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攻略
论述类作文是一种以说理和分析为主的文体,旨在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来探讨问题、阐述观点或解释现象。它要求考生运用事实、道理等论据,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精巧的语言,使读者接受或认同自己的观点。
论述类作文写作,涉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要做到观点准确、逻辑严密,可使用如下方法:
一、基于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来设计分论点,以使全文浑然一体。
考生基于“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这一点来设计分论点,全文会严谨整齐。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从“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出发,立意“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华儿女的故事、中华青年的故事”,拟定“赓续千年辉煌,青春书写新章”的标题,分论点就可以设计为“赓续千年辉煌,青春书写新章,中华民族文明故事在代代青年的流血牺牲中绵延不绝;赓续……中华儿女英雄故事在代代青年的拼搏进取中薪火不灭;赓续……中华青年的骄傲故事应在我辈的接续奋斗中生生不息”,这样读来就会感觉到全文有机统一。
二、强化逻辑思维能力,例证和理证要互为表里、旨向归一。
新颖且真实的论据能够增强作文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例如,引用最新的事件、研究成果、统计数据或权威专家的观点等。
同时,论述类作文要强化逻辑思维,做到例证和理证的统一,也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或反映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思考、认识、判断,并使例证指向论点、标题,最终统一到作文主旨的同质表达上来。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主题作文,从标题《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到分论点“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风流人物看今朝”,再到具体论证“桂海潮乘神舟十六号,绽放飞天梦想之花”,其逻辑建构就做到了旨向归一。
三、掌握论证技巧,为论题选择恰如其分的论证方法。
论述类作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考生要针对论题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也可灵活结合使用。比如,事实论证适合用于论述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主题,以及需要提供具体证据支持观点的议论文。对比论证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相对立的观点、事实或情况,来突出作者的立场或观点,因此,对于那些涉及对立面、探讨优劣或高下、涉及复杂概念或需要澄清概念的论题,就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行文中,考生还需注意:其一,结构清晰,一般按照“引、议、联、结”的基本模式来布局。其二,论证语言有力,应做到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模糊的语言。另外,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灵活的句式结构,使作文更加生动有力。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为何还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材料一指明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材料二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导语包含一个写作背景和两个写作任务。写作背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因此,我们在具体论述时应结合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写作任务是“为什么”和“怎么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生要正面回应这两个问题,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框架展开。
考生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传承”和“弘扬”,其中传承在于接续、继承,弘扬在于开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概念,面对这一类型的作文,我们写作的基本思路是由抽象回到形象,由一般回到具体,“分解”这个大概念,使之形象、具体。
习作展示
守文化之根,筑创新之基
一考生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更迭使人目不暇接,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仍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它根植于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助力国家发展,我们仍需要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传承的灿烂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扎根历史土壤,为每个中国人提供精神力量。我们不会忘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时仍是家国热血难凉,用生命的厚度书写忠义精神;太史公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树立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典范;苏武在遥远的北海之畔持着已经破败不堪的旄节,十九年初心不改,从春秋鼎盛到两鬓斑白,彰显民族大义。正是千千万万个仁人志士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过来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回首来时路,我们仍能得出结论:我们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先人对宇宙的探索没有止境,而现在,“玉兔”登月,“祝融”探火,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理想逐渐变成了现实。从对宇宙的“天问”,到对月宫桂树的描摹,还有盘古开天辟地的创想,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着先人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我们把想象变成现实。航天文化源自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无数人都为此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的累累硕果。纵观当下路,我们更加坚定:我们需要坚定地传承中华文化。
既然坚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伴随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已在书写答案。河南卫视美轮美奂的VR《洛神水赋》、敦煌飞天壁画的全息投影、《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都在告诉我们,文化并不只是单一片面的形式,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由人民创造,自然也应回到人民中去。不要给文化传承披上任何神秘的面纱。同时,我们需要将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的弘扬相结合,筑牢传统的根基,用科技赋能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须守文化之根、筑创新之基,用科技赋能文化,以文化引领发展,以发展赓续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点评
作文结构清晰,很好地回应了题目所给的写作任务。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谈起,继而得出“我们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论,然后通过列举当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开发案例,进一步强化了观点。“文化由人民创造,自然也应回到人民中去”这一论断非常深刻,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年初一了,你还点外卖?”外卖骑手说。
“大年初一了,你还送外卖?”年轻人说。
传统习俗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影响,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联想、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篇现象类材料作文。材料体现的是当下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这一事件的本质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写作的核心问题就是“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必须紧紧扣住这一核心来谈,只谈传统习俗的重要性、拯救和传承传统习俗的刻不容缓,或者只谈现代生活都是偏题的。我们可以分析正向的影响,也可以分析负面的影响。此外,现代生活对传统习俗产生冲击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传统习俗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也可以用一部分篇幅来谈传统习俗“是什么”的问题。
习作展示
传统适应现代,习俗融入生活
一考生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传统习俗不胜枚举。可千年文化绵延到现代似乎与我们的生活脱了钩。青年一辈不知重阳节遍插茱萸避灾祈福的传统;不知社日杀猪宰鸡祭祀天地的习俗……传统习俗蕴含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的向往,不应淡出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让传统适应现代,将习俗融入现代生活。
传统习俗就如陈年老酒,酒坛虽旧,但其酒香醇厚。可如今青年一代却不知这“酒香”,究其根本,是青年不了解习俗背后蕴含着的文化积淀与情感连接。
接纳传统文化,感受情感寄托。
春节的爆竹桃符是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希冀;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是对幸福的向往与对美好的憧憬;清明节的扫墓祭酒是对逝者的思念与对亲友的关怀。传统文化促进家庭、社会的情感连接,促进人们对家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对改善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精神空虚问题大有裨益。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现代人享受着物质丰盈、娱乐多元带来的满足,却难获精神的依托。传统习俗在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与感情、社会成员的联系与认同上得天独厚,恰好可以改善人情淡漠的现状,令我们获得足够的情感依托。让传统适应现代,使生活多一份古韵古香;将习俗融入生活,让精神多一些悲愁的排遣之道与欢欣的释放之方。
传统巧连现代,习俗悄然润生活。
传统习俗的益处之大虽是共识,但传统习俗的宣传之法却成难题。有些地方试图通过张贴标语拉横幅、播放广播喊口号等方式来唤醒传统的回归,但群众没有丝毫参与感。民众元旦喝着屠苏酒只尝出滋味一般,三月三日来场初春沐浴却觉与平常无二。不深挖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核断是不能使传统习俗长久传承的。河南卫视发布的《中国节气——春分奇遇记》,以极致浪漫、创新又富有韵味的表现手法让观众真正了解了立春蓄势、四季流转的内涵。该卫视2024年元宵节推出的《烟火尽繁华》也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华夏文明,重现东京元宵节的盛景。由是观之,将传统习俗与现代媒介巧妙结合能更好地展现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核,丰富人民生活,实现文化传承。
知所承之厚重便不会自卑,知来源之渊远便不会迷茫。情感有所依托,精神得到滋养,内心便会丰盈。适应现代生活的传统习俗会以新的方式,继续滋养华夏子孙。
点评
习作紧扣主题,阐述了传统习俗不应被遗弃,应融入现代生活的观点,点明了传统习俗对情感、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作者列举了众多传统节日习俗的意义,还以河南卫视宣传传统习俗的成功案例为据,增强说服力。另外,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既有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矛盾的事例,也有成功融合的范例,论述全面。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是渴望快速成功。
有人说,成功需要时间的沉淀。那么,仅仅依靠时间的沉淀就能够实现梦想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思辨类作文题。题目提出了一个常见的观点:“成功需要时间的沉淀”,然后提出疑问:“仅仅依靠时间的沉淀就能够实现梦想吗?”这个疑问旨在引导考生对时间和努力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定义梦想,明确什么是梦想;再分析时间在实现梦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如可以让人积累经验、知识和技能等;然后强调努力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成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文末或总结观点,或发出呼吁、提出建议。考生在行文中需注意逻辑清晰、论据充分,避免片面化或绝对化的论述。
习作展示
时间沉淀筑基,奋斗拼搏助梦
何嘉玲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是渴望快速成功,这显然是痴人说梦。成功需要时间的沉淀,梦想需要我们拼搏奋斗。
历经时间沉淀,筑牢梦想根基。
文物深埋地下数千年,沉淀积累,方能在今日发出夺目的光芒,时间赋予了它珍贵的价值。同样,追求梦想也需时间的见证。邱东东在巴黎残奥会上夺得金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自行车运动员王小梅亦是如此,全身数不清的伤疤是金牌的最好见证。追求梦想需要时间磨砺,只有在历经时间的沉淀后,追求梦想的根基才会更加牢固,梦想的底色才更加鲜明。
勠力奋斗拼搏,助梦行稳致远。
基础筑牢之后,成功的实现还需拼搏。高楼大厦的建成不可能只有固本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我们添砖加瓦、不断向上。中国射击运动员刘宇坤在面临困境时,并未意志消沉,而是总结经验与教训,奋斗拼搏,最终在巴黎奥运会上大放异彩;郑好好是中国滑板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理,她的每一次跳跃,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突破,助力其破浪前行。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亦是最耀眼的旗帜,正如“水中飞鱼”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蝶后”张雨霏勇往直前。成功需勠力奔跑,不惧艰险,扬奋斗拼搏之帆助力梦想远航。
时间沉淀筑基,奋斗拼搏助梦,以昂扬之姿搏击苍穹。
根基已然牢固,决心已然在怀,成功指日可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在航天领域默默耕耘数十年,面对技术难题时,仍坚持不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的成功,凝聚的是心血与汗水,靠的是时间沉淀与奋发进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在漫长的医学生涯中,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白血病治疗的研究中,面对难题,他不懈努力,终于开创了全新的治疗模式,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向我们证明,成功是漫长时间里持续努力的必然结果。在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上不断拼搏、前进,才能使人生道路铺满鲜花。
“小我中独善其身,大我中胸怀灵宇”,青年一代在人生道路上,应以时间沉淀筑基,用奋斗拼搏助梦;还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理想之中,勇于追梦,敢于圆梦。
【四川泸县二中实验学校】
点评
习作结构清晰,论据翔实。分论点先从时间的沉淀和奋斗的重要性两方面展开,然后再综合论述时间与奋斗对实现梦想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引用科研、医学领域的人物和运动员的例子,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富有激情,增强了作文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