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前位——引领

2025-01-06 00:00:00梁洪娟
关键词:规矩小明回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为人父母总希望孩子懂规则,会做事。“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合作的重要准则,‌它要求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行事。

一、以小见大,防微杜渐

规则是形成个人行为习惯与道德观念的关键。

古人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如果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注重从小抓起,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成长的正确方向。

幼儿时期的孩童犹如初生的嫩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渴望。在这个阶段,规则意识虽未完全成形,却已悄然萌芽。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规则——如“饭前洗手”“玩具要放回原处”——在无形中塑造着幼儿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观念。当幼儿无视这些简单规则,如随意丢弃玩具、不顾他人感受地哭闹时,虽然显得天真无邪,却也透露出规则意识淡薄的隐患。这些行为,如同细沙般慢慢累积,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逐渐侵蚀孩子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们踏入了学生时代,这是规则意识经受考验的关键时期。学校里,规章制度如同一条条清晰的界限,规范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然而,总有些学生试图跨越这些界限,以寻求一时的快感或逃避责任。他们可能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影响他人学习;也可能在考试中作弊,以求得虚假的荣誉。这些行为,不仅是对规则的蔑视,更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它们像一道道裂痕,悄然出现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提醒教师,如果放任规则意识的缺失,将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当孩子们告别了青春的校园,步入成人社会的大门。在这里,规则意识变得更加重要且复杂。职场上的规章制度、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法律法规的约束……每一项都考验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与自律能力。当个人因自身原因频繁迟到、不守承诺或忽视职业道德时,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还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违规行为,实则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一旦触发,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让孩子有规则意识,就是给他立规矩吗?

二、规则意识是规则形成的前提

人的很多规则、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学会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绝对不能做,家长必须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明确告诉他。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在规矩与对策中“斗智斗勇”。

如这则小故事。

“老师,我要上厕所。”二年级的岳岳同学经常在上课时,假装上厕所,偷溜出教室外面玩。被老师发现后,老师和岳岳妈共同想了个办法,给孩子立规矩:下课先去上厕所,上课不能去上,破了规矩有惩罚。规矩立好了,大家觉得岳岳能遵守吗?岳岳确实遵守了规矩,他上课时再也不说“老师,我要上厕所”了,改为“老师,我肚子痛,要去一趟校医室”了。也许,岳岳遇到一位格外严厉的老师,他就不敢偷溜去玩了。

你说岳岳守规矩吗?他遵守了“上课不能去上厕所”这一个规矩。但他有规则意识吗?显然没有。

大家想想,当岳岳的父母继续给岳岳定一个“上课不能去校医室”的规矩后,岳岳的规则意识会长出来吗?

我们来看看下面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个小学生,他的日常生活被各种规矩紧紧包围。早晨起床有固定的时间,早餐必须吃什么、吃多少也有严格的要求;上学路上不能玩耍,放学后必须立即回家做作业;周末的时间也被各种兴趣班填满,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守规矩,但实际上,他对这些规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得不做”的层面,而非真正从内心认同并尊重它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开始表现出对规矩的抵触。他会在家长或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违反规矩,比如在课堂上偷偷看漫画书,或者放学后和朋友们在公园里多玩一会儿再回家。这些都被小明父母发现并定下了更严格的规矩,从此小明不敢再违反规矩。

由于规矩过多且复杂,小明开始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他不确定哪些规矩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可以灵活处理的。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他在面对新情境时缺乏判断力,容易陷入迷茫和混乱。

此外,过多的规矩也限制了小明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他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因为违反某个未知的规矩而受到惩罚。这种茫然无措的心理阻碍了他的成长和发展,使他难以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创造力的人。

以上可见,岳岳和小明在规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走向了两个极端,岳岳是用对策和逆反来反抗规矩,小明是用牺牲自己的发展来顺从规矩。

因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能只是立规矩。

三、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告诉孩子什么事是坚决不允许做的

“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荀子·礼论》

现实中的人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清晰的规则意识,对孩子的要求则随着自己的情绪而变化,看似心软,实则自己都没想清楚,想明白。来看看下面父母因孩子在游乐场不肯回家发生冲突的小故事。

父亲带着孩子来到公园,公园里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孩子可以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可以在游乐设施上尽情放松。孩子自己玩得很开心,跑来跑去像小兔子一样,完全沉浸在游玩的快乐中,这种快乐让他忘记了时间和其他事情。当游玩的时间差不多了,父亲提出该回家了,但是孩子正玩得兴起,根本不想离开。他可能会哭闹、耍赖,坚决不肯回家,还吵着要再多玩一会。这是很多家长带孩子出去玩时会遇到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点家长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大声吼孩子回家,或者直接拖着孩子就走,粗暴地扛回家;还有的家长用糖果或是其他孩子喜欢的东西来引诱,或者是孩子一哭闹就妥协。

其实以上的做法都不是特别适当。首先不顾孩子的反抗情绪直接带走,孩子可能会产生愤怒委屈等不良的情绪,虽然孩子的身体回家了,他的心里也是不服气的。甚至他们会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亲子关系。有的家长一会儿来软的,一会儿来硬的,就会让孩子感觉,只有在家长发火的时候,他才需要回家,如果家长没有发火,自己可以想做什么就继续做。而采用利诱的方式所存在的隐患会更加明显,万一给孩子建立了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诱惑他就可以违背内心的意愿去做任何事,实在是非常不好的一个方法。最后一种是家长妥协,偶尔一次两次还可以,但如果每次都这样的话,任凭孩子一闹就妥协,孩子以后很难建立起规则意识。

《荀子·礼论》有云:“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这句话强调了规矩的权威性和不可违背性。一旦规矩设立,就不能再用虚假的方式来欺骗或逃避。这句话反映了荀子对于礼法和规矩的严肃态度,认为规矩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遵守。

在上文的故事中,父亲应及时教导孩子遵守规则,外出游玩也不例外。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遵守外出游玩的时间规则等,对他今后适应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规则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当孩子做了不允许的事后如何沟通

1.情绪管理教育

当孩子不肯回家而哭闹时,父亲可以借此机会教导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他可以告诉孩子哭闹不能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还想玩的愿望,比如好好商量。

2.温和劝说

父亲可以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提醒孩子之前的约定;也可以提前制订活动时间,如果父亲之前和孩子说好了玩到某个时间就回家,这时候他就可以跟孩子说:“我们之前说好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要回家了哦。”这种方式如果成功,孩子会逐渐学会遵守约定,懂得承诺的重要性,这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是非常有益的。父母要教导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孩子的品德培养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

四、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规则的重要性

有效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家长可以这样做:提供实践机会和反思空间,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并在反思中深化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如,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一个家庭决定让孩子参与家务分工,与孩子一起制订家务表,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责任。每周末,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对本周的家务完成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鼓励孩子分享自己在做家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包括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从中学到的道理。同时,父母也会引导孩子反思家务规则的重要性,比如保持家庭整洁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和反思讨论,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承担家庭责任,还深化了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了自律和反思的好习惯。

从以上几个小故事中可以体会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规矩要有,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由内而发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是个人良好的素养的体现。

“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所说的关键词“坚定”,就是孔子所说的“身正”。坚定,首先是自己坚信这个规则并且做到。如果家长会不按时起床,还坚定要求孩子按时起床并严厉惩罚,这个坚定不是前文中所说的坚定。

父亲在处理孩子不肯回家这个问题上的方式,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如果处理得当,亲子关系会更加亲密和谐;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让孩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对亲子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卷巨大的篇章,为人父母都是身负重任的前行者。

猜你喜欢
规矩小明回家
小明照相
快乐语文(2020年30期)2021-01-14 01:05:34
“按规矩办”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11-17 01:45:16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6
回家的路(外一则)
做不到
1670天后,回家
南方周末(2016-10-27)2016-10-27 17:52:38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自己回家
小青蛙报(2014年6期)2014-03-21 21: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