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5-01-24 00:00:00唐萌叶霜陈斌
科技风 2025年3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高职院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是服务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专业之一,为适应制造业转型中对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艺、数字化制造等新型岗位人才的需求,参考国家教学标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合作措施,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创新了“双链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且“精设计操作、懂加工工艺、会生产管理、善多方协作、能工作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推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产教融合;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

1"概述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逐渐渗透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各环节,智能设备与工厂、数字化车间以及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在传统制造领域的应用,整个制造行业传统加工岗位大量减少,传统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陷入“就业难、对口难”的困境。2021年教育部在高职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产业,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有较强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兼懂数字化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高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作为企业一线数字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精准定位企业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

2"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自2021年本专业公布以来,网上数据显示至2024年6月共有121所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开设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其中开设本专业较多的省有广东、江西、江苏等职业教育较发达的省份,由此可见本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湖南省暂有2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本专业。近年来,关于社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迫,针对2023届高校毕业生职位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缺口较大,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岗位相继涌现,未来三年随着企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井喷时期,智能制造数字人才供需比将逐步增大,才足以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因此,面对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人才需求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建设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高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培养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机械技术工程人员,能够从事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产品数字化制造、生产线运行与产品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据传统的“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走上数字化岗位后,数字化能力并不强,而且加入了数字化课程后,机械技术工程人员的基本技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从而造成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率较低。

2.2"专业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专业开设之初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国家专业简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开设,但是有些课程由于学校条件无法满足,开设效果不好;有些课程开设后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度不高,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还有些课程没有与企业真实项目挂钩,学生的学习停留于理论层面或者浮于表层,脱离工作实际等问题。

2.3"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现有的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从其他传统专业分配而来,新专业会面临师资配置不均、师资配置不强等现实原因。不仅如此,数字化专业知识的介入,学习智能制造领域数字化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规范,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2.4"实习实训条件需进一步改进

实习实训教学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训室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做深入调研、长远规划和长时间建设,因此新专业建设的最初几年,实习实训条件无法支撑新专业的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当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对专业建设的进程和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建设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推动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3.1"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

根据数字化专业人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我校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依托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了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打造了专业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面向企业数字化工作岗位需求,在大二阶段以自愿申请和校企共同选拔的方式招录学生进入现场工程师班,校企共商人培方案、共订课程标准、共建企业学区、共担教学任务、共评绩效。

3.2"实施现场工程师“双链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现场工程师班采用全程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同向同行、双链交替的培养模式,每学期在学校课程安排之余,单独安排5周的企业定制实训课,企业定制实训周中以校企共同商定的“学年项目”为训练主线,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真实训练,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授课中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可以将企业大师“请进来”,也可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将学生“带出去”,第6学期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开展岗位实习。通过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双链循环交替,使学生能提早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获得真实的实践知识和实践体验,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

4"构建“岗课赛证+思政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1"“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作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的必由之路。“岗”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课”即学校课程教学体系,“赛”即省部级、国家级和世界级职业技能大赛,“证”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融通联结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及证书界四大主体,是随着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大赛、证书制度等作为产教深度融通推进器而被广泛认可的一种综合育人模式。以产业需求、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大赛为依托,以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标准为依据,推进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实现课程升级与技术迭代的高度耦合和正相关,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要素相互支撑,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深度和效度。

4.2"“岗课赛证+思政”融通的路径

以产业链、岗位链、技术链、业务链、质量链、创新链等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为依托,以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标准为依据,“岗课赛证+思政融通”课程体系探索路径与方法如下图所示,具体做法: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把“岗”融入“课”、把“赛”融入“教”、把“证”融入“考”,把“思政”融入“学”,以产业链岗位需求“知识能力素质”为主导,最终实现“岗课赛证+思政融通”,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4.3"“岗课赛证+思政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架构逻辑,根据智能制造企业“产品正逆向设计人员、产品数字化工艺技术人员、数字化生产线管理人员”等数字化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作、CAD机械设计”等技能竞赛标准,并融入“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增材制造模型设计”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且“精设计操作、懂加工工艺、会生产管理、善多方协作、能工作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了“底层基础模块、中层核心模块、高层方向模块、毕业模块”4大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根据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在每学期设置由企业工程师主导教学的学期项目,学期项目完成情况由授课教师同步记录在企业人才储备档案系统中,作为实习工作时安排岗位工作、核定工资等级的依据之一。

5"实施“外引内培”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遵循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双链交替的人才培养思路,实施“外引内培”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实施“双带头人”制度,引进企业领军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与学校专业带头人共同商议,将企业生产特点、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理念等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聘请企业技能骨干担任实训导师,负责企业定制课程及顶岗实习的实习实训指导,与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并共建数字化课程和指导教材编写,以此建成一支专业技术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针对校内教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在现场工程师培养期间,以每学年为周期开展生产、技术、科研岗位轮岗,保证每学年一个月的企业轮岗实践;专任教师全程参与企业定制课程教学工作,并主要针对企业数字化相关岗位,统筹安排教师下企业基地,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升为重点,推进我校教师培养“六个一”工程的落地,每学年专任教师在合作企业至少开展两个月的工程能力实践。

通过“外引内培”政策实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正在逐步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多元融合、高效协作”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

6"建立数字化协同创新设计与制造平台

为满足我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与实训要求,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用人需求,我校与北京数码大方、湖南云箭等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依托CAXA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软件平台,同步建设集“教、学、训、赛、证、研、创”为一体的专业综合性实习实训平台,包含“数字化设计中心、数字化生产制造中心、数字化检测中心、数字化创新中心”四大实训中心,能实现专业教学、学生实训、竞赛培育、技能考证、技术研究、创新设计六大功能。基于平台建设与支撑,在课程体系中引入“产品数字化工艺设计”“生产线数字化管控”等新兴数字化课程,建设线上线下一流课程,打造在线精品资源,编写校企合作特色鲜明的专业课教材,从而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结语

笔者所在学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从2021年申报,至今已完成了三年的招生,三年中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多方调研、摸索前进,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新路子。后续学校将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各个方面进一步落实落地,增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本土企业的能力,为地区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铁光.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究[EB/OL].(20230705).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307/18282285.html.

[2]史歌,高琳.“岗课赛证”一体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优化升级?[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10):51.

[3]刁海军,黄健,孙中廷,等.多元协同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02):135137.

[4]鲁玺,刘波.《车辆鉴定与评估》课程“岗课赛证”教学改革探究: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汽车实用技术,2023,48(17):184187.

[5]姜海,许泽银,黄飞.数字化设计制造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01):8892.

[6]黄淑敏,李莉,陈雪梅,等.职业类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3):1114.

[7]李艳,付琛.“现场工程化”智能制造技术综合实训平台开发[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8186.

[8]陆德光,梅莹.“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价值意蕴、理论依凭与实践路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3(11):16.

[9]马华敏,王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探析: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3):3944+49.

[10]余蓉.让市场叫座,学生吃香!湖南高职专业不断优化[EB/OL].(202405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576859613167494amp;wfr=spideramp;for=pc.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GB2022287)

作者简介:唐萌(1985—"),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与专业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科技风(2021年29期)2021-11-03 13:41:50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电子商务(2020年5期)2020-05-26 12:03:37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