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思考

2025-01-23 00:00:00马军妮杨清华文立红周永明杨静师小龙
中国标准化 2025年2期
关键词:国际合作一带一路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国际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是打破农业生产壁垒,推动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措施。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发展的影响及沿线国家对农业标准化的需求,剖析了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阐述了标准化在农业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促进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的思路与对策,旨在为推动农业国际合作规范科学化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2.013

0 引 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谱写和平发展、互惠共赢崭新华章的重大倡议。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较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以色列等少数国家之外,其他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均比中国落后20~30年,与中国的相似度高,从中国学习农业经验更容易解决本国的农业问题[1]。与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是实现农业技术互通共享,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以标准为媒介,向沿线国家传播我国优势农业技术,帮助更多人摆脱极端贫困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对推进“一带一路”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

1 “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较好,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潜力巨大,但技术与生产环境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发挥各国农业优势,推动农业技术资源互利共享,最大程度释放农业发展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持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国出台了多项农业国际合作政策和措施,以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有效的机制保障。《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要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指出,中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46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涵盖农业、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生态环保、新能源、航天、科技政策与创新管理等领域。后续出台的《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年)》《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和行动》等政策也从认证认可和标准化角度明确和细化了具体的方向和措施,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落地落细。

倡议实施10余年来,我国以国际合作为主要方式积极推动农业技术互利共享,助力沿线国家农业发展成果丰硕,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是合作共识不断凝聚。截至目前,52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我国与相关国家在农业等多个领域共同建设了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并将在未来5年内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二是农业技术认可度不断攀升。随着农业国际合作的开展,我国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带动周边国家粮食不断增产。商务部研究院齐冠钧[2]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的杂交水稻在东帝汶示范种植成功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共计推广种植超过2000公顷,每年均获丰收,每公顷产量由2010年的3.5吨提升至目前的5~7吨,获得当地农民的认同与欢迎[2]。四是贫困人口数量不断降低。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3]。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的需求

沿线国家如俄罗斯、肯尼亚、埃及等虽然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组织(IEC)等,也开展了农业国际合作,但这些国家,一是农业生产者受长期以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农业生产粗放、随意性较大,标准化意识和主动性不高。二是受传统宗教、文化、风俗的影响,对外来的农业技术和标准存在抵触心理,接受和认可度较差。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农产品贸易等标准化水平相对落后,在实施国际标准过程中,未有效结合本土农业基础条件将标准本土化,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更甚者造成了土壤、空气、水等自然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标准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产物,是完成工程建设的通用语言,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4]。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以标准化技术为基础开展沿线国家农业国际合作是解决农业生产水平不高、标准化程度不一的强有力措施。

3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现状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我国将多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标准化理念不断向沿线国家推广,深化了与沿线国家农业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政府输出模式。此模式以政府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为主,通过将其翻译成外文版本,达到输出优势技术的目的。二是龙头企业合作模式。此模式是以龙头企业技术交换为主,将标准和技术融入龙头企业间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三是科研院校合作模式。通过双边国家科研院校之间科研项目的合作,共同形成国际标准,再研究基地应用标准,达到示范和推广的目的。高振等[5]以中国与东盟国家农机贸易为例,阐述农机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业机械领域标准协同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也有作者分别从中药材[6]、农产品[7]、农产品物流[8]着手,强调了建立相关标准的重要性,提出以标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在中国—罗马尼亚农业科技园、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和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多个项目中也融入了标准化理念。202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的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的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我国农业技术与相关技术标准在境外互联互通的示范推广基地,加大了国际农业标准化合作交流的推动力度。

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标准互通机制不畅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虽然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成员国,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体制机制不同,标准化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管理部门也各不相同,国内的体制机制较为混乱,有的甚至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机构。从政府到社会对于采用国际标准和他国标准的争议较大,开展标准互联互通、农业标准互认合作的阻力还比较大。

4.2 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

标准国际化可以通过组织制定国际标准、开展标准外文版翻译等方式来实施。目前,国际上对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认可度较高,也是主要的采标对象。我国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农业水平的影响,制定的国家标准或参与起草的国际标准数量相对较少、质量参差不齐,还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用,标准方面的话语权还比较弱。

4.3 标准实施情况复杂

我国与沿线国家先后建立的多项农业国际合作,大都是以合作建设境外示范园区为载体,在园区通过标准化操作,示范推广我国优势农业技术,但标准实施的效果不理想。从国际上看,欧美国家对国际上的农业标准制定了一些排他性条款,垄断了全球通行的多项标准,影响了我国标准的示范和推广;从社会上看,农业生产者标准化意识较弱,农业生产操作水平较低,对他国标准接受和理解程度较低,弱化了示范推广的作用;从标准水平上看,还存在标准本身质量不高,与国际标准兼容性不高,未能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农业生产环境修订完善科学性高、操作性强、适用性好的标准。

4.4 综合性人才匮乏

农业标准化涵盖了种子标准、种苗标准、管理标准、农业基础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关联性强,涉及范围广,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实践中常因缺少精通农业技术、熟悉标准化和掌握他国语言的综合性人才,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难度比较大,使得从事农业国际合作的生产人员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操作技术和理论背景,严重影响了标准的实际应用和示范推广效果。

5 相关对策建议

5.1 多层次畅通沟通机制,推动标准互联互通

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促成新的对话合作平台,建立双边国家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工作组,吸纳双方懂技术、有话语权的专家、政府人员、企业负责人等担任工作组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畅通标准制修订渠道。从顶层着手,由各国的工作组成员协调、解决和减少标准化合作在本国推进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形成标准互联互通的共识,凝聚融合吸收的合力。

5.2 多渠道强化信息交换,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开展中外标准比对分析是标准互认的基础,能为中国标准“走出去”提供事实依据。要针对国际农业合作中所要推广的技术,一是开展标准体系、自然环境、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制定合乎拟推广国发展实际的生产、推广、管理、物流等外文技术标准,在各环节严格实施应用技术标准。二是结合标准应用实际情况,多方收集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聚焦沿线国家共同关注的热点,加强科技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合作,共同制定国际技术标准,提升标准化技术的兼容水平,推动标准走向国际化。

5.3 多角度强化标准的示范推广,扩大标准的影响力

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国际标准化示范推广的合作机制。一是通过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媒体宣传等,从不同角度介绍和宣传我国标准化技术的核心,提升公众对国际合作标准的认可度。二是要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区的建设中,应用涵盖我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全方位地展示我国技术标准实施的具体操作及实施成效,提升我国技术标准对外影响力。三是采取定期组织标准化技术下基地、进农庄、入企业等示范教学方式,规范化展示我国农业技术在实际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让“技术”带着“标准”走出去,逐步成为潜移默化的技术操作习惯。

5.4 多方式强化人才培养,筑牢标准化人才基石

人才建设和培养是农业标准化国际合作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沿线国家高校、技术推广机构、企业等人才引进渠道,吸纳优秀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共同参与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标准的创新与示范推广,补充国内农业标准化创新力量,发掘提升农业国际标准化合作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采取高校、企业、政府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持续性培养一批“懂技术、会语言、善推广”的国际农业标准化人才,建立涵盖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企业技术工程师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库,壮大综合性人才队伍,保证国际农业标准化合作的“软联通”。

参考文献

[1]李红军,赵勇,张红伟“.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2021(7):23-33.

[2]林徽东.独家丨专访商务部研究院齐冠钧: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EB/OL].(2021-03-12)[2024-07-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027610770351871amp;wfr=spideramp;for=pc.

[3]胡必亮,张怡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思想到行动[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邵逸超.对标RCEP协定规则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对策研究[J].标准科学,2019,31(11):43-46.

[5]高振,赵顺,倪卫红,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标准协同研究——以中国与东盟国家农机贸易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1):144-149.

[6]李进“.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 2024, 4(8):68-70.

[7]陈熠,赵冠,张艳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3(5):38-40.

[8]王侠.面向“一带一路”区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55-60.

作者简介

马军妮,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标准化。

(责任编辑:张佩玉)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一带一路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计算机教育(2016年8期)2016-12-24 10:40:42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关于高校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8:05:32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36:55
基于bbw平台中外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实践与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22:02:47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