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爆火了两部电视剧。上半年是《我的阿勒泰》,在普遍焦虑的社会,阿勒泰勾勒出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而下半年的爆款是《凡人歌》,这部剧直面焦虑,深刻地反映了当下城市人工作的“卷”、生活的累。
剧中,那隽和李晓悦的分分合合激起很多年轻人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讨论。剧中那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卷王”(网络流行语,指内卷的胜出者),有一句经典语录是“工作让我焦虑,不工作我更焦虑”。他最善于定目标,他三十五岁之前的目标是换大房、结婚、生子、升职,还要加上一个限定词:必须。他有个谈了四年的女朋友李晓悦。而李晓悦是名副其实的“佛系”女,对升职加薪都不在意,“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交得起一个单间的房租,吃得起普通水准的三餐,看得起周末的电影,买得起商场大减价的衣服,偶尔去旅游坐得起高铁二等座,住得起普通的酒店。”她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我没玩够凭什么要结婚。”当那隽拿着房本和银行卡向晓悦求婚,晓悦却拒绝了。
关于晓悦和那隽的分手,很多网友意难平。有一则介绍那隽和晓悦相识、相处和分手的短视频,点赞、收藏、转发量非常高,点赞多的评论有“这个男生(那隽)就是顶配,太优秀了”“整部剧那隽最人间清醒”“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那隽,是结婚的最佳人选”“李晓悦最终会被生活的重压打脸的”。
从网友们的评论可见,多数人是认可那隽工作、生活态度的,大家普遍不能理解晓悦为什么分手,正如晓悦不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非要逼人成功?”“少一点,慢一点不行吗?”“我想长跑,慢慢跑,为什么非得逼着我百米冲刺?”毕竟有很多人憧憬“阿勒泰的美景”,但真正敢放下现实去“阿勒泰”生活的没几个,而晓悦是这少数中的少数。
晓悦和那隽的分歧折射出两个人生活观的巨大差异。那隽是理性主义者,崇尚规划、目标和效率;晓悦是感性主义者,崇尚随性、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按照普世的观念,那隽的条件——学历、学识、外表、收入等都算得上优质,是现实中非常理想的伴侣。但在晓悦看来,这些都不重要,她最看重的是对方的生活理念同自己一致。
晓悦没错,那隽也没错,他们各自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能如很多网友所言,未来晓悦会尝到物质贫乏的艰辛,但我觉得晓悦从来不会后悔,因为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所以她敢于拒绝,也敢于承担。
复旦大学沈奕斐老师说,恋爱不是去找对的人,而是设置底线排除错的人,找到自己能接受的那个人。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念,拒绝不合适也是一种选择,不仅仅是找伴侣的一种思路,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生活中,对于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一开始其实我们并不清楚,往往是在一次次的尝试、拒绝中慢慢明确自己要什么。然而,很多人孜孜不倦地追逐,却很少停下来思考。看完《凡人歌》,晓悦的拒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每次想起这句话都觉得震耳欲聋。清醒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要什么,远比拥有多少更重要。
真心希望人们都能在恋爱、婚姻、生活和工作中有拒绝的勇气。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