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明,1986年出生,山东莱芜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山东大学文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中国文联首届视觉文化策展人高研班成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书法创作以楷书、行书为主,作品近百次参加国家级、省级主题展览。
HaoXiaoming,borninLaiwu,Shandongin1986,graduatedandobtainedabachelor’sdegreefromtheSchoolofFineArts,NanjingNormalUniversity,withamajorincalligraphyandsealcutting,andnowisanonthe-jobpostgraduateattheSchoolofLiterature,ShandongUniversity,memberofCFLAC’sFirstAdvancedTrainingClassofVisualCultureCurators,memberoftheChinaCalligraphersAssociation,secretary-generalandmemberofthePresidiumoftheShandongCalligraphersAssociation.Dominatedbyregularscriptandcursivescript,hiscalligraphyworkshavebeenexhibitedatnationalandprovincialthemeexhibitionsnearly100times.
自清代以降,金石学的大兴极大推动了碑学的发展,对传统书法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并推动了其结构的重塑。郝晓明在书法创作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了清代碑学的理念,对魏碑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雅致的转化。其实践表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化实现有机融合。
郝晓明对魏碑书法的热爱与深入研究,源自其对书法艺术纯粹而质朴的追求。他致力于探讨魏碑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其在书法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他从《张猛龙碑》《元怀墓志》《龙门二十品》等魏碑经典作品入手,深入探究其笔法、结构及神韵,深刻理解了魏碑书法所蕴含的雄浑质朴之力,以及由岁月风霜所塑造的独特金石气息。这种对魏碑根源的深入探究,为其日后书法创作的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继承清代碑学理念的基础上,郝晓明并未局限于传统魏碑笔法的既定框架,而是勇于将帖学笔法与之融合。在对碑帖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他揭示了碑帖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二者实为同源异构,犹如同一藤蔓上结出的两个果实。魏碑笔法以方笔为特色,通常表现出斩截刚劲的风格,而帖学笔法则更强调线条的流畅与灵动。郝晓明在起笔与收笔时保持魏碑的方峻特征,以彰显其骨力,而在行笔过程中则借鉴帖学的圆转笔法,使得线条更加圆润、充满弹性。如此,其魏碑书法作品既保留了古雅雄强的碑学风味,又增添了帖学的潇洒与灵动,极大拓展了魏碑书法的表现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雅”乃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之核心标识。历代书法家承袭儒家“雅”之理念,在书写实践中亦追求古“雅”,并将其视为书法艺术之最高境界。在魏碑雅化的过程中,郝晓明注重保留其独特风格,同时进行了规整与和谐化的处理。在笔画疏密分布方面,他更加强调匀称与平衡,避免了过于悬殊的对比,使得整个字的重心更为稳定。对于笔画繁多之字,他巧妙安排笔画间之空间关系,使字内空间通透而不拥挤;对于笔画较少之字,则通过加粗笔画、拉长线条等手法,增强字之视觉张力与稳定性。同时,他还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使整幅作品在结构上呈现出端庄大气、和谐统一之气象。魏碑的雅化,实际上是对清代碑学思想中审美追求的继承与发扬。通过这种雅化处理,魏碑的原始粗犷之美得以在新的审美语境中焕发新生,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受清代碑学巨擘赵之谦、邓石如、康有为等用墨经验的启发,郝晓明擅长运用浓墨以彰显魏碑书法的厚重与雄浑。浓墨书写的线条饱满粗壮,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能够有效传达魏碑的金石韵味。然而,郝晓明并未固守于单一的浓墨使用,而是根据作品的需求,巧妙结合淡墨,在需要展现虚实变化、空灵意境的场合,采用淡墨书写,使线条显得轻盈飘逸,与浓墨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墨色的丰富变化,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魏碑书法的雅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郝晓明在创作中始终遵循以书法传达文化理念的原则,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体悟,融入每一根线条之中。其通过雅化魏碑书法的创作实践,旨在将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以期让更多人领略到魏碑书法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精神内涵。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