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攻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关于写作提到“合理安排结构”,即要求作文“结构严谨”。
结构严谨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表达”项的基本要求:“结构混乱”是四等,“结构基本完整”是三等,“结构完整”是二等,“结构严谨”是一等。作文的结构应该具备建筑的美感,考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要整体构思,确保作文的整体框架围绕立意构建,这样才能做到逻辑严密、不偏离主题。
高考作文结构主要为总分式和破立式。
一、总分式
总分式结构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构成总分关系,分论点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最终形成强有力的逻辑链,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依照其分论点之间不同的逻辑关系,总分式结构又可具体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
1.并列式:即各分论点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论题、证明中心论点。这种结构模式又叫“横式结构”,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并列式结构运用的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类比思维,构思容易,且分论点段落形式整齐,逻辑一致,考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角度的问题论证清晰,其余几个角度就可“同理而证”。
2.递进式:即分论点先从中心论点所涉及的最基本问题入手,接着层层深入地论证那些更进一步的问题,前一部分的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环环相扣,最终完成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彻底论证,这种结构模式又叫“纵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来完成逐层深入的论证,需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递进式结构在逻辑上更严密,说服力更强,论证更彻底。
3.对照式:即先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再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由此完成对中心论点的全面论证。对照式结构适合那些本身就由明显的正反两方面组成的论题,这样的论题决定了这类文章的论证过程。所以,这种结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论题,考生要根据论题类型合理选择。
二、破立式
破立式是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即先破后立,先批驳错误观点,再树立并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破旧立新的目的。如果作文题目要求我们批驳某一观点或是直接要求写驳论文,那么就要采用这种结构。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而是我们自主选择这种形式时,就一定要注意,切不可为了批驳而批驳,我们所树立的“靶子”应是有一定的“市场”或有一定的迷惑性,且是片面、错误或不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
总的来说,“结构严谨”表面上是对形式的要求,实质上是对逻辑的要求。在保证逻辑严密的前提下,考生也可以根据作文的标题和立意构建自己独具特色的形式。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是i人,还是e人?”这一询问成了当下社会流行的社交开场白。“i人(内向内倾)”和“e人(外向外倾)”来自一款名为MBTI的火爆性格测试。有的同学愿意将测试结果作为人生参考,有的同学把该项测试当作交际新工具,但也有的同学对性格测试持拒绝态度……
同学们对这一性格测试的不同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材料内容为有关性格测试的话题,考生需注意的是,这是一道明确了“议论文”文体的作文题。材料对性格测试的态度分为两类:接受和拒绝。两种选择并无优劣对错之分,考生应该注意的是,题目不仅仅是在引导考生思考“性格测试”这一个元素,还隐含着对“社交”这一因素的探讨。据此,我们可作出如下分析:①接受。一种情况是选择接受但未必完全相信,这一选择只是将该项测试当作交际新工具,考生从这一角度可作出“不拒潮流,绽放自我”等立意。另一种情况是接受并相信,这些同学迫切需要定义自我性格,将测试结果作为人生参考,从这一角度来思考,“认识自我”是一个可行的立意方向,但要注意不能局限于此,测试工具只是辅助手段。②拒绝。这些同学从内心里抵触这些一阵风式的潮流,在社交中能够保持独立、坚持自我,他们更相信自我的感受与判断,因此,考生可作出“我的性格我定义”等立意。
对于上述不同的角度,考生要深入挖掘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习作展示
参照而不拘泥
蔺昱嘉
当下,性格测试愈发流行。诚然,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性格,但又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地相信它,并以此来规划人生的呢?它如此火爆的背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在作祟。性格测试可以看作是认识自我性格的一种参考,但我们万万不可拘泥于此。
性格测试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穿衣戴帽可以镜为参照,整理出让自己满意的外部形象,悦己悦人。性格测试的作用也是如此。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的际遇。”所以,性格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察觉到自己精神层面更深层的一些特点,这样我们就能以此为参照,在之后的生活中,便可有所行动,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当改变为人处世的方式。这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何乐而不为呢?希腊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格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的确,人需要认识自己,以性格测试为参考,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进而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然而,性格测试也只是一面镜子,站在镜子前面作出判断的始终是我们自己。镜中的自己美不美,还要由自己定义!如果我们也像邹忌那样遇到“私臣之妻”“畏臣之妾”“有求于臣之客”的“镜子”,难免会受到蒙蔽。因此,清醒地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若拘泥于性格测试的结果,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向导,很可能会错失良机,甚至成为一个陷入窠臼的人,被各种定义所束缚。人生怎么可能简单到用一个性格测试作指导呢?正如德国哲人保罗所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愚蠢的人只是匆匆翻过,聪明的人会细细阅读。”细细地品味人生这本“巨著”吧,以清醒的头脑去判断、以充足的干劲去努力、以满腔的热情去挑战。我们不能拘泥于一个测试结果,那会限制自己的成长,应勇敢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挑战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人生何时不是橙黄橘绿?何时不是好景?生逢盛世的青年一代,如今正处在自己最好的年龄,热爱潮流、热爱新鲜事物无可厚非,但还要以此为镜,了解自我。我们拥抱火热的生活,接受一切能够使我们变得强大的事物;但我们也要始终清醒,保持自己的判断,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
【陕西渭南市尚德中学】
点评
作文题目即点明了观点:参照而不拘泥,即作者选择接受性格测试,肯定了这一测试对于认识自我的参考意义,但同时也强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开篇直截了当点明观点,正文围绕论点分别从“参照”“不拘泥”两方面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客观而思辨性强。作文通过引用名言、运用修辞手法等方式,使论述更加生动。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庄子·外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利用外物而不受外物的影响和干扰。庄子的这一思想也是我们现代社会中保持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指南。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材料先给出名言:“物物而不物于物”,接着解释:“利用外物而不受外物的影响和干扰”。“物物”,即利用外物,要“善假于物”;“不物于物”,即不被外物影响,在利用外物的过程中不要丧失自我。考生可从其中一方面着手,也可以兼顾两方面,这样更能体现出思辨。如立意“善假于物”,就要体现出其“增益己所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的作用。若立意“不物于物”,则要指出,外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使用它的人却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在用物的时候,我们要有所辨别。如立意“既要‘善假于物’,又要‘不物于物’”,就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论证深入而有力。
习作展示
君子役物,不为物使
白艾瑶
人类,处于万物之中,如何与万物保持平衡与和谐呢?当然不能高高在上地操纵物,亦不可卑微地匍匐于物的脚下,成为物的奴隶。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告诉人们要利用物而不受物的影响与干扰。要能够摆脱物质的束缚,不为利益所驱使,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明,也就是君子役物,不为物使。
司马光曾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面对外物的诱惑,我们当不忘初心,理性清醒,而这正是摆脱外役之前提。
在士人以出仕为人生目标的中国古代,面对自己的初心,陶渊明发出疑问:“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最终醒悟,外在的功名利禄并不是自己的追求,他的初心是“性本爱丘山”。于是,在人生的中年,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借助互联网爆火的李子柒,没有像其他网红主播一样被互联网所带来的物质名利所累,而是一直坚守自己田园牧歌式的短视频创作风格,坚持传承非遗文化,因此获得了2021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称号。唯有坚持初心,不为物使,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获得大众的认可。
荀子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面对客观外物,我们要善于利用,而积累渊博的知识,是游刃有余地驾驭外物的前提。
在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中,紧张焦灼的战事令所有将士心惊胆战,而诸葛亮在七星坛上淡定“施法”,竟成功地将西北风“变”成了东南风,周瑜的计策才得以实施,火烧了曹操的战船,一举扭转战局。其实,诸葛亮哪有什么神力,只不过是因为他摸索到了天象自然的规律,让他自身强大、胸有定见而已。古有诸葛亮预测东风,火烧赤壁,今有“90后”小伙,用沙漠创造财富。大学毕业的返乡青年张至带领团队在毛乌素沙漠用新技术在林下种植赤松茸,探索微生物治沙之路的同时还可促进经济发展,帮助老百姓增加经济收入。新一代治沙人,用新技术“沙里掘金”“点沙成金”。从利用茅草遮风挡雨到搭载火箭登陆太空,从钻燧取火到互联网联通全世界,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了解外物、征服外物、利用外物的漫长过程。
保持初心,不为外物诱惑;积累知识,为“善假于物”提高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役物而不为物使。
【陕西渭南市尚德中学】
点评
习作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中心明确,结构严谨,结尾干净利落。开头用材料内容引出中心论点,主体从“不忘初心,理性清醒……”“善于利用……积累渊博的知识……”两个方面展开,两个分论点单独成段,构成结构上的参差有致,脉络清晰。诠释段内部有理有据、素材丰富,说服力强。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人言:“文以载道。”近代西方学者认为:“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我们需要文学:文学,助我们消解孤独;文学,让我们触摸世界;文学,给我们藏身之地;文学,带我们表情达意;文学,使我们心灵干净;文学,予我们温暖美好;文学,带我们尝遍百味;文学,领我们今古“穿越”;文学,为我们展现灵魂;文学,引我们找到自己……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题目中的材料是关于文学的作用。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展开思考:①文学对人的作用。考生可以论述文学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和影响,可以论述对整个人类生活的记录和影响,也可以两方面兼顾。②文学对社会的作用。一代一代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书写着“为社会”的文学。③文学对哲学的表现。文学是思想的承载者,是思想的艺术化再现。一个时代的文学,往往就是这个时代思想的表现。除上述角度外,考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要紧扣主题。
习作展示
文学,让世界遍开繁花
李嘉欣
将辛苦的劳动写进文学,便少了些许疲乏;将复杂的生活写进文学,便少了点烦人的纠缠;将五味杂陈的情感,写进文学,便少了钻心的疼痛。文学映照着我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文学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学激发着我们的遐想,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记录了人们的真实生活,也饱含了他们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且看《诗经》,那里的劳动有“坎坎伐檀兮”的繁忙,也有“采采芣苢”的喜悦;那里的爱情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也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绝望。且听《古诗十九首》,那里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游子思乡,也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无奈漂泊。十五国风记录了华夏大地各国风采,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数千年前的古人生活;《古诗十九首》展现出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这都是文学的功劳。
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滋养着人们的灵魂,让人们的内心不断丰盈起来。文人墨客将自己饱满的情感灌注到文学作品中,我们的每一次品读,就如跨越千年与诗人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年轻气盛的李白共同感叹,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与李清照共同展望未来,憧憬远方;读“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与纳兰性德共同伤怀,感叹时光短暂。文学为我们展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为我们讲述想象丰富的故事,字里行间的情志滋养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自信前行。
文学是科技进步的动力,它让我们有了无限遐想,激发我们努力去探索、实现。我们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嫦娥月中起舞……文学先于科学为我们解释了世界。有了文学对天圆地方的想象,于是促进了古代天文地理知识的发展;有了古人对浩瀚苍穹的好奇,于是也有了如今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神舟”遨游太空,“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古人的想象激发了我们的探索欲,我们用强大的科技回应文学的浪漫。
文学是真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它滋养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世界因为有了文学而遍开繁花。
【陕西渭南市尚德中学】
点评
作文整体呈总分式结构,开头用一组排比句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由三个分论点组成: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文学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三个分论点主次分明,层层递进。另外,作者化用了大量的诗句,精当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