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实融合发展趋势要求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和技术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在数实融合人才供给方面,数量与质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所需,这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可从课程设置、实践体系、师资队伍三方面出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数字基础知识教育,新设交叉学科;在实践体系中,构建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与校企合作项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数实融合;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5.01.06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5)01-0210-03
0" " "引 言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构建数字中国。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未来要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上加快政策引导、夯实基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从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看,数实融合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每一项数字经济与实体的融合、普及、落地,都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撑。随着数实融合的不断推进,各行业人才需求已发生显著变化。目前,我国在数实融合人才供给方面,数量与质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所需。除缺乏互联网人才、云计算人才、大数据人才、人工智能人才等一般性数字化人才外,深入了解传统产业运作流程与技术要求,且能够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缺乏。因此,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和技术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应对数实融合不足、技术困境的重点对策之一,这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1" " "数实融合内涵
20世纪末期,Tapscott D首次提出“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指出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会极大地影响全球的经济活动[1]。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经济成为一种广泛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商业模式。早期数字经济通常与电子商务相联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经济不断赋予经济发展新的内涵,并对传统的实体经济,即以人类需求为导向,以实体物质为基础,利用劳动力、知识和技术通过生产和流通实现价值创造的经济形态产生影响。实体经济为数字经济提供了需求和基础,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工具和新的生产模式,两者相互依存,其融合发展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实体和数字的互补及优化,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重塑经济生产方式、服务模式与组织形态[2]。
2" " "数实融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
2.1" "人才需求变化
从人才需求数量上来看,目前我国相关领域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所需[3]。数实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但据清华全球产业研究院的2022年报告显示,人才缺乏是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障碍,与2021年相比,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4]。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高端技术型人才。据阿里研究院和智谱近日联合发布《2023全球数字科技发展研究——科技人才储备实力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科技人才总量占全球总量17%,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人才仅占全球总量的9%,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35%。
从人才需求质量上来看,目前我国较为缺乏复合型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企业与高校已关注到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缺口。但现有证据显示,无论是科学研究,抑或是高校人才培养,均集中在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领域[5],而数实融合的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加快传统行业原生产环节的改革、升级与数字化转型,因此,相关人才既需要熟悉传统产业生产,又要能够掌握运用数字技术。
综上所述,高校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填补数实融合人才缺口,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传统专业中增加数字经济相关内容,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2.2" "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是教学手段的变化。数实融合的重要基础便是数字技术与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可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与工具,例如雨课堂、学习通等,让学生提前适应数字化环境,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字观与学习观,培养数字技能和思维方式。其次是课程设置的更新。数实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梳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如何将数字理念与技术融入原有课程体系中。再次是实践环节的设置。数实融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数字思维,还要能够运用数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校企合作的探索。企业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与数据,高校则在数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研究上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可加强校企双方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2.3" "师资队伍更新
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意味着师资队伍的更新。部分教师在毕业后即进入高校就业,缺乏实战经验,无法聚焦行业热点调整教学内容,甚至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存在畏难情绪。此外,部分高校教师存在数据意识淡薄,对数据化转型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意识不足。因此,一方面,高校需要鼓励教师进行交叉学科培养,加深教师对本专业的掌握能力及其他学科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与实战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 " "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3.1" "课程体系设置
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很多高校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了“数字化”相关内容,推动专业向数字化转型。例如部分高校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与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同等地位的学科基础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修。但此举是否适合所有专业内学生,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还有待商榷。因此,在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如何将数字素养合理、深入地融合至现有教学体系中,需要根据本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等合理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数实融合发展趋势,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可区分为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安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对口”专业,以及传统的医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非对口”专业。对口专业是指以数字理论、技术为基础,完全服务于数字经济发展,为数字经济提供工具、方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数字分析与决策人才;非对口专业是指服务于传统生产制造的传统专业。在数实融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对口专业,还是非对口专业,都需要加入数字化相关内容,促进专业转型升级,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对口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覆盖数字相关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由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速度较快,相关专业教材设置要及时更新换代。第二,高校教育注重理论基础,缺乏实战数据和经验,因此需要与企业合作,互利共赢。合作形式包括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科研项目、订单式培养等。第三,加强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观,遵循数字行为规则。
非对口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围绕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但在数实融合的背景下,也需要融入数字基础知识教育。例如新商科专业,为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除基本的工商管理、财务、会计等传统商科课程外,可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修改与增设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知识,包括大数据收集与应用、计算机科学等,打破传统学科与数字化的壁垒,使数字理念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与应用,从而顺应数实融合背景。
除上述专业外,高校还可增设交叉学科,将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学等大数据、云计算类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领域与学科。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均开设了符合本校发展理念的交叉学科,例如北京大学的数字艺术与技术传播、浙江大学的数智创新与管理。高校在设置交叉学科时,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学科划分与课程设置,设计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与评估方式;另一方面,要培养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打破传统院系设置与学科划分界限。
3.2" "实践体系构建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走出去,参与实践的人才,因此,除了基础理论性授课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尤为重要,特别是数学素养与实践的培养。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构建实践体系。
第一,校内实训平台的构建。该实训平台主要源于课程内的实践学时要求,例如Excel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课程中的实训操作环节、数字经济案例分析项目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平台,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学习中的知识,提升实训技能。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展。单纯的校内实训平台缺乏真实案例数据与实战经验,因此需要基于高校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与相关产业背景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入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态势。在开展合作前,高校需要深入了解该企业的实习环境、设施设备,分析其是否符合校外实训基地需求。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团队,包括校方、企业方,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整个实习项目的顺利开展。此外,建立完善的考评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收集相关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改进校外实训流程。
第三,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高校拥有雄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科研团队,企业拥有更多的实战数据和实践案例。通过校企合作签订协议,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由高校教师与学生组成科研团队,由企业提供技术、设备与环境支持,成立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平台,创新研究,打破技术瓶颈与管理困境,既能够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成果,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3.3" "师资队伍建设
数实融合的背景对高校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市场所需,可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外引”是指积极聘用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这类教师通常拥有更高的数字素养,与高校专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更为匹配。此外,还可从企业引进具备丰富实战经验与行业背景的企业导师作为外聘教师,进一步加深产学研合作。“内培”是指培养本校自有教师,参与学术交流、项目研究、行业培训等,并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技能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完善制度建设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很多数字化方向的教师具备交叉学科背景,但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未形成自有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例如,在申报科研项目或成果激励时,交叉学科的专业归属和学科代码较为模糊,同行评议流程也较为复杂。因此,高校需要尽快完善制度建设与配套支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建立相对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加大企业实践与科研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复合型”人才转变。
4" " "结束语
随着数实融合的不断推进,对深入了解传统产业运作流程与技术要求,且能够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这给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人才需求、教学模式,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需要作出相应改进,以适应时代发展。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将所有专业划分为“对口”与“非对口专业”,对口专业教材设置要及时更新换代,并加强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观,遵循数字行为规则。非对口专业融入数字基础知识教育。此外,高校还可增设交叉学科,将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学等大数据、云计算类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领域与学科。其次是实践体系的建设,通过构建校内实训平台,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学习中的知识,提升实训技能。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项目,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最后,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与配套支持,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TAPSCOTT D. 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9,18(1):156-168.
[2]张祥建,刘知恒. 数实融合发展:理论·机制·路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3]陈雁翎,鲜逸峰,杨竺松.数实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行政管理改革,2024(2):66-75.
[4]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R]. 2022.
[5]张军.高等教育数字化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4(增刊1):19-23.
[收稿日期]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