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渣是再平常不过的农家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猪油渣也渐渐离开人们的餐桌。但小时候妈妈做的油渣菜,如今依然让我回味无穷。
小时候杀年猪后,会把生猪油熬制成熟油储存。熬制后的油渣舍不得丢掉,便用油渣做菜肴。一道道美味的油渣菜,就摆上了我家的餐桌。过去食物缺少,但妈妈有超强的想象力,且勇于尝试,做出丰富的菜肴。妈妈说神农尝百草,能找出草药,我们寻百食,就能找到佳肴。就拿豆腐渣来说,做豆腐取了精华,剩下的渣,妈妈也舍不得丢掉,将豆腐渣炖着吃,物尽其用。用油渣做菜,估计是像妈妈一样的女人们用不舍之心与想象力,合炒出来的美味。
油渣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边油渣,一种是肥肉油渣。边油白如雪,含油量是最高的,熬油后剩下的油渣模样如木耳。边油出油多,留渣少,一头猪的边油能熬出一大盆好猪油,却出不了一碗油渣。而用肥肉熬油,出油率低于边油,出渣率大大高于边油。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是带皮肥肉熬出的油渣。有皮的油渣,吃起来更有嚼劲。无皮的油渣,无从下咽,吃起来如同嚼蜡;有皮油渣的皮被炸得焦脆,韧劲高于鲜猪肉皮。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妈妈会将油渣收藏起来,待正月里留着做油渣菜款待亲戚们。记得过了正月初二,家里陆陆续续来了姥姥、姥爷,伯伯、伯母,叔叔、阿姨等长辈。
爸爸妈妈忙碌开了,爸爸烧火,妈妈掌勺,做她最拿手的油渣芋头豆腐羹。妈妈先将肉切成丁,用食盐浸一下洗净去腥,又将豆腐、芋头切成细细的丁,拿出油渣用温水化开也切成丁状。
待油锅烧热后,放入姜、葱打底,再把肉丁爆炒一番,后依次放入油渣、芋头翻炒,待六成熟,加少许水后放入豆腐,再撒些虾米。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油渣炖豆腐在锅里“咕咚咕咚”呼应着。大火持续半个小时后,转文火慢炖。待炖到芋头烂熟,倒入事先熬好的大骨汤,大火烧开。此刻放入少许豆粉水(可以起到增稠的效果),最后撒入青蒜苗,起锅。碧绿的蒜苗、晶莹剔透的豆腐、金黄的油渣、黏糊糊的芋头、红色的虾米,让人食指大动,勺子停不下来,吃了还想吃。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多为植物油,猪油退而成为厨房的调味品,而油渣直接变为厨余垃圾了。
每次从菜市场买回肥肉,熬制成熟猪油后,我总是嘱咐妻子留下油渣。我按记忆中妈妈做油渣菜的工序尝试着做一道道菜品。
我先将两张豆皮用温水泡开,再切成三角形,与虾米、油渣、竹笋片一起在肉汤里炖,最后把红根绿叶的菠菜放下去滚一下起锅,撒上青蒜苗。这道菜颜色丰富,口感有层次,这就是记忆中妈妈做的油渣豆皮虾米汤。虾米特有的咸鲜、油渣的肉香夹杂着豆皮的豆香,加上菠菜的清甜,鲜美无比。那带皮的油渣,味在嚼劲,带瘦肉油渣,味在肉香。
油渣虽说平常,但对于我来说,用油渣做成的任何菜品都能吃出妈妈的味道。每次到餐馆我都会特地点上一道油渣炒白菜或油渣芋头羹,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妈妈慈祥的笑容。油渣菜,充盈着人间烟火味,也承载着世间母子情。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