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浙江台州,有一道名为食饼筒的传统美食。每逢佳节,街头巷尾便会涌现出制作饼皮(做食饼筒的材料)的热闹景象。行走在这里,不经意间便能发现,老店门前总是人潮涌动,即便队伍蜿蜒曲折,也挡不住人们对美味的渴望。更有那些深谙此道的老饕,往往提前数日便与店家预约,确保能品尝到这份独特的美味。对于店家而言,节日前后无疑是忙碌与收获并存的日子,从清晨至夜幕,几乎无暇他顾。饼皮虽售价低廉,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节日记忆。
做食饼筒,首先要制作饼皮。可别小看这张饼皮,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太厚会影响口感,吃起来像发酵失败的死面团;太薄则包不住食材,还容易破。因此,面粉与水的比例非常重要。母亲曾言,调和的面糊最佳状态是插入一根筷子能稳而不倒。将平底锅预热后,轻洒几滴油,使油均匀覆盖锅面。随后,手速极快地将面糊甩入锅中,迅速摊开,直至边缘微微翘起。轻轻翻面,短短数十秒,一张薄如蝉翼的饼皮便宣告做成。在家中,新出炉的饼皮通常被小心翼翼地平铺于蒸盘上,覆以纱布,以免冷却失去柔软。
食饼筒的灵魂,不仅在于饼皮的精妙,更在于其内馅的丰富多彩。炒面、蛋丝、土豆丝、豆腐、猪肉、洋葱条……这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巧手烹饪下汇聚一堂,彼此交融,成就食饼筒独特的风味。摆放馅料也有讲究,底部与顶部多以面条铺垫,豆腐则置于中央,以免破坏饼皮的完整。精心挑选的食材层层叠加,最终在双手的巧妙操作下,化作一个紧致的食饼筒。其中,汤汁的加入可是食饼筒的“点睛之笔”。一勺精心熬制的肉汤,不仅能滋润饼皮,更令整个食饼筒香气四溢,口感层次分明,入口不会发干。
吃食饼筒,一口咬下,破皮而入的瞬间,满口都是探囊取物的快感。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口会吃到什么,但那一定是我们想吃的,因为所有的馅料都是我们自己准备的。我不太喜欢吃馄饨、饺子,它们的味道太单调。而食饼筒则不同,多种蔬菜、肉类的混杂,不仅丰富了质感上的层次,同时饼皮与馅料的完美结合,也使食饼筒更加入味。肥美多汁的红烧肉与焦黄鲜香的炒面更是绝配。如有不解风情的人,单把里面的馅料挑出来吃,这无疑是暴殄天物的举动。而倘若囫囵吞下,也未免少了份体验与享受。
食饼筒的魅力,在于它的随性和包容。无论是家常小菜还是山珍海味,皆可成为其馅儿。大小、厚薄全凭个人喜好,即便是最简单的搭配,也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享用食饼筒时,需将其竖立,一手握住中部,另一手托住底部,避免因重力作用而导致馅料散落。有时,未食用完的食饼筒经再次煎炸,外皮变得酥脆,内馅依旧鲜美,别有一番风味。
食饼筒不仅是餐桌上的主角,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每当家庭成员围坐一桌,共享这道美食,那份温馨与和睦便油然而生。尽管食饼筒的制作过程烦琐,但正是这份不易,让它成为家人团聚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赋予了节日特别的意义。
食饼筒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即便远离故土,那份关于食饼筒的记忆,依然能够勾起人们心中最温暖的回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