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鸿门宴》中的“飨”字作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辞书及相关资料,分别从字形、构意、词源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这是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汉字汉语专题”研究的一个尝试,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语言建构与运用;“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03-0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部分强调:“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课程标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部分专门列出“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学分)。在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指出“要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它的功能是将语言的读音和意义信息通过可视化的符号记录下来。西方字母文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即《普通语言学教程》所说的“符号的任意性”。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本身就携带了大量与语言相关的意义信息。因此,形义统一是汉字最大的特点。例如,甲骨文里面的“水”写作“”,是河流的样子,“莫”写作“”,是太阳落入草丛的样子,表示日暮。
汉字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小篆中的“社”写作“”,是“土地神”的意思。由此我们就能理解“社稷”代表国家,“旧时茅店社林边”中的“社林”是社庙前面的丛林,“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是古时在春耕前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活动,“社戏”是旧时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
汉字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系统性。《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本字典,它用“六书”的理论解字,并将9353个汉字按照意义相近的原则聚合在一起,称为一个“部”,展现出严整的系统。例如“人”部的“保”“仁”“企”“仕”“儒”等,“金”部的“银”“铅”“锡”“铜”“销”“镜”等。同时,同声符的字又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形成系列的聚合。例如,以“甬”为声符的“涌”“勇”“桶”“通”“诵”“捅”等。除此之外,汉字还可以通过同源关系形成聚合,例如“椅”和“倚”、“凳”和“登”、“韭”和“久”等。因此,我们在中学阶段进行“汉字汉语专题”研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汉字的这些特点出发。以《鸿门宴》中的“飨”及其相关字的研究为例予以探讨。
一、通过查阅辞书准确理解词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一文中,有“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句,其中“飨”这个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课文下注释:“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那么,“飨”究竟为什么有“用酒食款待宾客”“犒劳”的意思呢?学生可能会通过查阅常用的工具书解决这一问题。《新华字典(第12版)》“飨”字头下列出繁体字形“饗”,解释为:“用酒食款待,泛指请人享受”,给出的例句是书的序言中常见的用语“以飨读者(用来满足读者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举例为“飨客”“以飨读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重点列出两个义项:(1)鄉人相聚饮酒,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朋酒:两樽酒)(2)用酒食招待人,例如《汉书·高帝纪上》:“于是飨士。”(士,兵士)
查阅以上常用工具书之后,基本能够准确理解字词,读通文章。但作为“汉字汉语专题”研究,则仍需借助更多的资料,从字形、构意、词源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通过字形系联相关字
“鄉人相聚饮酒”的意思从何而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能会沿着字形继续追溯。《汉语大字典》在繁体“饗”字下列出第一个义项“鄉人相聚宴饮”,引《说文解字》为证。《说文解字·食部》:“饗,鄉人饮酒也。从食,从鄉,鄉亦声。”既是“亦声”,“鄉”亦参与表义,因此需要再审视一下“鄉”字的字形和字义。《汉语大字典》所引甲骨文、金文字形中“鄉”“饗”字形相同,都没有下面的“食”字。另,《汉语大字典》在“鄉”字下引杨宽的《古史新探》,指出“(鄉、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整个字像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同时“鄉”和“卿”金文字形相同,且意义相通。杨先生认为,“‘鄉’原指共同饮食的鄉人氏族聚落,‘卿’原是氏族聚落中‘鄉老’的称谓”,因为“鄉老”可以代表一“鄉”,所以“卿”后来就成为“鄉”的长官的称谓。至此,通过字形,我们找出了密切相关的四个字:“飨”“鄉”“饗”“卿”。
仔细梳理一下,我们发现“飨”“鄉”“饗”
“卿”这四个字中最核心的是“鄉”字。古人构字,经常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例如“齐”是麦穗平齐,“初”是裁衣之始,“尘”是群鹿奔跑扬起灰土;等等。“鄉”金文作“”,描绘的也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中间是一个食器,叫作“簋”,两边各有一人,正面对面坐在那儿吃饭。这个场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侧重于吃饭本身,两个人在“享用”或“分享”食物,这个意思最初写作“鄉”。其二,作为共同饮食的鄉人氏族聚落的缩影,这个场景可以代表古代居民的一种编制单位,即“鄉里”的“鄉”。这样一来,“鄉”就同时表示“鄉里”和“享用”两种词义,这两个词在生活中都很常用,因此就有了区分的必要。为了表示区别,就在“鄉”的下面增加了一个“食”字,用“饗”来表示“享用(食物)”。这样,“鄉”就可以单一地表示“鄉里”“鄉党”这样的意思了。后来,由于“饗”字笔画繁多,不便书写、记忆,就逐渐简化为“飨”。其三,掌管一个“鄉”的官员,最早叫作“卿”。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作“鄉”,后来字形稍作变化,就成了现在的“卿”字。“卿”表示“鄉官”这个意思,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后来主要指“公卿”“卿相”一类高级官员,六朝以后多表示对人的一种美称。其四,如果分享食物的两个人的地位不等,或者两个人其中一方是主动的,其中所传达的意思就是“拿酒食来招待别人”。如果招待的对象是属下的将士,那就可以理解为“犒劳”。《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飨”,就是这个意思。其五,如果侧重的是对坐二人的方位,那就是“朝着”“对着”,这个意思原来也写作“鄉”,为了区别,增益为“嚮”。因为“嚮”的很多义项与“向”相同,所以后来就合并作“向”。
三、通过相同构意系联相关字
选取“面对食器吃饭”这个场景的,还有“既”和“即”。“既”甲骨文作“”,是一个人背对食器,本义是“已经”的意思,例如“既然”“既往不咎”等。“既”字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例如:
(1)既出军门,群臣皆惊。——《周亚夫军细柳》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
(6)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上述例句中的“既”都是用的本义。每个月农历十五叫“望日”,它的前一天叫“即望”,就是“即将到达望日”,后一天叫“既望”,就是“已经过了望日”,所以例(4)中的“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
“即”是一个人面对食器,甲骨文作“”,本义是“靠近”“将要”的意思。《说文解字·卩部》中指出:“即,即食也。”意思是走过去吃东西。将要,是个未然的状态,因此“即”所组成的双音词,如“即将”“即使”等,都表示一种未然的情况。“即”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经常出现,例如: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6)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7)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苏武传》
(9)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10)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
《论语·子张》里面说:“即之也温。”即之也温,就是靠近他,觉得他温和。例(9)中的“来即我谋”,就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其中“即”也是走近、靠近的意思。其他例子中的“即”,用的都是它的引申义。
四、通过词源系联相关字
上面我们说过,“饗”有“分享”的意思。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分享”,现在我们称之为“供奉”“进献”,就是同神灵或祖先分享美好的事物。古人渴望与神灵、祖先进行沟通,并取得他们的佑护。这种愿望很自然地寄托在升腾的青烟中,或是所进献牺牲的气味里。如今在农村地区,这种古老的风俗依然保留着,例如焚香、烧纸、以酒灌地等。因为神灵或祖先地位很高,却又无影无踪,因此更须诚心诚意。《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就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祭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以看出,祭祀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战争。
需要注意的是,“祭祀神灵或祖先”这个意思,最初应该用“享”而不是“饗”。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享,献也。《左传》作‘享’为正字,《周礼》《礼记》作‘饗’为同音借字”,“毛诗之例,凡献于上曰享,凡食其献曰饗”。也就是说,进献牺牲以祭祀神灵祖先,用“享”;分享食物,用“饗”,二字分工明确。后来,“享”字合并了“饗”作为“分享”这一常用义项,其“进献”的意思逐渐被“献”所承担。
另外,“享”“亨”“烹”“献”四字有共同的来源,它们都是由“亯(xiǎng)”分化出来的。“亯”甲骨文作“”,象宗庙之形,宗庙便是祭祀神灵或祖先的地点。“享”“亨”“烹”古音同属阳部,在典籍中经常通用。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享”“亨”“烹”都有“通”的特征。“供奉”“进献”的目的,就是与神灵或祖先实现沟通,所以“享”含有“通”的特征;“亨”的意思是“通达”“顺利”,现在常用的还有“亨通”这个词,具有“畅通无阻”的含义;“烹”的意思是“煮”,其目的就是要达到食物的上下“通透”。
五、余论
以上是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汉字汉语专题”研究的一个样例。我们以“飨”字为中心,通过多个维度的系联和研究,构建出“飨”“鄉”“饗”“卿”“嚮”“既”“即”“享”“亨”“烹”“亯”“献”等相关字的知识体系,让原本看似零散的单个汉字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通过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在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查阅辞书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入材料,探索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哪些语言文字现象能够作为“汉字汉语专题”的研究对象?学生对此可能并不敏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有一些思路可以尝试:其一,可以考虑做一个“汉字汉语专题”研究的选题集,将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题目汇总在一起供同学选择;其二,除了字形、构意、词源等研究角度,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部的汉字所反映出的古代文化进行研究,例如《玉部字所反映出的古代文化》等;其三,对课文中的读音问题进行质疑、研究,例如“返景入深林”中的“景”、“萧关逢候骑”中的“骑”、“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西游记》“夯货”中的“夯”等;其四,对课文中的有些注释进行质疑、研究,例如“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毛之地”中的“毛”、“鸡豚狗彘之畜”中的“彘”等;其五,探寻近两年流行的新词语的来源和使用状况;其六,梳理古代语言中的某个封闭系统,例如“古代称谓中的谦称”等。这些思路只是笔者的一些建议,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开源,探索出更多值得学生研究的选题。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2.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16.
[4]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2.
[5]温儒敏,总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6.
作者简介:程少峰(1983—),男,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主任编辑,文字学博士,主研方向为文字学、辞书学、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