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水利研究的转向

2025-01-13 00:00:00吴连才方婕白玉军
关键词:清代水利工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利社会史;水利社会类型;清代

中国水利史研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水利工程、水利技术史到水利社会史,再到以水为中心的综合研究的发展过程[1]。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内学界对水利史的研究时段较长,覆盖面较广,研究内容包括水利工程、水利技术、农田水利以及水利纠纷等方面[2-7]。就区域范围而言,中国水利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山陕区域,江浙、两湖、江西和江南等南方区域,重点考察水利工程、水利技术史两大方面,部分涉及农田水利、水权纠纷、水旱灾害与环境治理等方面[8-11]。此外,对水利人物的研究也是中国水利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12-17]。云南水利史是探讨历史时期西南边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切口,清代是云南传统水利发展的高峰,水利工程数量多,技术发展成熟,管理制度完备[18-23],也是水利史研究的重要时段。受国内水利史研究转型的影响,清代云南水利社会研究也发生转向,逐渐向水利社会史研究突破,呈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态势。

一、清代云南水利工程的类型和特点

清代云南水利研究起步于水利工程,主要的水利设施包括渠、闸、坝、堤、塘等类型,此外还有特殊灌溉设施如枧槽、地龙、水龙、洞穴等。

(一)清代云南水利工程类型

1.常规水利设施:渠、闸、坝、堤、塘

清代云南常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渠、闸、坝、堤、塘等类型。所谓渠闸坝堤塘等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水利工程修建方式和作用。在云南水利发展过程中,这些水利工程在同一地方或单独发挥作用,或并行不悖、互相补充,共同服务于地方水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

(1)渠是指人工开凿的水沟,功能或是引河湖之水灌田,或是汇山涧之水灌田,或为泄洪之用。其主要作用是引水,即将河流、坝塘等处的水引到远处灌溉农田,一般是顺着山脚或田地比较集中的地方修建,有些地方又称为沟。渠的修建长短不一,根据需要而不同,短的几百米,长的数千米。渠在清代云南水利工程中较为常见,可大可小,对乡村水利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清雍正七年(1729),总督鄂尔泰以宜良县辖高田缺水,漥田受淹,檄知县刑恭先审度形势,新开子渠五条[24]。五条新渠中前三条主要的功能在于泻出低洼地区夏秋雨季积聚起来的多余雨水,使其归入大赤江,以保护三渠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受水害侵袭;后两条渠的修建主要作用在于将大赤江水引导到地势较高、土壤肥沃却又缺少灌溉用水的地方,促进干涸区域的开垦。五条新渠的修筑,极大地改善了宜良水利旱涝不均的情况,为宜良地区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进步、水患减少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除了粮储道管辖区域内的宜良新渠外,迤西道管辖区域蒙化直隶厅的东溪渠,也是清代云南的重点水利工程。蒙化直隶厅(约为今大理巍山县)地势东西狭而南北长,四周皆山,中间不过百里,且没有大的河流和湖泊,虽山涧众多,但可用水资源有限,属于干旱地区。只东、西山谷的溪流能够利用,溪水由东山流出,起到灌溉作用的溪流有十六条[25]。东溪十六渠对全川田亩灌溉起到主要作用,是蒙化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水资源。

(2)闸是修建在沟渠、河流、坝塘等水利设施上,用以堵截水流、调剂流量大小,起到控制水资源分配作用的水利工程。闸的大小根据水流量大小而定,可以开关启闭,在水资源分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被广泛修建使用。通常建在河流的上游,平时闭闸蓄水,旱时开闸分水灌田,遇涝则启闭以调节水流量,防范洪灾。闸在清代云南水利设施中较为常见,只要是河边有田地的地方,通常都会在河上建闸,通过闸门的升降调节水位,以控制水量服务农业生产。

(3)坝是修建用以堵截水流的设施,大部分修建在河流上,也有修在池塘上帮助池塘储水的情况。筑坝的主要目的就是堵水,通常建于水源下方,多用于蓄水备旱,清代云南的坝一般会设有闸门泄水,尤其是建筑牢固经久耐用的石坝更是如此,故有闸坝不分家之说。此外,季节性修筑的土坝也为数不少,这些土坝多在冬春时节建于溪流之上,起到临时堵水灌田的作用,一到夏秋季节就顺流冲毁,由于建设成本较低,次年会根据需要再次修建,屡修屡毁为常态。清代新兴州(今玉溪)利用九龙池水和汇入其中的河水灌溉田亩,流经地区百姓筑坝十三处,对灌溉土地起到巨大作用[26]。但闸坝年久失修,沟路堰塞。清雍正九年(1731)知州许廷佐“疏浚深通”[24],使各坝的灌溉功能得到恢复。

(4)堤通常修建在河道边上或是湖泊周围,用以围堵水流,起到束水作用,使其不至肆虐,危害淹没周边房屋和田地。清代云南的堤多修于江河两岸,如清代路南州大河堤。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来谦鸣鉴于大河水患频仍的情况,亲自到大河所经区域进行实地勘察,与宜良县令朱干共同商议,要求各县分别安排民夫进行修筑。此次重筑河堤2530丈,并开挖水沟随堤旋绕,堤内路南、陆凉、宜良三州县田4000余亩都得以保全,避免水涨被淹的命运。另外,又对原先开凿已被堰塞的涵洞捐赀修浚,建起小石坝4座,涵洞6口,以引水灌溉位置较高地方的田地,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商议规定,大河堤坝一旦有损毁,路南、陆凉、宜良三州县“分界不时修补”[24]。之后,清乾隆二十年(1755)“水涌堤溃”,知州史进爵修筑大河堤,新建石桥一座、水闸门四扇。又以枧槽渡水,附近八村“钧沾惠泽”[27]。清代对大河堤的修筑和维护,促进路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

(5)塘也称池塘、坝塘,因地势低凹汇聚四周来水而成,是用来潴蓄水流以备灌溉之用的小块凹地,有人工修建的,也有天然形成的,在云南水利设施中较为多见,是清代云南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因地制宜修建坝塘,蓄水灌溉田亩、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清代云南地区数量众多,对人民生活生产影响巨大。

2.特殊灌溉设施:枧槽、地龙、洞穴

因地理环境影响,云南形成坝子和山地两种基本的农业条件,这也造成清代云南水利工程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形式,主要有枧槽灌溉、地龙灌溉、洞穴灌溉等。这些特殊灌溉方式,是常规灌溉的有益补充,在个别地方甚至起主要作用,对云南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1)枧槽灌溉是清代云南水利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灌溉方式,主要有竹木枧槽和石质枧槽两种方式。竹枧槽是将竹子关节部分打通,形成竹筒,或将竹子挖空贯通成槽,并依次连接架设,用以渡水灌田;木枧槽则是将树木挖空成槽状,并依次连接起来渡水。有的地方将石头掏成槽状依次砌在一起,连接成石槽渡水,但因石槽制作成本太高,总体上还是以竹木居多。枧槽灌溉多用以引渡山水灌溉下游田亩,是普通水利设施的有益补充,对改善部分缺水地方的灌溉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清代云南许多地方都出现过枧槽灌溉设施。

滇中地区,路南州的黑龙潭坝在城东五里,地名落臺······天启间,知州唐登第再濬,知州倪垣修枧引灌。雍正九年,知州王臣重修[24]。昌乐坝在城东北五里,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州罗之熊筑堰开渠,引白龙潭水灌州西北田三千余亩,后圮。知州金廷献重筑增枧。雍正九年(1731),知州王臣续修[24]。响水坝在民和乡,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张日文筑坝修枧,灌田五百余亩,知州史进爵重修[28]。黎花村坝在民和乡,乾隆十七年,知州郑景筑坝修枧。二十年(1755),知州史进爵续修[28]。都曾以枧渡水灌田。

滇东地区,平彝县木枧槽,在城西北三里,由西河架枧由张家湾入望门,引水分灌民田数百亩[24]。由于年久失修,木枧多半朽坏,加之河渐淤高,不需木枧。清咸丰九年(1859),县城戒严,汲引维艰,绅民捐赀于城北凿池蓄水,道出南门,既便汲引又资灌溉,并将余资生息以作岁修之费[29]。光绪年间已彻底废弃。木枧沟,在城西北三里,于马房冲河红崖子架木枧由张家湾入望门,分溉民田数百亩。今河身渐高,木枧无用[30]。为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平彝县曾于清初架设木枧渡水资用。随着时间推移,原先的沟壑逐渐淤平,木枧多半损毁,尤其是咸同年间的兵变更是将木枧毁坏殆尽。人们开始开沟引水,木枧槽逐渐被水渠所取代。但木枧槽在清代前期为解决平彝县引水和灌溉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滇西地区,剑川州的百节枧槽,也是当地一项重要的灌溉设施。在城南,小甸江场渡下登三村旧无水源,田亩多涸。郡人金吾、段喧买地开沟,远引易堤坪潭水,作木枧三十四丈,横跨大河渡灌三村,为利甚溥。河阔三十四丈,枧槽接连两两相并,长木高撑,水自半空流注小甸。雨槽相附曰东注,西江场渡下登四槽合并,自南注北。每岁清明,村人集众伐木修补[31],也用木枧渡水灌田。

枧槽灌溉作为沟、渠、河、塘、坝等基础水利设施之外的辅助设施,当地人民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因地制宜、随形就势,修建渡水设施引水济民。这些枧槽工程适应云南山多、地势变化大的特点,对云南水利的发展起到重要补充作用,是当地人民水利智慧的集中体现,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地龙灌溉主要是用来截取地下浅水层水流而修建的暗涵或暗管,普遍采取埋阴式摄水、输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行水暗渠”的管灌方式。明代时在云南的部分缺水地区就已开始采用地龙进行灌溉,清代得到继续应用。现存的地龙以大理州宾川等地的地龙为代表。根据宾川邻县祥云等地刨挖开的地龙观察和访谈可知,地龙一般由沟底、沟面、沟梆三部分工程构成,除沟面外,其余均在基槽内完成。基槽是最先开挖的明沟,其大小决定了地龙和行水的规模。在基槽两壁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石条等垒成沟梆。沟底用卵石、碎石块等铺垫。基槽内部做好后,沟面上再以大石块逐一盖之,并回填土壤。沟梆围绕的中心就是行水通道,从通道左、右、上侧往外逐一填充各类过滤、消毒物质,比如祥云县有的地龙就依次填充了毛石石脊、棕匹、青松叶、木炭和混合粘土层等。

宾川地区下村地龙的结构也大致如此,但建造相对简单一些,石块、石条的使用倒是多见,甚至沟底也有垒石板的情形。“地龙”的起端基本上都选择地下水丰富和山阱流水之地,出口或中部可再筑池塘以蓄水。地龙的营造与运用有居民饮用和农田保灌目的,明清时滇西部分坝区在人口、耕地增长下已出现水资源局部短缺状况。宾居下村部分地龙由于受干旱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影响,曾大量干涸。新中国成立以后,绝大多数地龙逐渐被后世的地表水利工程取代[32]。地龙作为一种特定时特定区域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在缓解祥云、宾川地区水资源紧张、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种和地龙原理近似架设于地表的灌溉方式,称为水龙,以新平县水龙沟最为典型。清人甃石为龙川,引团山水由平甸贯河北下而复上,灌溉城南一带田亩。因年久失修,沙泥壅塞,天干不能灌溉,遇雨则容易泛滥,一直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清同治十三年(1874),当地人张桂清、喻学孝、田葸琳等重修,恢复了水龙灌溉田亩、滋养一方的功能。

地龙或者水龙,是适应地方农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水利设施,是清代云南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发挥聪明才智的水利创造,对云南水利和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洞穴灌溉工程是指清代地方政府或百姓利用天然溶洞或人工开凿洞穴,用以引水灌田或防洪的工程。洞穴绵延,长短不一,潴水引流,泽被一方,是清代云南人民农业智慧和勤奋劳作的结果,是清代云南水利灌溉工程中的一种颇具特点的有益补充形式。清代云南代表性洞穴水利工程有以下几个案例。一是横山水洞。在云南府城西三十里的地方,位于龙院村西。明代隆庆年间,布政使陈善令民凿横山为阴沟洞,引白崖水灌田四万余亩,民甚利之[33]。清代继续沿用该水洞引水灌田。二是异龙湖水伏流灌建水田亩。异龙湖在石屏县境内,是石屏县重要的灌溉水源。出水口原先较为逼仄,不利于雨季泄洪,清代在鄂尔泰主持下进行泄洪口疏浚,为异龙湖水外泄提供便利。异龙湖水泄入岩洞以后,伏流70余里到达建水,名为泸江。泸江水灌溉建水坝子大量土地,又泄入岩洞伏流70余里,进入开远,最终汇入南盘江。三是会泽娜姑的引水洞和泄水洞。娜姑坝子在滇川交界处,隶属会泽县管辖。但因其盆型地貌结构,成为一个旱涝灾害严重的地方。在解决娜姑坝子的土地灌溉问题上,当时人们凿山筑涵洞引以礼河水入坝子,灌溉田亩。为了解决坝子的防洪问题,又花费数十年时间,凿出另外一条山洞,用以泄出雨季坝子积水[34]。

(二)清代云南水利工程特点

1.中小型水利工程居多

清代云南水利在发展过程中,承接明代水利遗产,在修缮大量明代遗留水利工程的同时,也筹办和新建许多水利工程。可以说,清代云南水利是集明清两代水利成绩的大成。尽管如此,清代云南的水利工程仍然是以中小型水利为主,其原因在于云南水利尤其是农田水利是依附于崇山峻岭间的坝子而发展起来的,而云南的坝子是中小型居多,这直接决定了在这些坝子里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有其先天局限性。清代云南水利工程规模较小、数量众多,由于水利工程普遍修建在山间坝子之中,雨季大多面临雨水冲刷、泥沙填埋的危险,因此这些水利设施的维护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几乎所有工程都要进行“岁修”或“大修”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尤其是随着云南开发的深入,大量山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使得越往后水利形势越为严峻,大量工程因为没有得到及时修护,遭到破坏,失去水利功能,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2.水利工程类型多样

多种农业灌溉方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灌溉作用,为云南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时人们在发展水利,修建水利工程过程中,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做到因地制宜地修建水利设施。因而云南水利工程中才会出现堤、塘、坝、闸、堰、枧槽、地龙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水利工程。清代云南众多的水利设施得到兴建和维护,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与国家积极倡导发展水利,云南地方官员、士绅、百姓和衷共济,尽心水利发展密不可分。清代上自帝王、下至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都热衷云南水利发展,积极出钱出力。因此,清代云南才出现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使云南水利发展取得空前成就。

3.水利工程围绕城市兴建

由于云南农业都在坝子当中发展,坝子又通常是县城的所在地,因而清代云南的水利设施就多围绕县城而兴建。以县城为中心向外延伸到乡村,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范围之内。地方政府通过不断兴修水利设施,使得县城周围的农业发展起来,从而进一步巩固县城的中心地位,使清朝在地方的统治更加稳固。当一个个坝子都以这样的方式兴盛起来后,连坝成片,清政府彻底完成对云南全省的统治。从云南全省范围来看,传统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云南府、大理府、曲靖府、临安府、澄江府等地,同一时期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顺宁府等边疆地区多。这说明清代云南经济腹心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经济上的优势,从而顺理成章成为清代统治云南的中心所在。清政府通过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加强对这些发达地区的开发和控制,并以此为基础,将统治力量辐射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后逐渐完成对全省的统治。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其水利工程在清代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与清代所开展的诸如改土归流等强化统治的措施关系密切,许多地方改土归流后,水利事业也在内地化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类型

(一)清代全国其他地方的水利社会类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史领域发生“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的重大转变,水利社会史就是在这一转变影响下的产物。我国水利社会史的研究是以20世纪90年代中对山陕民间水利碑刻和水利文献的发现与整理为开端,随着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学界涌现出了众多相关的水利研究成果。

以南、北两大水利社会类型研究来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各地区水利社会有不一样的类型,山西大学水利社会史研究团队从类型学角度出发,基于山西区域研究提出泉域社会、流域社会、湖域社会、洪灌社会四种类型,初步建立水利社会史的研究框架和知识体系[35]。潘威等通过对西北干旱区小流域水利开发的研究,提出水型渠坝、边城水利和军屯山水的三种模式,同时他关注到西北边疆地区军屯、水利与边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旗屯水利社会的新类型[36]。杜静元基于内蒙古河套水利开发提出“河域型水利社会”[37],田宓的大青山万家沟“小流域社会”的研究也为水利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典型类型[38]。

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其水利的开发利用与北方有着明显区别,南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引发的水利社会类型也各有差异,特别是南方地形的复杂性造就南方水利社会类型的多样性。钱杭通过对湘湖水域进行研究提出“库域型水利社会”概念[39],鲁西奇提出江汉平原“圩垸型水利社会”概念[40],吴媛媛的“堨坝水利社会”[41]和廖艳彬的“陂域型水利社会”[42]关注到宗族在水利开发中的作用。除上述类型外,还有刘诗古通过鄱阳湖水域渔民社会史的研究得出的鄱阳湖水域类型[43],陈涛的“山会萧”水利共同体[44],等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利社会不仅仅是指水利工程的增多,更多的是这个区域内的社会发展、民俗文化、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综合体。行龙在其《水利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一文中提及,水利社会是指以水利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性社会关系体系,这个区域社会以水利为核心,进而涵盖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俗、环境、社会生活等因素的综合有机体[45]。清代云南水利社会的主要研究内容指在整个清代云南各地区以水利为核心延伸出来的自然和社会关系体系,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因水利发展而带来的变化。

(二)清代云南水利社会类型

随着水利社会史的发展,北、南区域的水利社会史研究对于丰富水利社会的概念、内涵和类型多样性,以及对中国水利社会史的整体研究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46]。但作为西南山地的云贵区域,众多水利社会的其他类型研究尚未充分挖掘出来,清代云南水利社会研究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云南是一个多山省份,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高原、山原等类型的地貌相间分布,各种地貌之间差异很大,类型复杂,因此,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区域水利社会类型各不相同。

1.坝子型水利社会

云南的水利工程多样化,多种农业灌溉方式相互补充,共同灌溉,体现了云南当地因地制宜修建的水利设施。清代云南水利以中小型水利为主,其原因在于云南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依靠坝子发展,而云南的坝子是中小型居多,因此,坝子水利是云南水利的一大特点。

2.山地型水利社会

云南是我国较典型的高原山地,山地面积约占94%。水利是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决定着山地农业的耕作制度、种植品种与耕作时间等,水利的发展是精耕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水利设施建设及其变迁,水利工程技术及其变迁的调查,对认识山地环境的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型水利社会

云南农业在坝子中发展,坝子通常是县城所在地,因而清代云南水利建设多围绕县城而建。以县城为中心向外延伸到乡村,政府不断兴修水利来发展县城农业,带动县城经济,使清朝在云南地方的统治更加稳固。

4.边疆民族型水利社会

云南作为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水利建设在边疆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水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包括水利规划思想、技术、工程、管理制度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广泛影响,都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农业灌溉设施的意义。通过水利建设,云南发展了山地农业、推动了边疆经济建设、促进了山地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云南边疆和内地的社会文化融合,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均产生广泛的影响。

5.高原湖泊型水利社会

云南滇池是高原湖盆流域区,丰富的水资源使得滇池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灌溉区域,也是云南核心的经济发展区。除滇池外,高原湖泊水利也是云南其他湖泊的重要水利类型,如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

6.流域型水利社会

流域型水利社会主要关注流域范围内因水利活动结成的人及社会关系。云南有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全省大小河流600余条,较大的河流180多条。河流穿梭在山谷、坝子之间,人们逐水而居,散落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两岸,城市、村庄星罗棋布,构成云南流域型水利社会研究的丰富元素。更有跨境河流三条,为跨境水利社会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三、清代云南水利社会研究展望

(一)水利社会史料、文化遗存的整理与研究有待加强

水利史研究多依赖于水利史料、文化遗存等。传统历史文献,历代正史《河渠志》、地方志资料、水利专志中含有大量水利工程、水利技术、水利人物等记载,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史研究。除了上述文献外,利用民间文献和文化遗存的研究较少,从民间水利史料出发将是清代云南水利社会研究的一大突破点。因此,民间文献、水利碑刻、水利档案、村史村志、家乘族谱等资料,以及水利实物等文化遗存的整理亟须展开。同时注意文物、史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关联性,以建立清代云南水利社会研究的综合性资料库。

(二)水利社会史研究视角多元聚合

云南水利社会史的研究从时段上来看覆盖面较广,其研究内容仅涉及农田水利、水利工程、水利技术等方面,相对来说可扩展的空间还很大,可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解读水利与国家、社会关系。学界对明清云南水利社会的研究主题突破了水利工程、水利技术两方面的限制,相较早期研究,研究内容更为丰富、视角更为广阔、跨学科方法的运用也更胜一筹。但在围绕历史水权的形成与演变、水利共同体的成立与解体、治水国家和水利社会的争论等水利社会史研究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涉猎极少。因此,从水利工程、水利技术史到水利社会研究转型,不仅推进清代云南水利史的研究,更需要多元视角和跨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水利社会史研究仍有拓展空间

受人文学科影响,追求窄而深,目前的水利史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基于中小尺度区域的深挖,主要集中在山陕地区、两湖、江西、江南区域,重点关注水利工程、水利技术两大方面,部分涉及农田水利、水权纠纷、水旱灾害与环境治理等方面,较少从面上展开全国尺度的工作。尤其缺少时代晚近的全国性工作,这样与社会上对它的需求形成脱节。到目前为止,水利史的研究在社会上影响还相对有限。云南水利社会史的研究,不仅提供典型案例,推进南方区域水利社会类型的实证研究,亦可成为全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一块拼图。

猜你喜欢
清代水利工程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欢迎订阅《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古代水利工程寻访小记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54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武术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2:52
永远的末代皇帝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4:22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