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建设研究

2025-01-05 00:00:00由畅郭安宁黄家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1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高校

摘要: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焕发时代新人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内容。在高等学校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过程中,着重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提升劳动文化环境营造的质效,包括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建弘扬劳动精神的文明校园;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激励劳动精神的功能;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倡导践行劳动精神的行为准则;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丰富标识劳动精神的物质载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传播劳动精神的网络空间。这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的劳动价值取向、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有着重要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41

0"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的现实体现在对“劳动”范畴上的突出强调,即以劳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注重突出重点人群,尤其是抓好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把高校打造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的新高地,切实加强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建设,将有力引领新时代劳动新风尚,对造就高素质劳动大军,凝聚推动新征程上的目标任务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行为文化建设是表现、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网络文化建设是拓展,五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是全面推进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在16所高校开展了聚焦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现状调研,共收回问卷5215份。有关调研结果为本文提出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提供了现实依据,可以作为高校提升环境育人质效的有益参考。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建弘扬劳动精神的文明校园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在创造、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时形成的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统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内核,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脊梁,也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训、校风(包含教风和学风)和学校办学精神、办学传统等内容,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引领,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塑造时代新人,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牢群众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加强弘扬劳动精神的文明校园创建的旨意。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建弘扬劳动精神的文明校园,既要全方位全过程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也要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节点。譬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学生大学阶段最为隆重的仪式,其中的讲话内容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育人关键节点高校领导发表讲话所产生的校内外影响尤为关注,强调这些关键场合的“讲话是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重要体现,应该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反馈在高校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劳动精神被经常提到的为38.72%、较多提到的为20%、提到的为23.16%、较少提到的为8.4%、很少提到的为3.37%、没提到的为5.35%。开学典礼是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毕业典礼是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的最后一课,都是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极为重要的场域,在这些重要场合凸显劳动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可以极大鼓舞大学生明确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大学生学以报国、劳动报国的青春激情。此外,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志愿者日、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广泛宣传学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对推动校园劳动文化传承发展、创建弘扬劳动精神的文明校园都有较好的效果。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激励劳动精神的功能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指高校长期以来在学校师生员工之间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各种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在高校制度体系中的反映,对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任务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要自上而下持续推动党中央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要求在高校制度体系中的深化和贯通。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明确了对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在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改革用人评价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要求。

本研究对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选取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各级各类学生评价评奖评优中,考查学生实际劳动表现的情况为代表性考察指标。调查显示,83.66%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的各级各类学生评价评奖评优,考查学生实际劳动表现较多及以上;其中,38.6%的大学生表示经常考查,20.5%的大学生表示考查的多,24.56%的大学生表示考查得较多。此外,17.43%的大学生表示考查的较少及以下;其中,8.4%的大学生表示考查得较少,3.37%的大学生表示考查的少,5.3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考查过。大学生反馈所在高校的各级各类学生评价评奖评优中考查学生实际劳动表现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校在相关学生评价制度中落实加强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价尚不充分。对此,高校应系统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明确劳动教育评价导向,切实健全校院两级教育评价制度、学生表彰奖励等评价制度和班级寝室评价制度等制度细则,进一步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各有关制度激励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的功能。

3"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倡导践行劳动精神的行为准则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学习、体育、娱乐及生活等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秉持“知行合一”的基本理念,通过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崇尚劳动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带来行为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要通过高校各级组织和个人践行劳动精神的身体力行,积极塑造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积极向上的行为风范,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工作者等全体高校教职员工的重要示范作用,厉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校园文化最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在校园蔚然成风;要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管齐下,由内而外引导学生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认知付之于行动、见之于成效。

此外,高校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勤工俭学、创业择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都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校院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等各级组织,共同引领高校师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践行劳动精神。尤其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的职责,加强高校全体党的领导干部和学生、教师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决杜绝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等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中定期就有关践行劳动精神存在的问题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检视整改突出问题,肯定表彰模范典型;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落实团组织“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加强团课团会和团员教育评议对大学生团员劳动精神的教育引导和评议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使践行劳动精神的行为准则深入人心。

4"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丰富标识劳动精神的物质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校园的人化自然环境、整体规划设计、校园建筑和文化标识等校园客观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物质文化直观映射着高校的校园文化,直接体现了高校的历史传统和当代风格,真切展现了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是高校环境育人的重要依托。本研究选取大学生所在高校的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宿舍等建筑和场所中,弘扬劳动精神的宣传语、宣传栏的情况为代表性考察指标。调查显示,85.25%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的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宿舍等建筑和场所中,弘扬劳动精神的宣传语、宣传栏较多及以上;其中,40.02%的大学生表示数量非常多,21.34%的大学生表示数量多,23.89%的大学生表示数量较多。此外,14.74%的大学生表示数量较少及以下;其中,8.34%的大学生表示数量较少,2.99%的大学生表示数量少,3.41%的大学生评分为0表示没有。由此可见,校园物质文化中对劳动文化的强调现状较好,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不断丰富标识劳动精神的物质载体,让广大师生员工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重视和加强弘扬劳动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要增加标识劳动精神的物质载体数量,也要打造多姿多彩、寓意隽永、蕴含劳动文化的艺术精品,本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设计建造理念,重点加强五方面工作:其一,完善校园环境规划建设,根据高校的办学传统和科学定位,建造标志性人文景观,用主旋律鲜明的校园环境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之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之志。其二,推进高校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校园文化设施蕴含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元素的优化改造,更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其三,加强校报、校刊等传统宣传阵地的建设,做强崇尚劳动的主流思想舆论,用劳动榜样事迹教育引领师生。其四,加强高校宣传橱窗、LED屏幕等宣传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注重有关内容的及时更新;其五,在教学区、科研区、文娱活动区、生活区等学习工作生活空间的恰当位置打造劳动文化墙,展示中华民族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和校史院史的有关图文,于适当处增加师生喜闻乐见的体现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劳动精神的图文元素。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传播劳动精神的网络空间

校园网络空间,作为大学生集聚的网上虚拟校园场域,其承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现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的跨越式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传播劳动精神的网络空间而言,高校可以充分运用网站、网页、博客、QQ、微博、微信、APP等学生喜爱的网络工具,对大学生开展弘扬劳动精神等主旋律的网络宣传教育;可以依托“学习强国”“青梨派”等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作品征集和评选,激发大学生的创作热情,由大学生制作思政微课、微电影、动漫等便于网络传播的大学生劳动文化作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号召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园网络文明教育活动、网络劳动文化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让校园流量澎湃网络正能量,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视劳动成果等的网络劳动文化环境,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礼赞劳动、礼赞丰收的节日,积极推动网上网下校园文化活动同频共振,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的社会辐射带动效应。

全国高校在强化有关校园劳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和丰富资源,选树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模范和有效模式等,将持续推动校园劳动文化繁荣发展。例如,2023年秋分之际,沈阳农业大学与辽宁广播电视集团辽视新媒体、北斗融媒为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联合举办的2023辽宁农民丰收节大型直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辽宁全省25个点位连线、8个窗口同步直播,覆盖人群2千余万,不仅展示了辽宁农民丰收的喜悦、辽宁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还体现了沈阳农业大学学生爱农业、爱农民、珍视和积极推广优质农业产品的新时代农科学子的劳动精神风貌。沈阳农业大学有关劳动文化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弘扬劳动精神的缩影。从媒体报道来看,全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了大量弘扬劳动精神的校园网络文化创建活动,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重在积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底蕴,并且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劳动文化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和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建设的典型案例,提出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建设的对策,对高校提升环境育人质效、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的劳动价值取向、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48,94,150.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高校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中小学管理(2019年5期)2019-06-30 23:25:24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超越
中小学管理(2019年5期)2019-06-30 23:25:24
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科教导刊(2019年11期)2019-06-03 02:59:42
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践行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青年与社会(2019年2期)2019-04-18 03:50:52
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困难与对策
青年时代(2019年4期)2019-04-03 13:27:16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