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下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制优化研究

2025-01-05 00:00:00李燕冰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1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统筹布局,突出了三者协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其培养质量是由教育、产业、社会等各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优化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是解决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增多与分类培养的有效途径,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选拔的入口关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再到就业的出口关,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共同体,从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保障机制、健全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的政策支持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入口到出口良性循环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落实校企产教深度融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机制优化与提升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效。

关键词: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28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范式,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服务国家战略,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打造成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摇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聚集地。

1"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

202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达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专硕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总规模的2/3左右。截至2023年12月,笔者所在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总规模的74.4%,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更强调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1.1"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是大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主要途径,而目前缺乏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能力已成为阻碍强国战略实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障碍。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科领域和我国战略产业发展急需领域不相吻合,引领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配置度不够精准。同时,目前比较缺乏具有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学院,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积极性转化为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仍有待健全。高校在职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够。2022年3月,教育部宣布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同时明确将全方位、深层次、加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培养新型的卓越工程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理应承担培养国家急需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的时代重任。

1.2"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专业学位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校企业联合培养没有实现全覆盖,有部分学生一直在校跟导师做科研项目,专业实践环节并没有真正到企业开展,导致这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实践经历与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达到招聘企业的要求,学生无法就业的困境。而相当一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自身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一线企业的锻炼,指导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时,仍沿用学术论文指导的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因此,从高校与学院层面要不断拓展产教融合校企业联合培养项目,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1.3"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与企业解决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双赢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深度合作,旨在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高校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高校可结合团队研究基础和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制定以联合研究生培养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模式。让研究生参与校企合作研发课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企业需要高校高科技与技术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吸收优秀研究生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因此,校企双方要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把优秀的研究生人才留在企业。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在联合培养企业,更能作为传承的使者,深化并推动校企合作并产出高质量成果。如学校2023届共有4名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当年到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培养,毕业时就直接留在了企业工作,这也是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效与成果,也为校企进一步加强联合培养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形成了相关专业研究生产教深度融合联合培养的延续性。

2"目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困境

教育部2023年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完善与健全分类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意见》提出专业学位教育应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建设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拓展校企产教融合项目的数量与提升校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质量。但目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业联合培养的现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2.1"校企没有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

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也标志着推进产教融合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中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造成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各自需求不对称、研究成果第一单位署名存在争议、导师不愿意放学生到企业联合培养等问题,利益冲突现象屡有发生,校企间难以形成育人共同体。

2.2"校企双方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长效支持体系不完善

校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从招生到培养缺乏有效联运的机制,联合培养项目没有单列招生,联合培养企业也没有参加招生的双向选择,导致参加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与导师积极性均不高,如果校企业联合培养项目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不大,还会出现由排名靠后的考生来选联合培养项目的情况。由于分配到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不多,各培养学院较少与联合企业沟通,也较少为这批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也同样缺少联合培养企业导师的共同参与。在企业联合培养期间也会出现校内导师与培养学院基本不过问的情况,因此,校企联合培养的督导机制也需建立。

2.3"校企双方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缺少鼓励政策与支持机制

由于企业与高校在体制、性质、结构以及功能上存在差异性,合作初期校企双方很难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协同育人。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的增值,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因此与高校开展长期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虽然地方政府作为双方的桥梁出台地方性文件努力推动校企双方合作,但政府的努力也只能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约束校企业双方的刚性机制。大部分校企联合培养主要还是靠人脉关系和信誉维持。这样建立的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持续性是短期的、执行是不规范的、合作是不成体系的,是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积极的行动体系。要真正解决这些困境,最佳的途径是尽快构建由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政策与支持体制机制,以法治形式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政策与机制,鼓励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并密切合作,实现共赢。

2.4"企业没有深度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的全过程

企业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培养方案完善与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而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对此并未完全涵盖,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法律法规中未明确企业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明确企业参与的责任与义务。虽然高校与企业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有相关涉及,但现实合作当中,企业并没有参与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招生人才选拔当中,只是由高校按约定选派研究生到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校企也缺少联合培养学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共同制订,没有形成应用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质合作,由于没有形成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当联合培养企业导师离职时,就会出现因找不到企业其他合适的导师而导致联合培养项目终止的问题。高校也没有对企业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论文开题、中期检查与毕业答辩中的作用发挥形成督导机制,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就业也没有很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当联合培养期结束,学生返校,联合培养也结束了,企业在联合培养的总结环节没有主动与高校沟通交流,部分联合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会延续到新一轮的合作当中。

3"产教融合共同体全过程培养创新模式与机制

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战略,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是政府、高校与企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卓越专业能力和高层次职业素养以及能够创造性地从事高端生产技术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共同体人才培养机制,是产教深度融合、互信合作、互利共赢、互促优势的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模式,是高校与企业推进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互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同体形态。

3.1"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合作协议是校企双方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的基础与保障,校企双方要在合作协议中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共同体保障内容,不能单一从双方的责任与权利考虑,要从产教融合共同持续合作发展方向多作考虑。同时,校企双方在合作协议中要从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方面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对经费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经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构建起以政府财政支撑为主、以企业支持和高校内部配套为辅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从而使产教融合共同体得以稳定与持续发展。增加各类资源、经费的投入,拓宽经费的渠道来源保障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各方主体内生驱动力的突破口。

3.2"健全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健全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需要建立三个支撑体系:一是打造校内外导师全员与全程育人模式;二是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基地科研与社会服务全方位育人共同体体制;三是实践指导、联合攻关、创新科研、科创素质提升全链条育人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和科研育人优势,研究生院与科技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协同,携手打造创新联合体与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基地共同体,打造“政校企”互促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支撑体系。

3.3"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的政策支持机制

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发挥高校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满足校企双方的需求,形成双驱动力。一方面完善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建议深化“示范基地”培育建设,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拟定(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与精品教材编写,促进研究生培养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充分融合。建议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类别与内容,真正达到分类培养的效果。建议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发挥骨干企业与引领高校的积极作用,调动双方积极性。高校可发挥行业培养人才的优势,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师资库,把企业技术革新高端技术人才和专家作为共同体师资库的重要导师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可进一步加大对形成规模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校与企业在政策与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并通过激励机制支持共同体成员按照相关规定不断持续建设与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

3.4"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入口到出口良性循环机制

为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持续发展,可以“项目制”为导向,采用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参与招生录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教材开发+论文开题+科研创新+学位成果+就业推荐”从入口到出口的全链条双导师协同合作方式。以“项目制”为纽带能更好地连接校企双方,特别是校内导师的积极性,只有校内导师真正支持并与校外导师形成合作共同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才能进入产教融合培养的良性循环,并促进产教融合成果与成效的最大化。联合培养过程与考核结果优秀的研究生,直接留在企业工作。留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又可继续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循环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参考文献

[1]朱林.到2025年,我国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至三分之二左右,研究生学制延长释放了什么信号[N].南方都市报,2023820,A04A05.

[2]郜军,庄韦,王震,等.以江苏产研院为例看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困局的破解[J].科技中国,2021,(10):6.

[3]胡德鑫,纪璇.世界一流大学产教融合的组织建构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4):6378.

[4]王贺元,唐升.为什么企业没有积极性?——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困境与突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8).

[5]李洁.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研究——以材料与化工专业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2).

[6]顾永东,刘兆星,陆颖,等.产业学院模式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59:58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