumemphasizesthestudent-centeredposition,facesthedifficultiesofintegratingclassroomeducatio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thecurriculum,synchronizingteachingcontentwithproductionpractice,combiningtheoreticalknowledgewithpracticalapplication,andevaluatingsingleandcontinuousimprovement.Itfullyleveragesthelong-termaccumulation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thecurriculumteam,deeplyexploressoftwareandhardwareresources,innovativethinking,andFrontierachievementsintheprocessofscientificresearchprojectcooperation,deconstructsandaccuratelyconnectswiththecurriculumteachingsystem,enrich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enrichesteachingcontent,strengthensinnovativepractice,andimproves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strivestocreateanadvancedlearningatmosphereof\"knowingproblemsbeforeclass,learningtheoryinclass,andinnovatingafterclass\".Itcomprehensivelyreflectstheadvanced,innovative,andchallengingnatureofthecurriculum,innovativelyconstructsprojectdrivenintegrationofindustry,academia,andresearch.

Keywords:TobaccoCultivation;coursereform;projectdriven;integrationofindustry,academia,andresearch;innovativepractice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达成毕业要求的首要保证[1]。烟草栽培学作为烟草专业核心必修课,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2005年至今,先后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数字课程和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4]。几十年来,课程团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省级教学名师带领下,发展形成了“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化”课程特色。

一"教学创新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理念,解决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入难题

课程以教研相长、学研结合,情怀引领、精神传承的教学理念,培养懂烟叶、爱烟农、强农业、兴乡村的高素质现代烟草人才[5]。把教书育人使命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以烟草产业科技赋能优势和悠久历史的情怀引领,学科奠基人、榜样人物、杰出校友的精神传承,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三个抓手,润物无声、如盐化水,进行情感和价值塑造,解决专业课思政硬融入[6]、课程思政难切入的问题,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潜移默化贯通于教学过程、融汇于教学内容,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重构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同步难题

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过程、项目研究科学对接,结合学术知识和理论分析进行重构整合,建设涵盖生产案例知识分解、教学内容知识聚合、学习过程知识应用三个要素,由生产技术到学科知识原理逆向分析与解构重塑的烟叶生产案例库,把专业问题由课堂和实验室迁移到现实生产。打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的藩篱,克服专业理论枯燥泛味、不鲜活具体的弊端,导入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用案例再现理论定律的外延与内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探究性学习热情。同时,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创新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下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的能力,解决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问题。

(三)"重塑教学过程,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难题

围绕课程内容,重塑教学过程,克服“教师铃响上课、到点下课”、师生疏离的弊端,强化项目驱动引领[7],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解决课堂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时差问题,打通学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使教学内容与学科理论前沿结合,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实践融合,知识学习与技术研究创新贯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彰显课程的“产学研一体化”特色。

(四)"革新评价方式,解决评价单一与持续改进闭环难题

实行面向产出的形成性考核评价,采取校企双导师协作考核,学生—教师双向评价的多维度考核,以及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过程性—终结性评价的多角度评价[2],扭转传统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解决学习效果评价偏离教育评价的本体功能、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反馈与改进应用不足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践行能力和合作能力,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效应,真正发挥学业考核评价的育人指挥棒作用。

二"主要创新点

(一)"教学模式创新

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化融入课程教学。把专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资源作为提升“新农科”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路径[8]。一是依托课程团队与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大量的项目合作积淀,将课程相关的典型项目解析为一线生产案例、关键技术优化、前沿技术成果等教学要素,根据课程教学框架重构并入教学体系,拉通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之间的有机链,破解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问题,充分体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针对性和高阶性;二是基于科学探究逻辑,以在研项目或经典项目为案例打造“体验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营造特定研究“情景”和师生研学共进“氛围”,充分体现创新性;三是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人”的优势,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9],积极引导校外导师协同指导大学生创新类项目申报、科技论文写作等,激发学生学术探究欲和不断自我突破的勇气,充分体现挑战度。综上,课程打破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各类科研合作项目资源与课程教学的高效链接,以项目为驱动实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

(二)"教学方法创新

形成学生主体的“六步”教学法。依托案例投放,创设讨论情境,通过“启、思、承、探、括、合”六个步骤开展教学。课前“启”,结合雨课堂发布预习题,总结归纳前期知识,为新知识引入做好铺垫。课上“思”,引入烟叶生产案例,根据案例牵引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联系前后所学来思考分析案例现象背后的原因。“承”,以问题假设的方式,强化章节重点内容。“探”,对具体问题开展自由探讨,小组讨论、思辨碰撞。“括”,引入学科前沿文献及相关科研实验,逻辑演绎、推理归纳。“合”,梳理串联,知识回溯。让学生通过具体知识点的串联,自行解释生产现象,回答案例问题。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课向主动解决问题转变,从被动听课人向主动探究者转变,采用师生、生生之间“问题—探讨—辩论—启思”的互动式教学方法[10],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法,进阶式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三)"育人载体创新

构建“五共”协同育人机制。紧扣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结合课程实践性强、产业结合度高、企业关联度紧密等特点,依托校企、校所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教学内涵,突破“学校只管育人、行业企业只管用人”的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强化产学研体系化设计,形成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开展教学、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的“五共”协同育人机制。

三"课程思政特色

(一)"嵌入“十个一”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体系

针对课程章节的不同内容,选取“一本书籍、一份担当、一位人物、一条定律、一个道理、一段经典、一首诗歌、一部电影、一句名言、一个规划”的思政元素,嵌入课程内容,提炼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挖掘理论知识中蕴含的为人为事为学的哲理道理,启发学生求学问道、明理尚农的耕读情怀,坚定学农爱农、兴农报国的信念。例如,介绍烟草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时,以“一个规划”——烟草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出专业前景广阔,纠正学生对行业片面化、浅表化认知;介绍烟草类型时,以“一位人物”——“云烟”奠基人徐天骝先生,学成归国后毅然在8万亩(1亩约等于667m2)荒地开垦种植美引品种“大金元”,奠定“云烟”长足发展基础的人物写照,培养学生专业自豪感;介绍烤烟主栽品种时,以“一份担当”——杰出校友李永平数十年如一日,依靠科技创新,将品种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的故事,激发学生创新激情;介绍植烟土壤保育时,以“一段经典”——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培养学生“三农”情怀[11]。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全贯穿,不断增强专业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视野高度。

(二)"打造“四共”思政品牌,提升学生职业认同

将烟草“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嵌入教学内容、渗入教学过程和纳入考核标准,让学生受到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浸润,增强行业认同感,拓展课程思政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把课堂延伸到企业与科研院所,让学生走进企业,引企入教、把企业文化导入课堂,实现校企协同联动、课程生产贯通、师生师傅互动,积极探索团队共建、活动共创、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的课程思政机制,打造课程思政的“四共”品牌。

四"教学创新举措

(一)"修订教学大纲,促进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衔接

一是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秉持立足烟草、依托行业、服务产业、面向未来的理念,围绕“新农科”建设要求,遵循OBE教育理念,新增适应产业结构变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智慧烟叶生产技术变革的“数字技术+烟草素养”课程内容,形成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融通、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通的“三融通”格局,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科学对接[12]。二是建设体现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新形态教材和案例库,把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和最鲜活实践成果纳入建设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VR/AR技术、二维码技术,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教学资源库和在线课程等资源融合,推动特色教材建设,精准服务课程教育教学。三是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导向和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重难点问题,开展探究式、案例式、情景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保障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适配度。

(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是建设“四合一”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校企、校所联合建设一批集企业导师、学生创新项目、课改方案和教学实践基地来源地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二是挖掘课内外资源,构建“探究性实验”体系。依托农科中心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整合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开展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分析结果的“探究性实验”,构建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体验相结合、自主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体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新型探究性实验课程内容。三是打通教学科研资源,探索“过程型实践”途径。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云南省烟草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烟草科技小院,联合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5个州市烟草公司、11个县级分公司,校内、校外导师接力指导,开展项目驱动式大学生科创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学科研的优势互补和协同育人。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融合

一是校企、校所共同组建“烟草栽培产教融合课程教研室”,企业教师负责提供烟草栽培行业标准与规范、新技术新农艺新设备应用等生产案例;高校教师负责对案例进行知识分解和理论阐释,校、企、所共同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二是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以行业导师、科技副总、长短聘教师等举措,吸引企业人才到校兼职任教;定期安排课程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业务,使教师切实融入实际生产过程,保持和提升产业敏感度。三是实行“一课双师”授课制。让专业教师和企业大师、专家学者同上一门课,共同梳理课程“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内容,通过现场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双模块,双导师”的课程教学方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缝对接。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闭环

以课程教学达成目标为评价导向,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构建由60%形成性评价和40%终结性评价构成的全过程覆盖、多主体参与和多维度协同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实现全过程评价。评价模块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精准对接,根据每阶段教学内容及考查重点,匹配对应的考核方式及权重。二是实现多主体评价。课程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全面参与评价,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表现、学习记录、实验实践和创新思维等环节对学生知识掌握、学习态度、技能水平、能力素养开展评价;学生主要从教学逻辑性、教学驾驭、重难点、前沿思考与行业动态引入对教师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等方面开展评价;企业导师通过参与的课堂教学和创新实践等环节对学生知识应用、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开展评价。三是实现高阶性评价。学生维度实现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创新思维→价值塑造的进阶式评价闭环,教师维度实现从传统课堂讲授→主动追踪前沿→校企科研合作→科研反哺教学的进阶式评价闭环。

五"创新成果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一)"学生学有所获,育人成才成效明显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实践素养优化、专业认同感增强。2022年至2024年,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省级9项、校级71项;18名本科生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项作品获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奖、5项作品获校级奖。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的乡镇生产技术员和一线管理人员。

(二)"教师教研相长,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课程教学团队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名师1人,省级青年人才2人;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共1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项目30余项,累计经费2000余万元。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副主编2部;主编出版数字课程1门;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云南省特等奖各1项;获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优秀案例1个;发表教改论文22篇,科研论文200余篇。

(三)"同行高度肯定,教学经验辐射效应明显

同行认为这门课充分体现了农科类专业的特性,既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又有实际动手运用,注重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传统农业插上信息化、智能化的翅膀,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被本校6门专业课程和5所专业布点高校课程普遍采用和推广。2023年,课程获批为省级首批拓金计划示范课程,首次视频公开课有1500余人选课学习,辐射带动效应较好。

(四)"行业高度认可,社会反响良好

实践导师、企业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都认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可塑性强,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把死的知识运用到活的实践,既育人成才,又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得益彰,不仅企业欢迎,百姓和学生都双受益。

(五)"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每年烤烟生产季节课程网站点击量激增。课程团队受邀到产区进行生产培训200余场次,协助行业解决生产问题30余项。2022年成立了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牵头的烟草科技小院,课程以其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师生深度融入科技小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新闻网》2023年10月23日以《大理烟草科技小院:拨动产业“音弦”奏响乡村振兴“篇章”》为题作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最基本要素,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深化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意义重大。新发展阶段,我国烟草行业正处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对烟草专业高质素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烟草栽培学作为基础与运用、理论与实践、实际与前沿深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将继续顺应行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心怀烟农、脚沾泥土、手有本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烟草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怡,曹宁.新农科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思考——以“养分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2):92-94.

[2]王娜,杨焕文.国家精品课程《烟草栽培学》考试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71-272,258.

[3]丁金玲,杨焕文,梁夕清,等.烟草栽培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8):61-63.

[4]曾淑华,杨焕文,赵正雄,等.国家级精品课程——烟草栽培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学习月刊,2010(9):53-54.

[5]代晓燕,赵园园,葛子儇,等.“烟草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河南农业,2024(15):75-77.

[6]刘迪,丛汶峰,张福锁.新农科通识课程教学理念与建设路径——以“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3(7):11-17.

[7]李美燕.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软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以南宁学院高博软件学院为例[J].求知导刊,2018(13):1.

[8]黄德桥,杜文静.指向贯通式培养的中高本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4(15):54-59.

[9]李水清.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以长江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2016,13(9):78-80,84.

[10]魏晓双,邸玉婷,郭丽颖,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教育科学,2021(11):4.

[11]邵庆勤,任兰天,闫素辉,等.涉农专业大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培养分析,以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实践为例[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3):214-216.

[12]贾绪存,范晨雨,李浩川,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作物栽培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4(28):125-129.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烟草专业‘六联动六协同’产学研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G2023024);云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三链融合、四共协同’现代烟草产业人才培养联盟构建与实践”(2022-89);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泰山品牌的普洱优质雪茄烟叶原料开发与应用”(2023530000241005);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性机制及降解菌筛选研究”(202301BD070001-054)

第一作者简介:王戈(1982-),男,汉族,云南曲靖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绿色优质烟叶生产、植烟土壤保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

*通信作者:王娜(1979-),女,汉族,云南楚雄人,硕士,副教授,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烟草栽培教学和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项目驱动创新实践课程改革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8:56:52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6:39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4:51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