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素养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责任感、自尊心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理论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若干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实施劳动教育的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素养" 实践教育" 课程设计" 学生发展" 教育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明确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以劳动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可见,加强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涉及到尊重和自我实现层次。通过劳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以及他人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1]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具备多方面的智能,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等。劳动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尤其是肢体运动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2]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文献,科学理解和研究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把通过文献、文件等的理论资料融入到实践中,验证理论,优化实践效果。
四、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提升心理素质。学生在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比如种花、整理书包、擦桌椅、打扫教室的过程中,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具备劳动技能到逐渐掌握技能,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在劳动中还能锻炼肌肉力量、耐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身体免疫力,增强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时间紧、任务重、工具不足等困难和挑战,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也能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在顺利完成一项项劳动任务、克服一个个困难后,学生也会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以劳树德”则是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和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勤奋进取的品德,以及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态度,进而形成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劳动过程中需要遵循规则、团结协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公平公正、互助合作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辛劳,从而尊重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培育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3]
(三)树立学生未来职业观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小创意,参与校外的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走进科研院等,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发现特长、发展才能的重要领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体验不同岗位对劳动者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感受到不同劳动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专业选择和职业取向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五、在课程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成立劳动教育委员会,通过家委会、教师会、家长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专家讲座、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宣讲劳动教育,以此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改变观念,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劳动教育委员会成员以身作则做榜样,带动全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
(二)完善课程体系
1.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劳动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双百人物”中的“劳动模范人物”为核心,以具有时代特色的其他劳模为辅助,选取有代表性的劳模故事,确立榜样引领思政课程体系的目标,分年级编写具有可读性和指导意义的《劳动教育与实践》读本,在课堂教学中对故事人物中体现出的劳动价值观念进行层次性的挖掘,并分年段制订指导性目标:低段感受、体验“劳动精神”,中段感受、体验“工匠精神”,高段感受、体验“劳模精神”。
2.整合各学科资源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除了明确要求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个课时,还在课程内容方面设置了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大类10个任务群。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开设劳动课程,教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的整理、收纳技能并养成良好习惯;开设种植课程,让学生在系列课程中掌握与该技能相关的知识。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还要把劳动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例如,科学课中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美术课中,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花草树叶、诗文结合制作书签,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课中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劳动的过程和感受通过诗文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劳动课程就有了生活味与生命力。
3.开展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活动
运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花圃的维护、教室的打扫、学习园地的布置等;在校外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如参加志愿服务、参观工厂、农田劳动体验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劳动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设计不同的劳动课程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制作一件科技作品、校园科技节、大扫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何改造校园的垃圾分类系统,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问题。
5.家校形成合力
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安排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在学校举行劳动相关的活动时,如亲子义工活动、家庭劳动展示等,邀请家长参与到该活动中,家校合力,共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6.完善评价体系
(1)体现评价的多元性。以劳动对象为主体,根据劳动内容、活动目标,设计不同劳动阶段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不仅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升劳动素养。
(2)体现评价的持续性。评价过程不仅限于某一时段或某一活动,而是要形成持续性的评价体系,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
(3)体现评价的展示性。在主题实施完毕后进行劳动成果展示,用成果汇报、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展示性评价,除了让学生从同学的展示中学到更多劳动知识,也通过自我展示,进一步巩固劳动成果。
六、结语
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多样化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方法、家校合作和健全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2.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新时代[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胡杨.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