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生、项琪/设题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56年的《汉字简化方案》,在汉字历史上,开辟了一个“简化字时代”。
这个方案包含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1964年类推成为《简化字总表》,总共包含2235个简化字。这些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已经普遍推行。新学文字的人学习简化字,原已识字的人自学简化字,中国大陆的识字人口没有不识简化字的。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已经进入“简化字时代”,时期长约1/3世纪。
小学教师们说,简化字有“三好”,即“好教、好认、好写”。
可是“三好”不是绝对的。有些简化字比繁体字难教、难认、难写。例如,简化的“长”字、“尧”字,比繁体的“長”字、“尧”字,教起来更麻烦,写起来更困难。又如“纤”字既读xian(纤维的“纤”,繁体为“纤”),又读qian(拉纤的“纤”,繁体为“纤”);“干”字既读gan(干杯的“干”,繁体为“乾”),又读gan(干线的“干”,繁体为“斡”)。一字多用,一字多读,易发生错误。这些缺点是“草书楷化”和“同音代替”等方法用得不适当所产生的。少数简化字简化得不合适,瑕不掩瑜,不能否定多数简化字的良好作用。当然,对于这些由于简化而产生的问题,以及原有汉字中的同类问题,应当研究解决。
简化字之所以能顺利推行,主要由于采取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也就是遵从群众的习惯,顺水推舟,事半功倍。515个简化字中,有324个是1956年以前就已存在的“手头字”,使用了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另外,一些简化字是“草书楷化”或“同音代替”所形成的,简繁之间大都有形体和读音的联系。简化主要是把“俗体”改作“正体”。
有人说,汉字简化使原来识字的人变成了“文盲”。这是夸大。有人说,汉字简化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把“文字”和“文化”混为一谈。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也有人说过,白话文破坏了传统文化,那是把“文体”和“文化”混为一谈。这类误解是经常发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孟子》等书,原来是用篆书抄写的,汉代以后改为隶书和楷书,字体大变,字形大简,无人说汉代这一变化破坏了传统文化。同“隶变”相比,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只是小小的变化,怎么会破坏传统文化呢?相反,以现代字体重印古书、以现代语言解释古文,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汉字简化的好处是明显的,但是,汉字简化的好处是有限的,不宜夸大。不能认为汉字简化了,扫盲工作就非常容易了,因为文盲的存在还有其他复杂的社会原因。中国台湾没有简化汉字,可是中国台湾的扫盲工作做得很好。有人由此得出结论:可见繁体字比简体字好学、好用。这同样是逻辑混乱。
汉字简化有副作用:旧书新书不同、海内海外不同。从国内外整个汉字流通地区来看,旧的“书同文”被改变了,新的“书同文”还没有建立起来。
现在,中国大陆用简化字,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人也大都用简化字:中国台湾用繁体字,中国香港也用繁体字,可是中国香港的书店里简化字书籍也不少。使用简化字的总人口估计有六亿,使用繁体字的总人口估计有三千万。汉字如果重新建立起“书同文”,将同于简化字呢,同于繁体字呢,还是折中于二者之间呢?将改变少数人使之同于多数人呢,改变多数人使之同于少数人呢,还是“各行其是、简繁由之”以观后效呢?
中国台湾以繁体为“正体”,以简体(中国台湾发布的《标准行书范本》中收录的简体字)为“俗体”。学字要学繁体字,写字可以写简体字,这就是所谓“识繁写简”。其实,这是“识繁也识简”,因为不可能“写简”而不“识简”。
中国大陆推行的识字方法是:以简化字为“正体”字,以繁体为“旧体”。小学生只学简化字,不学繁体字。中学以上阶段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或多或少学习一些繁体字。中国大陆的经验是:识字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少而多、由今而古。这是个利多而弊少的渐进式方法。
“删繁就简”是人类一切文字的共同发展趋向。使用汉字的东亚国家,近100年以来,都在逐步减少通用字数、简化汉字笔画,这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前进运动。
(周有光/文,摘编自《语文建设》1989年第5期文章《(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
材料二:
加强汉字规范的迫切程度与其所承担的信息量有直接关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递的量、广度和速度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铅字时代不被关注的不规范现象,到了信息时代就被放大出来,从而无法继续“隐身”;在传统生活方式中,一些不常进入公众视野的汉字,到了信息时代甚至可能突然成为“热点汉字”。信息时代改变了语言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也要求汉字规范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比如在汉字字形规范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面对信息时代的新要求,还有许多亟待解决或者需要重新审视的现实应用问题。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较好地解决了现代通用汉字在字量、字级和字用等方面的规范问题,但其字形规范原则基本沿袭了1965年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些规范原则是基于铅字时代的汉字应用实践制定的,其对个别字形的处理存在不尽完善、不甚合理的地方,由此给语言生活带来的矛盾,在信息时代就会凸显出来。此外,过去的汉字字形规范工作过多地关注写字的难易,而进入信息时代,写字的难易已不再是关键问题。汉字字形规范化的理念和原则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以前汉字规范工作的成果,也应该用信息时代的新思维重新审视。对于少数特别不合理的简化字,应该适时做出调整,少量的字形调整并不违背使用简化字的总体国策:对于简化字类推的范围,不能再在学术层面争论不休了,要尽快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还有繁体字字形的规范问题,更是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用字统一的大问题,应尽早统筹布局、扎实推进。其他如人名、地名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字,在信息时代也越来越应该成为汉字规范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都是信息时代语言生活所面临的深层次的汉字应用问题,亟须我们站在中华文化繁荣复兴的历史高度认真研究。
(王立军/文,摘编自《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6期文章《信息时代语言生活亟须加强汉字规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使中国大陆进入了“简化字时代”。简化字普及后,中国大陆识字的人没有只认识繁体字的。
B.中国大陆推行的识字方法是利大于弊的。这不仅可以从中国大陆自身的经验中得出,还可以从中国大陆与其他汉字流通地区的比较中看出。
C.一切文字的发展都遵循着“删繁就简”的趋向。汉字也适应时代需要,逐步简化笔画,使繁体字同于简化字,建立起新的“书同文”。
D.过去简化汉字的方法不适当,导致部分字简化得不合理,由此给语言生活带来的矛盾,在信息时代就会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以后用隶书和楷书抄写《论语》,不会被认为是破坏了传统文化,因为原著的“文体”并没有发生改变。
B.汉字简化使汉字流通地区用字不统一,但这不代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汉字使用者无法看懂或使用简化字。
C.进入信息时代,汉字所承担的信息量相较过去有了大幅提高,因此汉字在语言生活中的规范性也应随之加强。
D.类似简化的“长”字是否比繁体的“畏”字写起来更困难的问题,不应在信息时代成为汉字规范工作关注的重点。
3.下列符合材料一中汉字简化“约定俗成”的原则的一项是( )
A.为了方便,封建时期的民众为一些繁难的字创造了相应的简体写法,并在民间契约、药方、账簿、唱本上使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繁体字、异体字可以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中保留或使用。
C.“餐”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餐”的简化字,被宣布废止使用后,民间仍有人将其用作“餐”的简化字。
D.在古代典籍中,“范”和“範”是通用字。《汉字简化方案》将“範”字简化为“范”字。“范”“範”二字后合并为“范”字。
4.材料一中多处引用他人的观点进行论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论证效果。
答:_______
5.某账号发布电影《满江红》的海报,上面用繁体字书写“怒发冲冠”,将“怒鬟冲冠”写为“怒發冲冠”,引发了热议。“发”的繁体字有两种,分别是“鬟”与“發”。“鬟”,本义为头发;“發”,本义为放出、射出。请谈谈这一事件体现了材料中的哪些观点,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
文本导读
试题中有两则材料。材料一摘编自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于1989年发表在《语文建设》上的《(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一文,对汉字简化推行的成果与问题,进行深入而透彻的分析。材料二摘编自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立军发表在《语言战略研究》上的《信息时代语言生活亟须加强汉字规范》一文,指出信息时代对加强汉字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汉字字形规范,妥善处理简化字调整、繁体字字形规范、人名与地名用字等问题。两则材料互为补充,体现汉字简化的历史脉络和加强汉字规范的重要性。
试题精讲
1.[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等能力。
C项,“使繁体字同于简化字,建立起新的‘书同文’”无中生有。虽然材料一末段中提出“‘删繁就简’是人类一切文字的共同发展趋向”,但不代表繁体字应同于简化字,建立起新的“书同文”。材料一倒数第四段中仅提出问题:“汉字如果重新建立起‘书同文’,将同于简化字呢,同于繁体字呢,还是折中于二者之间呢?”作者并未给出问题的答案。
2.[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分析、评价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推断等能力。
A项,“汉代以后用隶书和楷书抄写《论语》,不会被认为是破坏了传统文化”与“原著的‘文体’并没有发生改变”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一第七段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孟子》等书,原来是用篆书抄写的,汉代以后改为隶书和楷书,字体大变,字形大简,无人说汉代这一变化破坏了传统文化”,可知“字体大变,字形大简”不会破坏传统文化。“汉代以后用隶书和楷书抄写《论语》,不会被认为是破坏了传统文化”,是因为文字字体、字形的改变不破坏“文化”,此处与“文体”无关。
3.[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信息,辨析选项内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等能力。
答题时,应先从材料一中找出与汉字简化“约定俗成”的原则相关的内容。材料一第六段中指出,汉字简化“采取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也就是遵从群众的习惯”,“简化主要是把‘俗体’改作‘正体’”。A项,所述现象只是民众自发行为,未体现官方采取了“约定俗成”的原则,遵从群众的习惯来推行简化字。B项,繁体字、异体字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中保留或使用,与汉字简化无关。C项,被宣布废止使用的“餐”字不是“正体”,不符合汉字简化“约定俗成”的原则。D项,“范”字和“範”字是古代典籍中的通用字,在此基础上把它们简化、合并为“正体”的“范”字,符合汉字简化“约定俗成”的原则。
4.[参考答案]①引用“小学教师们说”的内容作例证,从正面论证简化字“好教、好认、好写”的优势;引用“有人说”的错误观点、“有人由此得出”的错误结论作例证,从反面论证有人评价汉字简化时存在夸大其词、混淆概念和逻辑混乱等问题。②引用“小学教师们说”的内容,说明简化字有“三好”,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指出“三好”不是绝对的,使论证具有辩证性,更有说服力:驳斥“有人说”的错误观点、“有人由此得出”的错误结论时,先破后立,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点、论据的关系,以及分析论证思路等能力。
答题时,要先找出材料一中引用的他人的观点,如“小学教师们说”和“有人说”的内容,以及“有人由此得出结论”等内容,再分别分析这些内容的论证效果。
5.[参考答案]①汉字简化方法用得不适当,导致少数汉字简化得不合适。“鬟”字与“發”字都被简化为“发”字,一字多用,易发生错误。汉字简化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这一现象。②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对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不常进入公众视野的繁体字可能突然成为“热点汉字”。中国大陆日常使用简化字,部分人对“发”字的两种繁体写法“鬟”与“發”的意思和用法不够了解,使用繁体字时易发生错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设置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情境,考查学生整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题干中提到“发”字的繁体字,有“鬟”与“發”两种,对应的意思和用法不同。“怒发冲冠”的“发”是名词,意思是头发,用繁体字书写时,应写作“鬟”。答题时,应围绕题干,筛选出材料中的观点等相关信息,将其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