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党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举措,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耦合性和契合度。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仍缺乏基于特定学科视角的意义论证和实践探索。首先,该文论述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某校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党支部的顶层设计方案,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最后,以党支部开展的教学实践和拓展活动为例,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提出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外语课程;党支部;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84-04
Abstract:ThePartybuild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integ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urriculumsarekeymeasurestoimplementthefundamentalgoalofmoraleducationandtoconstructacomprehensiv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ystem.Theyshareahighdegreeofconsistency,compatibility,andcongruency.Althoughrelevantresearchachievementsareabundant,thereisstillalackofsignificancedemonstrationandpracticalexplorationbasedonspecificdisciplinaryperspectives.First,thispaper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lead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foreignlanguagecoursesthroughthePartybuild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econd,basedonthetop-leveldesignplan,thispaperproposesanoverallapproachtolead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ursesthroughpartybuildingfromthreeaspec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organizationalconstruction,andinstitutionalconstruction.Finally,takingtheteachingpracticesandextensionactivitiescarriedoutbythePartybranchasexamples,thispaperproposesspecificmeasuresfromthreedimensions:points,lines,andplanes.
Keywords:Partybuild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urses;foreignlanguagecourses;Partybranch;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政教育实施情况应成为评价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为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通过高水平的党建工作来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革新,从而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高校整体发展的驱动力[1]。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革新的关键议题。学界专家和一线教师已经对“课程思政为什么”“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怎么做”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和研究[2],相关成果丰硕。高校党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举措,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耦合性和契合度[3]。然而,具体到为何以高质量党的建设指导课程思政发展,以及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互融互促等方面,尚缺乏基于特定学科视角的意义论证和实践探索。本文将论证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并基于某高校大学外语部党支部工作开展实例,围绕“点、线、面”三个维度提出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校本化思路和方法。
一"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党建是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发展方向的价值航标
外语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4]。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两者传播的媒介。教师和学生在接触外语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输入,而文化安全问题也一直挑战着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为解决外语课堂的文化安全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九个坚持”的第一条即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坚持党建引领,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才能保证师生双方不偏离方向,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5],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客观地审视和评价外语课堂中的文化冲突,形成文化自信。
(二)"高校党建是滋养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涵的源头活水
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自立到繁荣再到强盛,表明中国正致力于贡献自身的智慧和方案,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外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外语水平至关重要,但仅有语言能力远远不够[6]。党史、党情、党建理论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丰富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百年党史记录了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7]。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等都是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涵养师生心灵的源头活水,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例证。
(三)"高校党建是强化外语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的双重保障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强化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亟需培养一支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8],同时具备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策略的外语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9]。教师党支部是确保实现前述四个“一起”目标的组织基石。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战斗堡垒,推动着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纵深发展。在推进教师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是完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党建专家导学、线上线下自学、系部支部联学等创新形式使教师党支部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红色先锋,使党员教师能深刻理解、全面执行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战略举措的具体要求,把握外语课程思政“德”与“术”的契合点[10]。
二"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既要符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与普遍要求,也要立足教学、科研、服务等实际进行探索实践。以某高校大学外语部党支部为例,该党支部承担着学校一、二年级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讲授课型丰富,教学对象覆盖面广。近年来,党支部从党建视角对外语课程思政做顶层设计,以先进性思想建设凝心、以科学化组织建设聚力、以规范化制度建设固本,生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以先进性思想建设凝心,理论学习强素养
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能够深入领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党支部教师先后参加“四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及党纪学习教育等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四史”学习显著增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政治引领力与时代契合度;党纪学习教育则有助于强化课程思政的规范性和纪律性。教师党员在参加集中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党史、党情、党建所蕴含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收获了外语课程铸魂育人的新理念和新素材。同时,党支部教师充分彰显外语学科特性,开展双语学习,形成完善的中英双语知识谱系,为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科学化组织建设聚力,支部建在系部上
支部建在系部上是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将党支部建立在教学系部层面,加强了党组织与教师和学生的联系,确保了党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随着学校基层教学机构的改革,该党支部所在学院整合了原有的四个外语教研室,组建新的大学外语部,而原有党支部也随之优化调整,建在新的大学外语部上。优化后的党支部教师队伍得以扩充,为党建与教学互融互促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党支部书记牵头、支部党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申报了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完成课程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将支部活动与教研活动打通,开展了常态化、规范化的课程思政集体研讨,确保党支部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策划与实施全过程,强化党建工作对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政治引领作用与组织保障作用。
(三)"以规范化制度建设固本,方案落实有保障
规范化制度建设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实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效用,建立一套规范、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三会一课”层面,党支部每年度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相关主题党课学习。党支部书记先后讲授党旗引领,以学促干,外语课程思政建新功、外语课程思政的上层设计与下沉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下功夫”等课程思政专题党课,并依托支部成立外语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定期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主题党日活动层面,党支部联合相关党政部门开展课程思政拓展实践活动。先后参与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学生课外阅读沙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教学场域的边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三"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党支部结合育人实际,创造性地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点”:外语课程思政元素全程浸润
1"把握基本点
以单元主题为基本点深挖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使之服务于该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党支部所在高校为国家“双一流”医学专业院校,校本化的课程思政目标之一是深化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党员教师基于新医科建设背景,从“医文融合”跨学科视角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材料。以BeginningaSpeech(演讲如何开头)单元教学为例。学生在该单元学习英语演讲开头的方法和策略,而如何在开头讲好医学故事、体现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该单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围绕TED演讲ADoctor'sTouch(《医生的关怀》)展开的问答,使学生理解问诊与触诊的重要性以及关爱与抚慰的力量;通过分析本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帮助学生在自定的话题中“讲好医学故事”“讲好校本故事”。基于其他单元主题选用的教学素材还涉及疾痛隐喻、临终关怀、慢病防治、循因医学、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等医学人文话题,丰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通过英语演讲、写作等叙事训练,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
2"找准着力点
以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大事、时事为着力点,使党史国情教育有机融入英语课堂话语体系。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3月,脱贫攻坚双语“金句”、楷模黄文秀事迹的双语报道,已成为英语课程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材料。2022年2月,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开幕式中呈现的中国24节气英文翻译、闭幕式中传递的“折柳寄情”的文化意蕴,也成为2022年3月开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3年至今,部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平台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教学研究、术语和典故的译介、图文影像资料的搜集。基于外研社2022年8月出版的英语教材《理解当代中国》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脚手架”。课堂教学语篇选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语版)、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语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英语版)等权威论述,涵盖中国梦(ChineseDream)、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TheCoreSocialistValues)、以人民为中心(MakeDevelopmentPeople-Centred)、深化改革开放(FurtherReformandOpeningUp)、高质量发展(High-QualityDevelopment)和生态文明建设(Eco-Civilization)等主题。在课堂活动设计与课外延伸阅读等环节辅以生动的事例和数据,坚持中国立场与全球视角相融合,宏大叙事与个案解析相配合,引导学生真实、立体、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系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历史性、世界性贡献,为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基础。
(二)"“线”:外语课程思政设计脉络分明
1"明确主线
把握时代发展主线,体现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以MadeinChina(中国制造)单元教学为例。教学设计以“Achievements(成就)、Predicaments(困境)、Improvements(革新)”的梯度展开(表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在实例的浸润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2"坚守底线
坚守意识形态底线,不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仍以MadeinChina(中国制造)单元教学为例。教材中提及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低劣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课后学习材料涉及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可能禁用“微信”“TikTok”等中国社交软件的时闻,皆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也凸显了维护正确意识形态导向的重要性。党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注意话语分寸,从积极面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品牌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体会国家及企业的责任担当,从而帮助学生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个人选择。
(三)"“面”:外语课程思政活动滴灌渗透
1"扩大覆盖面
以党支部“三会一课”为契机,打造“第二课堂”,扩大课程思政教学对象的广度。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合举办“青春扎根基层,梦想放飞蓝天”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党员教师结合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的模范事迹,向师生双语阐释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基层岗位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夯实知识与技能,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围绕毕业后是否愿意去乡村从事基层医疗与教育工作的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英文辩论。教师从观点输出、专业理论等方面进行点评,鼓励广大青年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方针,理性判断个人综合条件,探索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出路。支部党员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带领中外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奔赴四川省汶川县开展暑期实践研学。党员教师与中外学生共同为当地学生讲授双语微课,引导学生思考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变迁,围绕学校发展的时间轴,双语讲述一代代医学教育家辛勤耕耘的奋斗故事。党建引领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全面贯彻“十大育人”的积极尝试,实现了课程、教师、资源一起“行走”,创新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载体,扩大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覆盖面。
2"加深影响面
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作用,凝聚支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将课程思政教研成果不断转化。通过“共写党建论文、共报思政课题、共打教学擂台”的创新形式,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喜结硕果。支部教师撰写的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论文在校级优秀党建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支部教师团队申报的课程思政相关课题先后获得江苏省哲社课题、江苏省社科联课题等立项资助;支部教师团队参加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获得全国一等奖。鉴于前期成果,支部党员教师先后受邀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师高级研修班、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作课程思政主题报告,展示了校本化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实施成效。发挥教师党员业务专长,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演讲比赛,使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同向而行。支部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在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和“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获省级奖项。学生在比赛中讲述的“弃军从医”的个人经历、大医精诚的红色故事、医疗废弃物的环保问题都折射了医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有利于形成朋辈促学的效应和影响力。此外,依托党支部所在的大学外语部成立外语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通过虚拟教研室实现资源整合、人员调配、活动规划和项目落地。先后开展外语课程思政调研座谈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系列课程集体研讨、医学人文读书会等活动,拓展传统教学场域的边界,形成高效的院系联动、校际联动,并将党建工作、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于一体,扩大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影响面。
三"结束语
高校党建应主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黏成“一张皮”。教师党员应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随着“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必将向纵深发展,其路径之一是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未来,高校基层党组织有必要进一步对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围绕工作机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党建引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效,利用多元评价的反拨作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该党支部正积极响应时代呼唤,不断开拓创新、真学真用,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外语人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贤俊.把党建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N].人民日报,2021-09-08.
[2]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2):1,10-16.
[3]付瑶.高校党建工作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2021(44):125-127.
[4]张敬源,王娜.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中国外语,2021(18):33-38.
[5]王明伟.论党建引领下的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研究与实践[J].沈阳干部学刊,2021(23):41-43.
[6]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10-14.
[7]黄雪晴.党史铸魂育人的“点线面体”[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9):12-15.
[8]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38-140.
[9]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11-01).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308/t20130821_156121.html.
[10]刘正光,孙玉慧,李曦.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5):4-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以教学研联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23VSZ131);江苏省社科联思政专项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模式研究”(23SZC-085);江苏省高校哲社科一般项目“‘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2021SJA0300);南京医科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薄蓉蓉(198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课程思政、医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