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的观看之道

2025-01-17 00:00:00郭昆仑河遆广凯
语文教学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北方故都的秋风景

摘要:《故都的秋》是学生打开郁达夫文学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把钥匙的作用却一直隐而不显。郁达夫对于悲和喜的认知、对于南方和北方深层意义上的阐释,都超出基于表面修辞上的情感再现,引发师生关注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意义。由郁达夫日记出发,我们可能会更容易发现正在看“风景”的郁达夫的另外一面。

关键词:《故都的秋》;风景;悲喜;北方;历史现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17-02

郁达夫曾指出:“自然、山水的欣赏关乎人的性灵和精神建设,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可见,郁达夫对于“风景”的欣赏尤为看重,因为“风景”既关乎政治,又抒发了个人情志,进而成为发现自我纯然天性的桥梁。简而言之,对“风景”的欣赏成为一种关照和洗涤自我心灵的方式,而“只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的”。郁达夫在对“风景”的欣赏中,隐晦地注入了自我的观念和力量,即并非由于外在“风景”形塑了个体的内在心理,而是由于个体之强大的主体性,自觉主动地“发现”了外在的“风景”。在此意义上,欣赏“风景”的主体及其意识才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提问方式,即“如何看待正在看风景的郁达夫?”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回答“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呢?”

一、悲与喜

《故都的秋》一开头,就总结出北国秋天“清、静、悲凉”三个特点。结合文本,我们可以把前两个特点进一步细化到词:“清”即“冷清”“清爽”“清凉”,“静”即“静谧”“冷静”“安静”。饶有意味的是,北国秋天的三个特点既可以指外在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又可以指个人的心境,而心境指向的消极与否,全在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悲凉”一词。换句话说,作为题眼的“悲凉”,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但“仅仅用‘悲凉’一词来概括,难免产生审美偏差”。

如果说,我们通过北国之秋的几个场景,已经完全领会到郁达夫隐藏在“悲凉”一词中的欣喜之情,看到了感性的郁达夫形象的存在;那么在后文具有议论性的段落中,理性的郁达夫丝毫不对潜隐在文字背后的无限悲情含糊其辞。郁达夫明确指出,中国及英、法、德、意诗人的文章里有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的描述。于《故都的秋》,自然也是在表达、述说着一种隐而不显的深厚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悲凉”一词完全超越表面上悲、喜简单对立的情感,意蕴更为复杂多变。郁达夫的心志并非把“喜秋”“悲秋”做对比,从而抑此扬彼那么简单,而是以充满矛盾性和包容性的心态运用“悲凉”一词。由此,读者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解,并进而形成两个疑问:“郁达夫到底是偏爱南国的秋还是北国的秋呢?是悲秋还是颂秋呢?”根据文本内容,很容易就能得出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郁达夫赞颂北国的秋天。

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词典对“悲凉”一词的解释为“悲哀凄凉”,情感自然是比较低沉忧郁的。对于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郁达夫来说,“悲凉”一词的含义却另有所指。正如后人评价曹操的诗有“古直悲凉”之气,认为曹操在抒发个人英雄之心志的基础上,浓缩了对宇宙万物和现实人生的深度思考,这正是充满混乱的建安时代所孕育诗人气质的特殊表现。因此,在《故都的秋》的语境当中,“悲凉”应当是一个包容性非常之强的中性词。

郁达夫在结尾段落兼用味觉和视觉对比描写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如他在前文表露的心迹一样,明明意在表达对北国之秋浓浓的色彩和永不消退的回味的赞美,但此处所要着意突出一方,又未必不是抬高了另外一方,附着于其上的情感,自然传达出一种非常笼统而模糊的意涵。另外,郁达夫在听过笼罩在空气中的衰弱蝉声后,并没有产生一丝丝的凉意。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意涵中,蝉是高洁、凄楚、哀婉的象征,此时的郁达夫只是想要借助蝉鸣说明北国无处不在的秋意。可见,在郁达夫笔下的一些语词已经跃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具有它具体而确切的所指,语词背后蕴藏着别有寄托的情感。

二、南方与北方

仔细梳理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题名中的“故都”明显与“北平”“北方”和“北国”有关。同样,“江南”“南方”和“南国”这三个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自由替换。那么,当时既然已经有确切名称的“北平”,为何要借用这许多名称指代题目中应有之义的“故都”呢?

国民政府于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且把南京定为首都后,北京一度沦为“陪都”的地位,很难再恢复它昔日的荣光。“故都”而非“北京”,恰恰表达了郁达夫对“惰民”——“无官守”“无恒业”“四大皆空”“长年病废”的一种自我体认。另外,上文所列举的两组语词在文本中几乎成对出现,如“南方”和“北方”、“南国”和“北国”。郁达夫在对比中注入了某种想象,这种想象看似是把南北方当作是两个异质的地理空间,但它们并非不可沟通,而是统一于“中国”这个词。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郁达夫对南方当然是相当熟悉的;而对于北方,对于长时间未涉足的北平来说,从南到北的旅行为郁达夫提供了某种想象“中国”的可能。这种可能,与日本对北方的虎视眈眈和列强对“中国”的压迫有着无法区隔的联系:中西方在文化上虽然能做到互通有无,但中国在现实政治上却一步步走向失败;同样,应该是完整统一的“中国”,彼时却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可能。这种思考,唯有在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之后,才会逐渐形成更深切的体会和思考。

郁达夫认为,自己是属于“中部”的,“中部”春天“狞猛”的热于自己的神经有损。看来,郁达夫对于气候及气候的变化对自己心态的影响是尤为关注的。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悲”“喜”的认知、对南北方深层意义的阐释都超出了基于修辞的情感再现,引发我们关注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意义。

三、热与凉

1934年7月6日,郁达夫从居住地杭州出发,到上海避暑。一路北上到青岛、济南、北平。滞留北平期间创作了《故都的秋》。不久,又从北平折返南下,9月10日到达杭州。郁达夫一直就有记日记并随时公开出版的习惯,他在创作《故都的秋》前后,伴随着《避暑地日记》和《故都日记》两本日记的写作,这自然与他对“作家的创作就是作家本人的自叙传”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郁达夫日记的题头同我们今天所写的日记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不外乎是“阳历*月*日(*月初*),星期*,晴/阴(闷热/晴爽/阵雨)”。值得注意的是,7月28日这天日记的题头,多了“热至八十七八度”这个看似模糊实则尤为精确的对于当天温度的记录。这与郁达夫其余日记的题头相比,显得尤为特别。它让我们意识到,这也许并不是郁达夫无缘无故的突发奇想,而是在提醒我们:对于天气,郁达夫并非只是习惯性地把它记录在每天日记的题头,而是真正有所抒发。郁达夫在一路向北的旅行中,一直在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天气成为侧面再现其心理的一面“镜子”。

翻看郁达夫出走杭州前后的《大公报》新闻,如7月4日,上海“三日气温仍逾百度”,“全埠中暑死者已逾三十人”;杭州各地纷纷报告旱情。7月8日,又有报道江南亢旱的新闻:“江南亢旱不解,苏锡等处,已作防旱准备,乡民有因无法戽水而自杀者,一部分秧田已令改种豆及杂粮,或设法助农民戽水。”由此可以推知,正是由于南方的暑热,郁达夫才对后来北方的清凉有如此深切的感受。1934年是8月8日立秋,也就是说,郁达夫可能早在计划一路北行时,就已经通过新闻知晓了北方的清凉。因而《故都的秋》中的南北方秋天的对比,实则可能是南方夏天的暑热同北方秋天的清凉之间的对比。这种北方的秋天带给自己的感受与物理空间的位移之间的关系不大,实则与郁达夫心理感受的错位有关。但不管是在北方想象南方,还是在南方想象北方,郁达夫都引发我们关注文本背后的抒情主体,一起重新“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一文很有文人的闲适之感,但又不止于闲适,它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境况下,投射在郁达夫个人心态上的一处微小景观。对牵牛花颜色的喜爱逐渐由冷色调转为暖色调,看到槐花落蕊后,对一叶知秋的遥想,秋蝉的衰弱残声,赏鉴秋雨的都市闲人,紧跟着秋天全盛时期的沙尘灰土。由此看来,郁达夫在对北国之秋“欣赏和颂赞中带有浓浓的颓废色彩”,而“若不能理解所谓颓废的色彩,若不能体味这种民族审美积淀中常有的特殊感觉,就不能算是读懂了《故都的秋》。”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矛盾性与郁达夫去钓鱼台访严子陵幽居写就的《钓台的春昼》非常相似,本来正在饶有风趣地欣赏空旷天空里的美丽风景,却在杂乱不整的周围环境中,瞬间转换了心情,看到了东方颓废荒凉美的一面,其中同样隐藏着既悲又喜的两条情感路径,内蕴的情感转换同样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十一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27-232.

[2](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5.

[3]郑琳.因悲而爱因爱而喜:《故都的秋》主题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8(7):55.

[4]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86.

作者简介:郭昆仑(1993—),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主研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北方故都的秋风景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现代妇女(2018年6期)2018-06-10 15:38:26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24:55
探讨北方有机大白菜栽培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考试周刊(2016年2期)2016-03-25 20:03:32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