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校英语文学导论课程的探索及实践

2025-01-20 00:00:00夏梅花杨波胡丁予
高教学刊 2025年37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摘"要:《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前所未有提升文科教育的地位,基于《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英语文学导论列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基于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如目标与批判性思维脱离、学习与生活脱离及科研反哺教学不足等教学痛点问题,笔者在云南农业大学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四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目前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教研相长等方面已看到成效,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以文载道;BOPPPS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多渠道;教学评价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S1-0026-04

Abstract:Thereleaseof\"theDeclarationontheConstructionoftheNewLiberalArts\"haspromotedthestatusofliberalartseducationunprecedentedly.Basedon\"NationalstandardsforUndergraduateTeachingQualityof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eachingGuideforUndergraduateEnglish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roductiontoEnglishLiterature\"hasbeenlistedasthecorecurriculumforEnglishmajorsinthetalenttrainingprogramforEnglishmajors.Basedontheexistingproblemsofthiscourse,suchastheseparationofgoalsfromcriticalthinking,separationoflearningfromlifeandinadequateteachingfacilitatingscientificresearch,theauthoradherstotheideaofintegrityandinnovationin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andconductsaseriesof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iscourseinteachingcontent,teachingresources,teachingmodelandteachingevaluation.Atpresent,theresultshavebeenimprovedfromstudents'satisfactionwiththecourse,students'comprehensiveability,andteachingandscientificresearch,whichhasprovidedgreatsignificanceandpracticeworthinessforothercolleges.

Keywords:criticalthinking;conveyingthetruththroughliterature;BOPPPSteachingmodel;multipleteachingresources;pluralismofteachingevaluation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博弈竞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关键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新文科建设任重道远[1]。新文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能够从事某种工作的“某种人”,还需使受教育者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开发潜能,使其成为“人”。

英语文学导论(下文简称“导论”)课程由小说、诗歌、戏剧及文论组成。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掌握英语文学的基本要素和文学术语、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传统、英语文学的多元发展、英语文学作品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等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阅读文学作品中吸收养分和信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增进学生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其文本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最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论课程教学兼具价值性与学术性,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内在要求。正如林斌[2]教授提到文学阅读具有显性和隐性功用,“在显性层面上,文学‘功用’主要是通过文学阅读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增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在隐性层面上,‘功用’是指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学生情感修养水平,在文学阅读中贯彻与提炼人文精神”。导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其文科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为了担负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重大使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导论课程如何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发挥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作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新文科的“新”在哪?吴岩[3]强调:“‘新’不是新旧的新,是创新的新,是整个发展思路、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系列新变化。”本文基于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情分析、课程现有资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痛难点和解决思路,经过教学改革,导论课程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四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课程教学痛点问题

(一)"目标与批判性思维脱离

导论融文学、语言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一体,涉及人文学科方方面面,是典型的综合交叉学科。同时文学阅读与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其他阅读不同,文学阅读兼顾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特殊性。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学史以及作家生活背景和作品产生背景等框架知识、文学术语和文学批评方法,还需要主观体验作品,掌握文本细读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文学要素,最后结合作品展示的文化、社会和道德价值的判断,从个人情感导向的读后感上升到理性且客观性提炼的文学批评高度。学生对文本解读简单,没有深度,缺乏系统知识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另外,书面表达内容较主观,没有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文论知识积累。

另外,作为Z时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影响比较大。对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喜欢短视频的快节奏,不会把兴趣停留在一件事情上,喜欢碎片化阅读和学习,喜欢新鲜事物。阅读经典进行分析解读时,过度依赖网络资源,未能走进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内心思想,导致自我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同时也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抬头率不高。如何解决此问题,将通过重塑教学内容、采取文本互参、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文献阅读及教学评价多元化来解决。

(二)"学习与生活脱离,发挥以文载道

优秀文学作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及情感生活,发挥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让读者收获一种更加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启迪。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语言与文化、认知密切关联,文化价值渗透在语言的背后。英语语言文学类学习者所接触的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语言习得潜隐着文化移入,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国外‘拿来’或‘移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甄别”[4]。学生也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需要根据国情知识、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批判思维进行意识形态甄别和价值判断。所以非常有必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加深对自身和其他文化差异性的认知,避免负面影响,让学生能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鉴发展。

另外,外国文学文本中的价值取向复杂多元,作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Z世代人——网络生活的主力军00后,其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各大信息平台的影响与冲击,更加需要透过语言意识形态进行价值观引导。通过课程思政,能够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

(三)"科研反哺教学不足,发挥教研相长

该课程高阶目标能够根据所学文学批评理论对选文进行简单的分析赏析,能够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初步、规范的文学批评写作。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研成果和教研方法反哺教学不足。促进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可通过让教学与科技前沿结合,学习与研究贯通,培养、练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导论课程教学实践

鉴于目标与批判性思维脱离、学习与生活脱离,科研反哺教学不足等痛点问题,笔者及团队在云南农业大学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四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重塑教学内容,深度融入思政

深度融入思政,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刘利[5]指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则是时代赋予文科人文精神的新内涵。新文科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选取思想性和文学性较高的选读文本,紧跟时代步伐,提供一些符合现实,合乎逻辑的素材。在学生理解掌握文学专业术语及分析和解读文本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牵动读者的心,触碰其灵魂,从而达到语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方面的培养。譬如在分析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ILiketoSeeitLaptheMiles”修辞方法时,其中传达主题为过度工业革命化,诗人对火车提出疑问。在课堂上引入ChatGPT,让学生产生共鸣,目前学生担心的事是否和诗人忧虑的有所一样?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需要科学利用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围绕主题火车,有机融入中国火车历史发展,创设相关有趣的教学环境,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了解中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蜕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现人文性、专业性、思政性三维合一。正如廖海燕[6]在其课程改革中提到:“该课程实现了英美文学知识+语言能力+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

(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课程赋能,实现教学资源多渠道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正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倡导“理念创新、方法多元化。智能化时代,英语教育教学必须跟上科技创新步伐,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人才培养的理念、内容、模式和方法改革”[7]。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地使用在线开放课程,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内容来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课前通过雨课堂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提前观看中国大学MOOC平台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文学导论线上课程,掌握文学术语和基本概念;课中利用翻转课堂、小组展示的方式展示或检测课前学习效果,同时使用雨课堂投票,主观题问答、弹幕、随机点名等多种形式抓住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就文学文本展开小组讨论及讨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后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索相关文献,阅读文献、梳理、归纳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撰写文献综述,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同时并尝试对相关文本进行简单的解读和阐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渠道。

(三)"教学模式之“三阶段”“六环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为依据,采用“BOPPPS”教学模式(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BOPPPS教学模式是北美地区用于教师培训,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六个教学步骤,即课前(BOP)“导”入,尝试任务,课中(P)通过“学、练、展、评”完成任务,课后(PS)“拓”进行任务拓展。该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挑战,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同化和顺应时代适时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8]”

BOPPPS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如下:课前(BOP)“导”入环节——通过MOOC自学、视频、动画、故事、问题、热门话题及任务等多种方式进行导入,其间让学生清楚学习目标。课中(P)“学”环节——进行课前摸底,掌握学生自学能力及受训能力,了解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及先备知识、解决疑难及补充新知识;“练”环节——在讲清主要知识点后,采取参与式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采用分组讨论、阅读圈活动、文本可视化和情景表演等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展”环节——通过测试、小组展示等汇报学习讨论的成果。“评”环节——通过教师评价、生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肯定学生的思考,同时指出待提升之处。课后(PS)“拓”环节——巩固所学、线上答疑解惑、文献阅读及撰写。其中,文献阅读有助于拓宽专业视野,“能够满足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需求和熟悉专业领域动态前沿的要求”[9],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探寻知识宝藏中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目标(图1)。

(四)"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实现评价多元化

与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不同,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其中,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回答问题;课堂报告包括小组讨论、课堂讨论陈述、与教师探讨;课外作业包括中国大学MOOC线上视频材料的学习和文献阅读及写作业。在教学“三阶段”“六环节”过程中,除了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同时采用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CollaborativeAssessment,TSCA)。多种形式的评价优于单一形式的评价。在多种形式的评价里,教师评价“更具优势,并且中国学生从情感和认知上都更能接受教师评价”[10]。课堂表现、课堂报告、课外作业都采用痕迹化管理并赋予分值。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重点考核文学要素的概念和定义及运用。

课程中期教学检查和考试结束后,课程组专门组织教师对课程讲授过程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合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评课,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式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育评价指挥棒功能。

三"课程教学成效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较显著效果。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问题意识、探索精神等均进步明显。相比2019年前,学生的英语专业四级合格率增加。学生竞赛捷报频传,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英译汉组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阅读大赛省级三等奖、校级外语文化节之外语戏剧大赛二等奖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

导论课程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载体,也包含着品格塑造、情感涵育、价值养成和思维训练等多个维度。突破单一语言技能培养目标的局限,将文学鉴赏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等有机融通,实现“全人教育”的理念。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后,相比之前的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更多学生选择文学方向的毕业论文,还有学生读研时选择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形成了“课前导入—课中完成任务—课后课程拓展—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确定”的递进式学习模式。在教师发展方面,促成课程建设,提升科研能力。2022年5月该课程列为校级一流课程建设,目前在建中。本课程也催生了多项与文学相关的科研课题,同时获得全国高校外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获奖等,实现教学相长及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及打造质量文化”[1]。导论课程遵循新文科建设要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存在的痛点问题诸如与批判性思维分离,与现实生活分离,与知识、能力与素质高阶性目标分离,通过对完善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及情感目标、重塑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多渠道化、适宜的教学模式及多元的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启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各级竞赛中取得成绩,同时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该教学实践也可对其他院校导论课程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林斌.文学阅读的专业内涵及教学策略——也谈外国文学教学的人文思想渗透[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1):1-8.

[3]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究,2021(1):5-11,141.

[4]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41(6):11-14.

[5]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2020(3):143-148.

[6]廖海燕.新文科背景下《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2022,43,(6):125.

[7]蒋洪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英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界,2019(5):2-7.

[8]沈小碚.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4.

[9]刘建欣.文献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73-74.

[10]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121.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或然性突破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批判性思维视角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52:54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美国高校英语课堂中的体现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26:27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