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实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开展讨论、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阐述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西游记》,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助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教学策略" 实践 《西游记》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呢?《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整本书阅读书目的优秀选择。通过对《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阅读策略
(一)读前引导
1.激趣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好奇心投入到阅读之中,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一些《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片段,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阅读计划制订
教师应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确定每天的阅读时间。根据书籍的篇幅和自己的阅读速度,将整本书划分成若干个部分,每周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比如,第一周时间通读全书,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周每天精读一定章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第三周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感受作者笔下的文学魅力。通读整本书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要督促学生完成,否则很难开展随后的阅读教学。
(二)读中指导
1.阅读方法指导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在学生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如精读、略读、跳读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同时,指导学生做批注,分析人物特点、思考小说的主题、标注动人情节与语句、体会环境描写等。
2.阅读任务布置
任务驱动的课外阅读,能促使学生更全面了解作品,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在学生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务,比如选择《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制作人物卡片,记录他们的性格特点。还可以为书中出现的每个妖怪制作一张卡片,记录妖怪的名字、洞府地点、外貌特征、法术技能、法宝兵器、背景来历以及在故事中被收服的过程。
3.小组合作讨论
阅读的感受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同样是阅读《西游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研读激发小组成员的思维火花,鼓励小组成员交流阅读心得,可以拓展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深度,推进深度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比如,讨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他经历了哪些磨难,《西游记》中出现了哪些独特的兵器,这些兵器有什么神奇的特点等等。
(三)读后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要有计划地引领学生涉猎教材外的广阔领域,努力使阅读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渗透”。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继续阅读同类主题的书籍或同一个作家的其他书籍,促使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2]
1.主题探究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主题往往具有多重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作品的内涵。《西游记》的主题丰富多元,涉及成长与自我超越、反抗与秩序、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人生的磨难与救赎等。通过撰写读后感、制作手抄报、开展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开展“团队合作至上” 与 “个人英雄主义主导”的辩论活动。
正方观点:《西游记》强调团队合作至上。取经成功是师徒四人齐心协力、各展所长的结果,没有团队的合作,他们无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取经大业。
反方观点:《西游记》中个人英雄主义更为突出。孙悟空神通广大,多次在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拯救团队,没有孙悟空的超强能力,取经根本无法成功。
2.拓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以点带面,以一篇带多篇,推动学生阅读更多的作品。阅读完《西游记》,教师及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或者阅读其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山海经》《封神演义》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同类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3.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一种充满享受和乐趣的活动。在充分阅读《西游记》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小说内容改编剧本、绘制插图、创作故事续集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书中场景的理解,绘制连环画,例如在研读“猴王出世”这一场景,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以下画面:
画面1:仙石吸收天地精华。
画面 2:仙石迸裂,一只石猴从中跃出。
画面3:石猴在花果山欢快跳跃。
三、教学效果
(一)学生阅读兴趣提高
通过读前引导、读中指导和读后拓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对《西游记》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积极性明显提高。
一方面,《西游记》中充满了奇幻的冒险情节,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贪吃偷懒、沙僧的忠厚老实以及唐僧的慈悲善良,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遭遇的各种妖魔鬼怪和艰难险阻,如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智取芭蕉扇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些精彩的故事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后续的发展,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体会到了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人物、讲述故事。这种体验会让他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去寻找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当一个学生对《西游记》产生浓厚兴趣并与同学分享时,会引发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在这种氛围下,课外阅读兴趣在学生群体中逐渐扩散开来。
(二)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
《西游记》的情节复杂多变,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关系、梳理故事脉络等方式来理解故事内容。例如,在 “三打白骨精” 这一情节中,学生需要理解孙悟空、唐僧、白骨精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唐僧为何会误解孙悟空。通过不断地进行批注,学生逐渐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3]
在阅读《西游记》时,学生梳理师徒四人从出发到取得真经的整个过程,分析他们在不同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西游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例如,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所表现出的勇敢、坚持、团结等品质,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种诱惑和挑战,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
《西游记》中充满了各种冒险情节,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遭遇无数妖魔鬼怪和艰难险阻。在阅读时,学生仿佛跟随他们一同踏上充满未知的旅程,体验紧张刺激的冒险。
孙悟空与妖怪的激烈战斗、巧妙的计谋和勇敢的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兴奋和激动。唐僧的慈悲善良是他的核心品质之一。他对妖怪也怀有怜悯之心,不愿轻易杀生。这种善良的品质可以培养读者的同情心和爱心。孙悟空对唐僧的忠诚、唐僧对徒弟们的关爱以及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都展现出人性中的温情一面。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坚持取经的信念,不放弃目标。这种坚持精神教会学生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四、结语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开展讨论、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丽,曾会珍.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2022(13):118-121.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2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