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目前广大理工科专业研究生普遍没有经过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系统训练与指导,该课程的开设将会对研究生们用英语撰写期刊文章和交流研究结果带来相当的帮助。与此同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对理工科专业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及学术价值渗透,从而全方位、多方面提高研究生个人素质和思政修养,以期在帮助研究生高质量撰写、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元素;价值渗透;素养提高;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02-05
Abstract:Englishscientificpapersareoneofindispensablepartswithinrecentinternationalacademicexchanges.However,mostgraduatestudentsmajoringinscienceandengineeringgenerallydonotreceivethesystematictrainingandguidanceaboutEnglishScientificPaperWriting.Therefore,theimplementationofthiscoursewillhelpourgraduatestudentstowritejournalarticlesandexchangeresearchresultsinEnglish.Meanwhile,integrat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intothiscoursecanpenetratetheresearchfaithvalueofgraduatestudents,soastoimprovethepersonalquality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ultivationofgraduatestudentsinanall-roundandmultifacetedway,withaviewtoachievingtheteachinggoalofestablish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onthebasisofhelpinggraduatestudentswriteandpublishhigh-qualityEnglish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apers.
Keywords:EnglishScientificPapersWrit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ofcurriculum;valuepenetration;literacyimprovement;teachingobjectives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各所高校研究生招生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10708人到2017年的806103人,仅仅40年间招生人数就增加了大约74倍[1]。对于研究生来说,独立撰写英文科技论文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最重要的任务。作为英语非母语国家,国内高校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写作水平良莠不齐,即使有独特的创新点,部分研究生也会因为英文写作能力的基础薄弱,给英文期刊论文的发表带来很大难度,轻则需要反复修改,重则完全无法准确表达创作思想[2]。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去是十分有必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目标,在帮助研究生撰写英文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内容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结合理工科专业研究的实际应用,内容涉及:文献检索;科技论文撰写要求及结构(包括研究背景、文献论述、研究方法、结果展示、数据分析和研究意义等);英文科技论文的书写(包括词汇句型、语法时态等);国际期刊学术论文投稿(包括国际期刊选择、审稿标准、编辑和审稿意见回应等各环节);学术引用规范和规避学术不端的策略;科技论文中语言分析和文献综述技巧等。
本课程选用的英文参考教材是ScientificWritingandCommunication:Papers,ProposalsandPresentations[4]。该教材同时还配备相应翻译版本(《科技写作与交流》)供学生配合使用[5]。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将从两本教材中抽出部分内容(或转换成PPT/PDF格式的课件)发给学生以供课前预习。
选课学生为中国计量大学相关机电工程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理工科类研究生,每年的选课人数为200人左右。本课程目前为18学时(1学分),通过教学、讲解模式使研究生具备专业写作的道德、理论与专业素养与技巧,从而为其进一步从事相关科学学术、专业研究以及实际写作、发表等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该课程旨在帮助相关理工科专业研究生掌握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流程、要求以及技巧。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熟悉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提升学生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为科研道路夯实基础。
(二)"素质目标
该课程目的在于帮助理工科专业研究生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培育学术诚信素养,敬畏学术规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远离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与发表流程,另一方面提升学生未来在各研究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养。
(三)"价值观目标
该课程在讲解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知识的同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学术担当、家国情怀及学术道德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培养学生“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取向[6]。
三"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课程思政元素结合
“课程思政”一词,由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它是一种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学目标的理念[7]。近年来,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各类课程教学始终,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在课堂上分享实际的学术案例,培养学生的学术严谨性和道德规范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且为将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实现快速转化学术成果和有序传播创新思想的坚实基础[8]。
作为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围绕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的撰写、发表相关内容展开。课程设置主线和支线两条教学线索,主线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论文写作的流程、要求以及技巧,为今后对相关科研工作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支线是对相关知识的展开讨论,加入课程思政相关元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将爱国与科学家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和责任等内容充分融入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9]。
本课程主要分为科技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科技文献检索、学术诚信培养、论文投稿与发表、论文文献管理工具及其使用五个部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通过在“科技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讲授内容中融入爱国与科学家精神,在讲解科技学术论文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其投身科技报国的信念。
通过在“科技文献检索”讲授内容中融入学术创新意识,在讲解文献检索方法的同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其勇于探索、攀登科技高峰的信念。
通过在“学术诚信培养”讲授内容中融入学术诚信意识,在讲解学术不端案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告诫其守住学术诚信的道德底线。
通过在“论文投稿与发表”讲授内容中融入“四个自信”,在讲解期刊论文投稿流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通过在“论文文献管理工具及其使用”讲授内容中融入学术严谨意识,在讲解常用文献管理工具使用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严谨意识,提高其务实求真的学术素养。
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及其相关结合点等见表1。
(一)"“爱国与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之中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新时代的领路人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们要肩负起科技创新重任,弘扬科学家精神,牢记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们怀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凭借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开阔的科学视野,为祖国的科技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其发现的青蒿素是目前抗疟疾一线药物,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药事业的一大重要贡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国家利益选择隐姓埋名,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核心技术,为核潜艇的成功研发作出重大贡献。“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建设工作,甘愿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和优渥的生活环境。
在讲解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结构和特点的同时,将“爱国与科学家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懂得实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更需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国之心。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为祖国的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0]。
(二)"“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意识”融入“科技文献检索”之中
当今社会,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工作的紧密合作,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11]。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将发表高质量英文科技论文的数量作为对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查的主要参考依据与评价指标。因此,引导理工科专业研究生大量阅读英文学术文献,对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技术成果展示给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其投身技术报国的信念,鼓励其勇于攀登科技高峰[12]。
在科技文献检索方法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文献检索内容为第一要务,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在课堂上互动探讨,创造一种由学生主动探索的全新学习方式。在每堂课上留出部分讨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动并汇报近期学习成果;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们建立学习小组,对感兴趣的课题深入学习,首先确立主题、检索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全班的交流。
(三)"“学术诚信意识”融入“学术诚信培养”之中
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不仅是我国发展科技的关键,更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保证[13]。近些年,在研究生甚至一线教师中,论文“灌水”、数据造假、署名不实、图片重复使用和文字照抄照搬,甚至一稿多投、买卖论文交易等各种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14]。目前,初涉科研领域的研究生们对于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准划分了解得不够深刻。因此,在课程上设置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专题,告诫研究生发表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现象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坚守学术道德,谨记学术诚信是撰写、发表科技论文的底线,对于立德树人,形成严谨的学术科研观、发表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术诚信培养的课程教学中,向学生列举一些国内外发表论文学术不端的经典案例。这些实际案例能够让研究生们深刻记住论文写作的禁区,意识到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学生们树立净化科研环境的责任感。
(四)"“四个自信”融入“论文投稿与发表”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具体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坚定道路自信,加强党史、国情教育;坚定理论自信,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制度自信,加强政治制度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政治文化教育。“四个自信”的提出,可以让研究生们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拥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因此,在课程上融入“四个自信”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在科研中注重自身学术行为,努力将更多的学术成果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
在“论文投稿与发表”的课程教学中,在讲授期刊论文投稿、审稿意见回复以及论文修改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师生互动讨论氛围,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研观。
(五)"“学术严谨意识”融入“论文文献管理工具及其使用”之中
科学理论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通过广大科研工作者们辛勤劳动,历经无数次创新与尝试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结论。严谨是学术研究的第二准则,具体指的是仔细认真地进行实验,准确无误地记录实验结果;注意避免错误,靠事实说话,避免不恰当的偏见;对于科学论证的理论推导必须具备逻辑性。治学之严谨,其意义非凡,一个人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上是不可能有太高的成就的。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学术研究的关键并非在于分析成果的过程中是否严谨,而在于如何追求严谨的方法与态度[15]。初涉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在撰写科技论文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缺乏学术严谨意识,导致出现查阅整理文献混乱的问题。因此,在课程上设置学术严谨意识专题教学,呼吁研究生不要受到浮躁的风气影响,沉下心来阅读大量文献,利用文献管理工具整理文献。
在“论文文献管理工具及其使用”的课程教学中,在介绍Endnote、Mendeley等常用文献管理工具软件并讲解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端正学生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四"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理工科专业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考虑到既定学时可能不够的问题,我们还同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而达到既将爱国情怀、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和正确的科研观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到课程之中,又不降低课程难度和深度的目的。
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发表文章论述了开展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效果。陈红琳等[16]表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的理念、目标、路径等方面的融会贯通之处,即混合式教学的本质与“三全育人”、创新能力培养相融通,与共享、和谐意识培养相融通,指出了混合式教学的育人目标与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目标一致,并明确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努力方向。蒙岚[17]提出了一种通过讲述思政相关案例、协同学习等方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促进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路径。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将思政素材专题库、思政资源推送、思政内容讲解和思政问题思考等内容设置为线上教学;另一方面将英文科技论文的一般结构、各研究小组交流研究主题与文献资源、论文投稿与发表注意事项、文献管理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的讲解等内容设置为线下教学。通过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英文科技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规范流程与内容,又能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发表观、科研观,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五"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涉及主体、对象、方法和指标等内容,对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施效果应该包含多维度、多层次和综合性的评价[18]。本课程的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传统笔试所占比例,突出课程思政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升自身交流学习能力。以往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采用期末布置课程论文写作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且抄袭现象十分严重,然而自身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19-20]。基于这种现状,本课程决定采用期末考核方式:小组讨论(30%)+平时作业(30%)+期末课程论文(40%)。其中,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论文主题、搜集调研文献资源、交流课程思政案例学习感想、PPT制作与演示、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情况等。平时作业要求学生建立小型语料库、搜集论文常用写作句式、使用论文管理工具整理文献等。期末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独立撰写一篇英文论文,将课程中所学内容付诸实践[20]。
通过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帮助初涉科研领域的研究生掌握英文科技论文的撰写、投稿与发表的一般流程,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学术诚信、学术创新、学术担当意识的发展与家国情怀的培养。
六"结束语
为了使课程思政理论教育对新时代学生不造成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的禁锢及影响,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成果应该实践到课堂教学之中,自觉接受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检验,以此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在讲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学生使学生思想更为丰富,能够精准抓住文化精髓,内化于心成为自身本真的价值,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通过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具体实践,既帮助广大理工科专业研究生掌握相关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又能够在他们心中厚植民族自豪感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1]程华东,曹媛媛.研究生教育导生关系反思与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6):13-18.
[2]王刚,朱寅歌,董梅,等.英语非母语国家的硕士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1,7(30):86-89.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4]ANGELIKAH,HOFMANNA.ScientificWritingandCommunication:Papers,ProposalsandPresentations[M].OxfordUniversityPress,2010.
[5]任胜利,莫京,安瑞,等.科技写作与交流:期刊论文、基金申请及会议讲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李加林,陆雄风,曹琪,等.“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及实施——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课堂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22(15):50-54.
[7]李瑞锡.课程思政——新时代特色的立德树人[J].解剖学杂志,2022(2):93-96.
[8]奚宝娟,熊胜林.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J].大学化学,2021(7):54-58.
[9]董贝贝,郭海威,程菲,等.电化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J].广州化工,2022(5):160-162.
[10]弓爱君,张玮玮,邱丽娜,等.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2(13):206-208.
[11]吴增欣,刘真.基于学生体验的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140-142.
[12]余丽,伍哲,韩江桂.《机械制造工程技术》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创新教育研究,2022(7):1514-1519.
[13]鲍青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升学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意识[J].大学教育,2013(16):123-124.
[14]赵玉峰,严六明,李健,等.化学专业“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大学,2022(11):62-66.
[15]平先锋,严星.浅谈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宽容”[J].科技信息,2010(28):66-66.
[16]陈红琳,张玮,张子振.我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2022(7):89-94.
[17]蒙岚.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12):136-141.
[18]谭红岩,郭源源,王娟娟.高校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改进[J].教师教育研究,2020(5):11-15.
[19]王飞,汪燕鸣,邵从英,等.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设计[J].化工时刊,2018(6):54-57.
[20]杜勇,秦坚源,钱丽娟,等.理工科专业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123-128.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双语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工科研究生‘论文写作’双语课程建设”(2019SY03);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思政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工科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思政建设”(2021YJSKC14)
第一作者简介:谭爱红(196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量子纠缠调控实验与理论分析。
*通信作者:杜勇(1978-),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太赫兹波谱控制、传感及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