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防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仍面临诸多问题:国防教育知识化倾向,导致本末位置颠倒;国防教育形式化倾向,导致体用关系扭曲;国防教育客体化倾向,导致纵横次序错乱。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应深挖国防教育元素,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跨时空交融;设立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跨学科通达;在活动中学习,实现认知与实践的跨领域耦合。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跨越历史与现实,进行时空转换,构建共同言说的课程内容;整合情感与理性,倡导情智交融,实施家国在场的教学;统筹认知与实践,践行知行合一,开展行稳致远的活动。
关键词国防教育;基础教育课程;跨学科主题教育;情智交融;重大主题教育
引用格式韩彦,郑刚.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多维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5(03):72-77.
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前提。国防教育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增加课程思想性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1]2021年,教育部印发《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对建设和巩固国防基础,维护祖国统一,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人才,凝聚全民族意志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2]可见,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应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将国防教育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涵养之中,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门作出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部署,使得课程教材的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基础教育学习时间有限,课程门类和内容的总量控制,使得有些主题教育不能逐一设置独立课程。因此,探索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重大主题教育有效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困境
与基础教育课程共融共生是国防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客观地说,由于国防教育存在知识抽象性、理解深奥性和实施复杂性等特征,导致中小学在开展国防教育时,特别是有效融入基础教育课程过程中,还存在较明显的现实障碍。
1.国防教育知识化倾向,导致本末位置颠倒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材内容是育人的主要载体。目前的中小学国防教育,大都是作为一种知识进行讲授。知识传授对于加强国防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价值,但仅仅将国防教育局限于知识一隅,就缩小了国防教育的丰富内涵。从本质上讲,国防教育知识传授的倾向偏离了加强课程教学思想性的价值取向。知识不仅是人们在实践生产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而且“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3]。实践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更是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知识化,就是将原本以动态、感官性强为特征的教育内容,转变为以静态、思维理解为特征的知识体系。将国防教育进行知识化处理,致使实践性的缺位更加突显。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校本课程知识化倾向,“由于知识化的校本教材过于突出相应领域的知识体系,容易误导教师把传授相关知识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将教学过程简单化为让学生系统掌握某些领域或职业的知识体系”[4]。这种以知识传授、任务完成为目的的国防教育教学形式在客观上导致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演变为学科教学内容,将国防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教学,国防教育的目标等同于学科教育目标,以至于难以达到国防教育的重要育人目的。
总之,国防教育知识化倾向使其育人价值未能显现出来,导致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少,国防教育仅仅止步于教与学的思考。
2.国防教育形式化倾向,导致体用关系扭曲
“体用一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理念,“体”就是本体,是根本,是做事的根本,“用”即为外在表现,是由“体”所决定的功用,有什么样的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用。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国防教育则是普及全民国防教育理念的基石。国防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国防知识,掌握国防技能,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情感,更要培养他们献身国防的意愿和意志。如果说国防教育的“体”是养成国防意识和形成国防情感和意愿,那么课程教学形式就是实现这种“体”的“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领域,但从整体上看,国防教育呈现“偏重灌输与规训,轻视实践与行动”等问题。
学科教育是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学校往往以讲座、军事训练等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并未将其置于学科教育同等地位。从教育内容上来讲,国防教育内容不属于学科学习和考核的必备知识,学生乃至于教师、学校都将其视为学科知识的依附,未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教育方式上来讲,不少学校未能探索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明显将其与学科教学割裂开来,客观上使得国防教育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无论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学形式,很多学校将国防教育视为一种“附加之物”,未能将国防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学习中。以宣传、说教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国防意识的生发规律,忽略学生国防情感的体验,容易使学生放弃作为精神生发的社会公共生活场域,放弃对国防教育相关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进而磨灭对国防情感生发的主体性与内源性。概言之,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体用关系来讲,这种方式就是体用扭曲,或体用不一致。
3.国防教育客体化倾向,导致纵横次序错乱
一方面,受技术理性主义占据支配地位的影响,追求教学效率成为当前课程教学的主导,国防知识传授成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学生个体对国防教育情感的强烈需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在“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科学知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主要地位,教师通常以对象化与客观化的方式进行国防知识传递。
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着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对国防教育缺乏内驱动,很难对国防教育产生强烈的主观需求。同时,中小学生的自身认知及所处境遇与国防教育内容体系有较大的距离,使他们对国防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故,学习者内在驱动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的缺乏,使国防教育孤立于学生真实的学习之外。这些因素导致在国防教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国家之间未建立起真正的链接,国防意识和情感的生发与内化变得困难。国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这种把内容当形式、把形式当内容的纵横次序错乱的现象,致使学生无法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由于中小学国防教育内容的依附性,形式的单一化,导致国防教育的客体化,客观上也使得国防之“教育”未能实现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多维探索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5]课程教学的实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中心工作,新时代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防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性。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引下,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推动国防教育有效融入基础教育课程,实现多重跨界,促进学生对国防的深层理解、情感认同与自主践行。
1.深挖国防教育元素,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跨时空交融
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知识的选择与传授都是有价值取向的,进入课堂的知识在选择的过程中就被赋予了某种标准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必须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为原则,对学科知识中的国防要素进行深度挖掘,进行时间与空间的链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将国防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进行跨时空的交融。作为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国防绝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可感知的存在。国防教育也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与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体具体实际联系在一起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挖掘基础教育学科中的国防教育元素时,我们应将它们放到历史长河和现实发展中加以思考,兼顾历史情境与时代需要的相互关系,做到“历史”与“现世”的统一。以语文学科为例,教科书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就蕴含着丰富的国防元素,是实施国防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宝贵素材。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有着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传统,正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在与外敌的抗争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防意识,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讲好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为维护民族统一和独立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强大的国防所带来的民族团结统一的良好发展局面,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将挖掘深厚的国防教育元素与当前国防教育进行联系,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更是巩固国防、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是筛选出来的“粗要知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历史来看,国防教育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内容;从现实来看,国防教育是捍卫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故,国防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2.设立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跨学科通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6]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呈现形式,是知识选择的结果,也是学科知识深挖的表现。因此,落实国防教育不仅是学科教学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在各种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和内在逻辑互洽上,学科知识深挖的格局阻挡了对现实世界中复杂问题与事件的分析和解决。”[7]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加强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和逻辑的整合性。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突破了各学科间知识的边界限制,加强了各学科领域知识的跨界整合,指引着教师在知识准备上主动跨界,实现对分科教学的解蔽与补充。
国防教育的实质是爱国情怀的培养。爱国是一种情感本能,从发生机制上来看,是内在的、固有的、先验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家国情怀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品质与价值体系中。国防意识和国防情感的培养是一种理性认知,是个体在国家安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准确认知。基础教育不能仅仅把国防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看待,而应通过生成性知识的学习和体验感知,使学生感受国防教育内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促进国防观念、知识和技能向能力素质转化。国防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情感逐渐加深的活动过程。
国防教育的本质是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塑造。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对国家安全的情感本能和理性认知的关系,激励他们更好地掌握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真挚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将“深厚的爱国之情、自觉的报国之行和坚定的强国之志”落实到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的行动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孤立的教育情境进行了多样性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追求自我知识建构、自我精神向往的知识世界。国防教育中,跨学科通达是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发展的一种方式。
3.在活动中学习,实现认知与实践的跨领域耦合
国防教育是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需要做到由“知”到“行”的跨越,既具有目标定向功能,又具有过程诊断功能。一方面,国防教育能引导中小学生掌握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从而将对国防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在爱国的行动中。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在品德与情感发展方面,多以直觉的或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主要形式,那么国防情感体验的发生就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有教育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对中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关键目的是激发他们对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潜在意识。另一方面,履行国防义务、承担国防责任是检验国防教育效果的“试金石”,为诊断和调节国防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反馈。要将国防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立志“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国防教育本身兼具有静态知识与动态实践的特征,而相对来讲,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比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国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防技能、国防意志和国防情感。在现实的国防教育中,受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将学生的国防认知进行国防实践的转化,学生大多掌握国防教育的概念、理论,而难有真切的实践体验。所以说,国防教育要跨越认知和实践的边界。中小学国防教育中认知与实践的跨领域耦合,是对国防知识进行概括与整合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扩大人们科学世界观与视野的方法,有助于学校、社会描述国防教育的多样性。这种跨领域耦合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时,可以共享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产生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知识。此外,跨领域耦合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间的协调与发展,以期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认知与实践的跨领域耦合所凸显的是不同领域间互动与贯通的社会性特征和不同层面上交融与整合的教育性内涵。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国防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要通过将国防教育技能与强身健体有机结合而发挥其应有的实践功能。
三、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国防责任重大、涉及面广、要素丰富,具有多重跨界的深刻内涵,这为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国防教育拓展了视野,引导我们在教育学的内在规定性上探讨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跨越历史与现实,进行时空转换,构建共同言说的课程内容;整合情感与理性,倡导情智交融,实施家国在场的教学;统筹认知与实践,践行知行合一,开展行稳致远的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国防教育的实施效果。
1.跨越历史与现实,进行时空转换,构建共同言说的课程内容
国防是国家安定、民族独立的重要条件。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国防是现实的、具体的,特定的国家或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因此,新时代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需要链接历史与现实,充分理解历史原貌和现实需要,促进国防知识、国防意识通过课程的表达得以继承和弘扬。
(1)传承爱国文脉
在中华文明赓续的历史长河中,国防教育的传统持续传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内容精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烙上了国防教育的基因。国防意识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情感,但又必须通过理性来维持这种行动。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属性,国防的内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国防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爱国情感,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价值准则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并已内化为一种精神需求,国防教育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其国防情感。基础教育传承文明与赓续文化的使命同国防教育有机契合。国防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国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判断,从而在行动上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
(2)讲好中国国防故事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历史故事是进行国防教育的有利依托。历史上的人物故事、群体故事与重大事件故事等,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的决心和勇气,彰显了中国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伟大气魄。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听英雄的故事、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国防教育有助于深化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知,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理解,更有利于促进他们对增强国防能力的理解。我们要讲好中华五千多年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建设伟大实践故事,在故事中传承国防教育,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构建“我—我”的课程形式
课程是一种资源,但不是纯知识性的教材,无论是课程理论家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还是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拉尔夫·泰勒,都反对将课程视作知识性教材。课程是一种对话,是人-人、人-我、我—我的对话。“人-人”的课程是脱离学习者主体性的客体化内容,是没有学习者在场的知识;“人-我”课程是学生作为学习者与传授者共同在场进行对话的课程;“我-我”课程是将这种对话课程内化为学习者知识的课程。因此,新时代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进行时空的转换,需要由时间线性的知识贯穿到空间性知识的对话,将国防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时空置换,形成由“‘人-人’课程到‘人-我’课程再到‘我-我’课程的转换”[8]。课程是静态的内容,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对话,需要在学习者自我知识的建构中生成。新时代国防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的共融,就是要使其内容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同样学生成长也不能离开对国防教育的深刻认识。中小学教育从纵向上要深入挖掘国防教育素材,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国防教育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联性;从横向上要从不同事件的比较分析中,让学生深入理解国防教育的意义,每一个事件或素材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要在比较分析中使知识与学生认知融为一体。
2.整合情感与理性,倡导情智交融,实施家国在场的教学
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具体”向“抽象逻辑”转变的阶段。国防情感的形成与维护国家安全行为的产生也会经历从“具体形态”向“抽象形态”的发展过程。国防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国防情感与理性碰撞将会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生发,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1)激发“情境性”的国防意志
人的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或情境的激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阶段,具有易感性、冲动性和可塑性。他们往往会以“直觉感知”的方式体验爱国情感,并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这样的情感朴素而形象,容易被具体事物激发,如爱国诗文、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等。基础教育各门学科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国防教育元素,在课程设计中创设国防情境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国防情感,培养国防意志。
(2)培育“理性”的国防情感
随着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情感因素在他们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趋向稳定,理性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对国防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逐渐能够理性定位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能够客观看待国防的历史与现实。通过将国防教育融入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让他们深刻感受强大国防所带来的祖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地位,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拥有强大的国防能力,才能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才能成为担负起维护世界稳定与发展的责任。
(3)实施情智交融的教学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就带有情感与情绪,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这种结合中,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知识得到增长。国防教育是家国在场的教育,是学生与家国情感共鸣的教育,家是人的心灵之归宿,国是人的身体栖居之所,没有家,人的心灵就无以寄托,没有国,人的身体就无所立。家与国在人的价值生成与发展中有着安身立命的意义。我国传统教育中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教育,也就是说格物、致知、修身,其根本目的在于齐家与治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屈原、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及生命价值都没有脱离家国情怀。要在中小学课程选文中,不断强化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入侵的事实感,不断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与忧患意识。同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家庭美德教育,将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与国家发展的大事作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日常小事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观念;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时代情感与忧患意识。“通过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让他们对国防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具备清醒认识,树立主动保卫国防的自觉意识。”[9]“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防和军队的感性认识,国防教育还需要锻造学生的英雄气概,向卫国英雄、革命先烈看齐,以军人的气质与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0]通过家庭生活的观照,国家发展现状的呈现,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在其中发展的意义,也就是要在学生发展的情感内容中增加家国元素。国防教育中的“情”是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智”是要牢固树立家国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家国在场的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国防意识。
3.统筹认知与实践,践行知行合一,开展行稳致远的活动
(1)通过活动,促进国防教育由认知到共情的转化
新时代国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明白”层面,而是要促使中小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共情”。促进国防意识和情感的内化,关键一环就是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国防教育从“认识”“明白”层面转向“理解”“共情”层面,达到情感的升华和理性的培养。由于国防知识的抽象性和国防教育的复杂性,使得学生认为国防离他们比较遥远,或者关系不大。在国防教育中,要将知识转变为国防意识和国防情感,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既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需要学生之间的分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思考、主动评价与主动选择,乃至主动构建价值体系,最终将国防教育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开展知行合一的活动
知是认知,行是实践。教育也是一种实践的活动,脱离了学生的实践,学校的教学就不能真正称为教育。从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来看,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及实践探求是其天然的本能特征。任何束缚学生思维与创新实践的活动,都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也是有违人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要求:“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11]国防教育是认知与实践合一的教育活动。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国防意识,掌握国防技能。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刻领会国防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防教育的现实性与情境性,从而达到教育性。“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中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接触更多信息,其思想也更活跃。因此,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时候也要丰富教学形式,以满足中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12]国防教育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都是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国防的理解和认知。在“知”层面,系统、准确传授国防教育理论与知识,将其作为必修内容进行讲授与宣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让国防教育内容成为学生的习常性知识,拉近国防教育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在“行”层面,为提高实效性,要让中小学生参与到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场所扩展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开展素质扩展、实景演练、情境体验、实习参观、实践参观等形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呈现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将学生引导到对风谲云诡的国际形势的探究中,丰富他们对国防知识的认知与体验,提高他们对国防教育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从而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结合起来,立志成为国防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24年).[EB/OL](2001-04-28)[2024-3-13]http://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436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https://m.163.com/dy/article/HLE7AM770553YHC7.html.
[3]王骥.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
[4]王凯.校本教材知识化的问题与匡正[J].中国德育,2019(21):31-34.
[5]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2-04-08)[2023-10-05].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30605524875861384.pdf.
[7]袁丹.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辨读与行动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70-77.
[8]王凯.校本教材知识化的问题与匡正[J].中国德育,2019(21):31-34.
[9]舒博悉,牛建辉.中小学课程教材加强国防教育的策略与建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3(04):7-12.
[10]专访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深入理解新修订的国防法[EB/OL].(2021-01-13)[2023-08-07].http://news.china.com.cn/
2021-01/14/content_77111538_3.htm.
[12]张海军.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其有效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3.
[作者:韩彦(1978-),女,山西河曲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郑刚(1976-),男,湖北武汉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