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重点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金融强国建设内在规律、总结国内金融开放历史经验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一、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纵观世界历史上与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不同时代的世界强国崛起均离不开高度开放的金融强国建设,在注重强大金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塑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海上马车夫”荷兰,通过以资本扩张为核心的金融发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公司、银行制度、股票交易所、期货市场等,将阿姆斯特丹打造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18至19世纪工业化时代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是通过以国家信用为核心的金融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依托财政体系完善债券市场发展,建立了伦敦证券交易所;20世纪至今信息化时代的“超级大国”美国,通过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建立与完善现代创业投资体系,在华尔街投行和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支持下,将纽约打造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握住“复关”“入世”等关键节点,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持续稳步推进,逐步从“金融弱国”成长为“金融大国”。历史实践表明,稳步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迫切需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智能化需求,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倒逼建设国内强大金融体系,巩固与增强香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汇聚全球性金融资本、调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为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对此,除了要发挥金融在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的有力支撑作用外,还要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强大话语权与影响力,切实增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
二、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需要把金融发展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从辩证的角度看,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构成,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推进器和加速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旨在建立一个可持续、开放、包容和创新的金融体系,为经济提供稳定的融资环境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要以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金融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要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活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强大动力,对于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健全更加安全的开放体系、提升金融市场投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的充分释放。迈入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迫切需要以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倒逼国内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激发金融市场活力、优化融资结构体系和改善金融服务效率,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主动作为。新发展格局的立足点在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本质是畅通国内的经济循环,但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大循环,而是双向开放、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既需要依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也需要塑造国际强大竞争新优势,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大循环的吸引力,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供具有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外部环境。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要合理有序安排开放顺序,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可见,推进实施更高水平的金融对外开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无疑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
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使国内国际金融市场深度互联互通,通过强化开放合作、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争取开放发展中的金融战略主动,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动能。从要素供给看,重点在于提高我国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能力,增加机构、业务、产品等金融要素供给,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水平。尤其是要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通过发挥国内强大内需潜力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为中国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从制度供给看,关键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以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为重点,促进准入后规则等国际高标准的金融制度供给,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特别是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把握好开放节奏与力度,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四、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的战略主动
统筹发展与安全、开放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高度概括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强调“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金融开放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必须牢牢守好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因为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作为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要把握好开放与发展、开放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做到既能“放得开”又能“管得住”,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稳,则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因此,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在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一要以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安全。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金融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属性,增强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深度和韧性,以高质量的发展质效夯实安全基础。二要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完善开放条件下的风险识别、预警、处置的“三位一体”机制,切实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对我国的外溢和冲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五、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助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途径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是历史大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发展动力竞相迸发,国际影响持续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才能调动更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优质资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风险挑战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去风险”为名,不断扩大“脱钩断链”范围,金融领域也被纳入其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既是我国主动作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也是以中国扩大开放带动全球共同开放、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