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之根本,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该文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将思政教育模式应用于专业课教学的途径,从学科背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四个方面展开实践研究,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引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模式应用于专业课教学,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学;新工科建设;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063-04
Abstrac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thefoundationofmoralcultiv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itisalsoaneffectivewaytocultivate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andability.Takingthecourse\"ShipandOceanEngineeringFluidMechanics\"asanexample,thispaperexploresthewaytoappl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odetoprofessionalcourseteaching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andcarriesoutpracticalresearchfromfouraspects:disciplinarybackground,teachingconcept,teachinggoalandteachingapproach,soastorealizethecombinationofknowledgeimparts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guidance.Apply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odeltotheteachingofspecializedcoursescanstimulatestudents'patrioticfeelingsandculturalself-confidencewhileimplantingknowledgeandcultivatetalentsforthecountry.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stervirtuethrougheducation;professionalcourseteaching;newengineeringconstruction;patriotism
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旨在有效应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培养新一代工科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化其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还需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工程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实施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已然成为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基石和核心使命。为确保这一使命的深入实施,我们必须将其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要教育阵地,坚守自己的教育领地,承担起培育人才的职责。与此同时,我们的专业课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更应注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推动思政教育成为工科类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需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术成长,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在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应致力于构建一流的专业和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资源,助力他们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2],其地位在本科教学体系中举足轻重。在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通过将流体力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育人的价值理念内在融入到流体力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面向新工科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旨在以知识传授为基础,通过全新的全程、全员、全课程育人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在课程的全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成为育人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共同推动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石课程,其核心目标在于系统传授船舶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先进分析方法。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育的中流砥柱,该课程深度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的精髓[3],展现出了鲜明的实践导向与创新特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钻研流体力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学会运用这些理论框架作为透视镜,去审视、理解和剖析船舶与海洋环境中纷繁复杂的流体运动现象。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转换视角,将抽象的流体力学原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钥匙,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应对复杂工程挑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既精通流体力学知识,又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新工科教育应运而生,它紧密围绕新经济与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着应对时代变化、塑造未来世界的建设理念。新工科通过继承与创新并重、学科交叉融合、资源协调共享的路径,致力于培养一批既能够引领未来科技潮流,又具备多元化能力结构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4]。这些人才不仅技术精湛,更将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国际视野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发展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向未来、主动求变、影响最大和范围最广的改革之一[5],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的有力推手。相较于传统工科领域,面向未来新经济浪潮的新工科建设,更加凸显了学科的实用性导向、知识体系的连贯延续、跨学科融合的深度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新工科人才被寄予厚望,需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出色的国际竞争力,他们是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实现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专业技能上,新工科人才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同时,他们也要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广泛的人文素养,这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上,还展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理解与尊重之中。因此,新工科人才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更是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伟大使命、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为构建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三)"实现新工科建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立德树人,致力于培育兼具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强健体魄与审美情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专业课程之中,已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当务之急。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通过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我们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学生思考与实践的灯塔[6]。借助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原则,去审视和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从而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同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确保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思想道德建设,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深化了对社会责任与国家命运的认同与担当。由此,我们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将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典范,他们将以卓越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基石,深刻体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属性,旨在培养既具备深厚道德品质又精通专业技能的新时代人才,即凸显“厚德精技”的鲜明人才培养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创造性地融合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工程师的综合素养,确立了一个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
(一)"价值引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价值引领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体而言,我们紧密围绕学科专业的独特魅力与课程内容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并整合思政教育元素,使之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贯穿始终,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实践项目、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
(二)"能力培养:创新创造、不断超越
在能力培养上,我们聚焦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通过项目驱动、校企合作等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一融合挑战与创新的前沿领域中,流体力学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质疑现状并积极探索未知。该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不断追求卓越的探索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计应紧密围绕科研项目、实践性活动以及工程设计等多个维度展开。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能有效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三)"知识传授:开拓视野、关注人文
在知识传授上,我们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前沿性,既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又引导其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应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专业知识与人文领域的深度融合,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深化其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不仅意味着要系统讲授专业核心理论,更需巧妙穿插海洋文化的瑰丽篇章、海洋资源保护的紧迫议题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微妙平衡,以此激发学生的跨领域思考。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将人文价值观融入专业视角,深刻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直面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从人文角度审视技术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的教育模式将促使学生在追求个人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怀揣对人类社会、文化及环境福祉的深切关怀,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一)"秉承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
我们坚定不移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灵魂与行动指南,深度融合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全面规划与建设中[8],力求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协同性的飞跃。这一融合过程,旨在通过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强大动力。
在课程设计之初,我们就明确将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核心脉络。通过精心编排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及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我们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海洋强国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具备卓越工程师素养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专业人才。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我们相信,通过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支撑,挖掘思政元素
在深入探讨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时,我们需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共鸣点与契合处,以实现无缝对接与相互促进[9]。这种融合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叠加,而是内在理念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课程教学这一平台,将思政教育的精髓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振兴的愿景。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海洋权益的维护,再到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都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梦想紧密相连。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环境的布置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氛围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教学环境要体现海洋文化特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海洋事业的热爱和向往。
将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种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将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不竭的动力源泉,推动他们在各自领域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同时,这种融合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搭建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育人网络平台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0],积极探索并实践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深度、有机的融合,力求在传授流体力学核心理论与技术的同时,也为学生构建起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石,促进其形成积极向上、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深知,单纯的知识传授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讲授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的专业定义、定理和准则时,我们拒绝浅尝辄止地让学生机械记忆公式与原理,而是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些知识背后的哲学意义与人文价值。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成为专业知识的精通者,更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以伯努利方程的讲解为例,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解析其数学表达式、推导过程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更会将话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与深远影响。我们会探讨这一自然法则如何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它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意义。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还能在无形中接受到哲学思想的熏陶,学会用更加全面、深刻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比如,组织学生参观船舶制造厂、海洋科研机构等实地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与人生感悟,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开展主题班会、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拓宽视野、深化思考。
总之,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人才。
四"结束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本文聚焦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精髓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指南。我们紧扣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视品德塑造与人格养成。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鲜明地确立了“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旨在培养出既能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灵活应用于实践,勇于在科技前沿探索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国家需求、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同时,我们大力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精神,强调在专业技能精进的同时,不忘道德修养的提升,倡导学生将高尚品德与精湛技艺并蓄,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精神风貌的培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紧密围绕“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
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规划,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定位,弘扬精神风貌,践行校训理念的一次积极探索。我们期待通过这一规划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
[2]吴钦,张晶,段冰凌,等.面向新工科的“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3):115-116.
[3]吴栋,舒小艳,王玮,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机制的探索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5):4-6.
[4]李咏宾,王立平.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指向[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3):82-88.
[5]王世斌,顾雨竹,郄海霞.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68-74.
[6]张天华,孙傲.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理与机制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1):134-138.
[7]贾钢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深刻意涵和实践进路[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8[2024-07-26].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40704.02.
[8]陈磊磊,李嘉琪,顾成军,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土木交通大类专业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33(4):76-83.
[9]陆俊杰,杨磊,季守成.新工科背景下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建设探究——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3):253-255.
[10]朱东风.创新“大思政课”教育强化立德树人担当[J].群众,2024,(9):50-5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实践研究”(SJGY20220079)
第一作者简介:李鹏(1985-),男,汉族,河北阜城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