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竞赛成果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5-01-20 00:00:00陈静黄先洲林馨颖梅韶玲
高教学刊 2025年37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思政元素

摘"要:新农科背景下,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农业特色的中华茶艺竞赛成果深度融入劳动专题教育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思政元素,在实践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形成“竞赛成果回馈教学-教学激励竞赛”的良性循环链条,建立劳动专题教育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树立学生爱农情怀,推动兼具农业知识技能和美学修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华茶艺竞赛成果;劳动专题教育实践;思政元素;竞赛成果回馈教学-教学激励竞赛;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S1-0111-04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newagriculturalscience,theachievementsofChineseteaartcompetitionwithagriculturalcharacteristicsNingde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gegeweredeeplyintegratedintothepracticalteachingoflaborspecialeducation,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wereorganicallycombined.Thispaperexploresandpracticethedesignofpracticecontentandteachingmode,formsthevirtuouscirclechainof\"Thecompetitionachievementfeedbackteaching-teachingincentivecompetition\",andestablishes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ofthepracticeteachingoflaborspecialeducation,establishesstudents'loveforagriculture,andpromotesthecultivationoftalentswithbothagriculturalknowledgeandskillsandaestheticcultivation.

Keywords:Chineseteaartcompetitionresults;laboreducationpractic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competitionresultsfeedbackteaching-teachingincentivecompetition;compoundtalents

新农科建设是在面对当前传统农林产业发生变革,基于国际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是在产业、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变化而产生的,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要求高校对学科之间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素质培养、课程结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汇聚、交叉的过程[1-3]。立足于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立德树人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注重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改造传统农科建设,培养质量高、创新意识高的农业人才[2]。而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智力开发,以及品行修养、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五育”并举是高校综合素养育人模式关键环节之一,德智体美“四育”之中融合劳动价值观,在全方位培养教育体系中,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助推“五育”+“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效应。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4]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5]。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培育新时代新风新貌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其育人功能的独特性与综合性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部分,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劳动精神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体力与智力劳动,树立明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提升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锻造自身品格,而且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才。基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还存在育人实效性不高、载体单一、环境欠佳等问题,本文探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我校”)历年中华茶艺竞赛成果获奖创编茶艺模块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内容,在新农科背景下通过课程内容相融合,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上从拓宽劳动育人载体、构建优秀特色鲜明农类专业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增强学生对劳动需要“身体力行”的认知和理解,自觉养成尊重自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一"竞赛成果深度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专题模块教学的重要性

技能大赛竞赛成果是高职院校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与发展、深化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更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展示平台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6-7]。技能大赛资源利用与成果转化对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成果与经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7]。竞赛成果转化可促进劳动专题教育模块优化,如课程体系、传承茶人精神、挖掘专业兴趣、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专业教育效果。通过劳动专题教育模块的展示,对探索创新、夯实基础,建设竞赛实践基地,对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8]。通过技能大赛平台讲好竞赛故事,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劳动教育专题模块,教学成果实践性落地。同时,传承竞赛精神,将竞赛标准对接人才培养标准,把竞赛凝为文化:打造竞赛氛围,营造环境育英才氛围。将竞赛故事、竞赛精神和竞赛氛围有机融于劳动教育专题模块中,对于培养新时代农科高素质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

二"竞赛成果深度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专题模块教学的实践探索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确定指导思想要求,突出茶艺比赛内容范畴“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展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即技能操作性人才而非基础理论科研人才,突出茶艺大赛重点在技能操作比赛,实践性与操作性强[9]。比赛内容需要体现“职业性”“产教融合”和“教学为本”等原则,将技能竞赛与行业用人与岗位要求、技术进步与教学改革、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技能比赛与综合素质能力考察、现场比赛与展示体验相结合,突出职业素养展示,引导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教学改革[9-10]。技能大赛可将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具体实践化,具有立德树人、增进智力、强健体魄、提升美学素养的综合育人价值。

在中华茶艺竞赛成果中,创新茶艺都与茶文化经济前沿、热点问题,传统文化,美学素养紧密相连。将成果与劳动专题实践教学有效结合,通过课程重构将“劳动精神+美学素养”结合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可使教学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参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对课程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竞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美学素养。未参加竞赛的学生也能从课程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训赛过程中劳动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促使学生通过赛事平台挑战锻炼自己,增强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得到更多的竞赛成果产出,最终形成“竞赛成果回馈教学-教学激励竞赛”的良性循环链条[11]。

本文以劳动教育专题课程中华茶艺竞赛创新茶艺模块为例,坚持“劳动教育+美学素养”结合的理念,探析通过竞赛赛事成果提炼深度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模块的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具备新时代新风新貌特点的农科特色素材,挖掘美学及劳动教育专业学科素材构成特色思政元素,基于我校多年中华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成果的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内容与教学模式上进行推进农科、文科之间的学科交叉渗透汇聚,对培养新农科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竞赛成果融入劳动教育教学实践

(一)"劳动教育课程中竞赛成果专题实践内容设计

从2013年福建省中华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开始,我校陆续在以创编茶艺作品形式为主题的福建省中华茶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获奖作品均为以学生每年在茶艺训练室自行设计的新作品为基础进行创编的作品成果。

在多个获奖作品中挑选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农业特色的作品,内容包括民族融合与团结、乡村振兴等贴近时代热点,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提升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根据课程要求,陆续转化成为新的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特色项目,逐渐融入学校特色劳动教育内容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在培养学生具备农业和文艺创编作品知识的同时,紧随新时代对农业人才新要求,手脑并用、身心交融的真实劳动世界的实践中,体悟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的美学知识,升华积极的劳动情感,增强劳动精神力量,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适应新农科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例如表1为2019年福建省职业院校中华茶艺竞赛获奖作品《难忘下党忆初心》。这个作品中涉及到服务于寿宁县下党乡的讲解员,通过下党乡讲解服务的专业劳动实践,同时,采用新媒体网络营销推广展现下党乡乡村振兴产品“下乡的味道”的魅力。将这个作品转化为具有新时代新农人特色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使学生重新定义新时代劳动者,将农学领域与新媒体领域相融合,培养跨学科思维。

(二)"竞赛成果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是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以专业知识逻辑为起点,劳专结合思政元素融合点是针对课程育人环节不足的问题,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体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2],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和内涵,将思政教育中的“树立爱农情怀,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升华积极的劳动情感,领悟劳动的价值意识、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感”等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教育中(思政元素融合点见表2),推动“思专+劳专”教育协同育人效果。

(三)"实践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1"建立创编茶艺实践教学内容更新的长效机制

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紧扣农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就业岗位群分布,对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学模式、实验项目、培训课程、配套资源、功能定位和内涵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中华茶艺竞赛成果是精炼的教学资源,具有培养新时代青年担当与前沿知识的特点,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有效结合时政与农业特色于劳动实践教学中,使实践内容时时更新,与时俱进,建立了创编茶艺实践教学内容更新的长效机制[13]。

2"形成“竞赛成果回馈教学-教学激励竞赛”的良性链条

在开展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中,以实践教学管理过程性问题为基础,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编茶艺活动的激励制度,例如遴选指导教师、学生选拔、激励约束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通过健全实践教学座谈会制度纳入教育教学环节,以研究改进措施发现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14]。竞赛成果反哺实践教学后,不仅使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校级、市级、省部级和全国竞赛中,通过竞赛取得更多成果,后续更新成果继续融合到创编茶艺实践教学中,形成“竞赛成果回馈教学-教学激励竞赛”的良性循环链条。

3"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效应

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实施,对于不同专业、学科、教师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方式改变,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内在契合点形成协同效应,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中农科专业特色成果。竞赛成果凝练出不同时代技能成才与茶匠人物的事迹,驱动竞赛成果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培、以赛促训等方式使竞赛故事深入学子内心,培养品德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使得竞赛成果惠及所有学生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实践,厘清育德与育知协同关系形成合力的人才培养模式[15]。

4"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素养

创编茶艺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感”“化实为虚”的能力,劳动教育素养有机融合美育素养,是引导与培养点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关键。首先,茶席设计为学生营造丰富的、频繁的审美实践活动,既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其次,创造性的想象是充分个性化的,创编茶艺中的实践活动鼓励并积极评价学生新奇新颖的想象创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美学素养的培养不但可以使学生从精神层面得到历练和提升,转化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具备欣赏美、感悟美、体会美、运用美的心理能力与实践能力层面,完善学生求真求美的思想追求,而且还能扩充学生专业知识的信息量,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基础或补充[16]。

5"促进学生“劳中学,劳中练,劳中创”的育人模式

在基于传统农科专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整合实践课程体系以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创建共享性劳动和校企合作劳动实训平台,促进学生“劳中学,劳中练,劳中创”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协同发展,贯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搭建校内“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作为纽带,以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桥梁,整合资源、培育教师、优化平台,把教师、学生推送出去,对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树立爱农情怀,推动兼具农业知识技能和美学修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中将竞赛成果深度融入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育人意识,结合农业特色,时代特征显著,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对与新农科人才培养相关的农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教学项目式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安勇,王晓晨,乜晓燕.“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2(5):169-170.

[2]郑创兴.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3):58-63.

[3]代凡也.系统构建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43-4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6.

[5]李文文,杨友清.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出版专业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44-48.

[6]胡贝贝,李中秋,闫海鹏.以学科竞赛推动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4):36-38

[7]黄杰,阮志刚,韦琴,等.技能大赛资源利用与成果转化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2):146-149.

[8]解胜男,李赫.新时代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挑战、路径与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3,3(7):43-46.

[9]张星海.中华茶艺技能大赛的实践创新与发展思考[J].中国茶叶,2014,36(11):18-19.

[10]张星海.茶艺传承教育创新模式实践与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6(5):55-57.

[11]唐琳.竞赛反哺教学:高职会计技能竞赛成果转化创新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38-41.

[12]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2-11-10(006).

[13]刘永礼,孙翠萍,才其花,等.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研究[J].品位?经典,2022(14):69-71.

[14]聂海瑜,张晨辉,高玉霞,等.新农科背景下竞赛成果深度融入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2,37(8):170-176.

[15]戈芳.把竞赛变成情怀用成果打造品牌[J].中国培训,2022(8):63-65.

[16]邵丽平,姚蕾.高职院校学生美学素养培养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12(2):62-64.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思政元素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青年与社会(2019年7期)2019-04-05 14:19:54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0:18:49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17:37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54:16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