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观

2025-01-01 00:00:00李雨航
参花(上) 2025年1期
关键词:人物画物象人物形象

中国写意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象造型观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历经发展与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而且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观,是一种融合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一种超越形式的精神表达。从宋元时期的用笔变革到现代的个性化探索,中国写意人物画始终在追求一种内在的精神与真实的情感。

一、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写意人物画的起源与发展

写意人物画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岩画和彩陶纹样。这些早期的绘画作品看似简单,但已经初步表现出创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捕捉和表现。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进步和文人阶层的兴起,写意人物画逐渐成为表达个性和情感的重要方式。[1]

在先秦时期,人物画主要以线条勾勒为主,注重形象的直观表现,如战国时期的帛画,虽然技法相对简单,但已初步展现出对人物神态的关注。进入汉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繁荣,绘画技法逐渐丰富,人物画开始追求动态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如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这些作品在表现人物形象时,更加注重服饰、动作和表情的刻画,体现了汉代艺术家对人物画的探索和实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阶层的兴起和文化的发展,人物画开始追求“传神写照”的艺术境界。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强调通过形象的刻画来传达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心世界。他的作品如《女史箴图》等,以其精细的线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魏晋时期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唐代是人物画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人物画的技法。吴道子以其豪放的笔触和生动的线条,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动感的人物画作品,如《送子天王图》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高度成熟的水平,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是中国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重文”的风气和理学的发展使士大夫和文人更关注“笔墨之外”的妙处。自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后,画家开始强调书画用笔一致的创作思路。五代至宋,文人画重意趣与重主观世界表现的审美观念促使书法化意识进一步加强,以笔写形,以形求“横变纵化”之动势,进而求得内在精神的“意足”。例如,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场面壮观,用笔能取长补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了宋初院画通过精准的人物造型与严谨的法度来实现形象与气韵的统一。李公麟的《五马图》以“白描”手法描绘人物与马,造型精准,线条简练、精妙而又概括,反映了这一时期画家文化境界和审美趣味的提升。与此同时,宋代禅宗也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梁楷的作品将院体画的严谨和文人禅心的纵逸之气很好地统一起来,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表现开辟了新的路径。南宋末年,赵孟頫强调“以书入画”,追求形神兼备的韵致与意趣,他的绘画实践为元代人物画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元代人物画在“复古”的主张与“以书入画”的笔墨要求下,一方面追求以阎立本、韩幹等唐代画家为代表的古意,另一方面在李公麟的文人格调影响下,开启了多样化题材的探索之路。宋元时期用笔的变革和对“意”的追求,为后世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2]

元明清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写意人物画开始追求笔墨的自由表达和个性的抒发。宋末元初画家赵孟頫等人的作品,以其简练的笔墨和高远的意境,展现了文人画的艺术追求。明清时期,写意人物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个性化风格和创新精神的画家,如明代的陈洪绶、清代的任伯年等,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近现代写意人物画的转型与创新

在20世纪初期,受到科学求真精神的影响,徐悲鸿决定将西方写实艺术引入中国画的创作之中改良中国画,强调人物画革新要以写实的风貌反映社会现实。随后,徐悲鸿将素描造型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相结合,“徐蒋体系”形成并深深影响着后世的大批画家。这些画家立足于现实,关注现实生活本身,在发挥传统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借助西方绘画素描、速写的造型手法增强画面形象的真实感,从而塑造出生动写实且富有笔墨韵味的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至此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逐渐发展起来。[3]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画家开始执着于对形式的表现,而忽略了画面的意蕴。随后一段时期,画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比如袁武、张江舟、陈钰铭、梁占岩、李伯安、任惠中等当代写意人物画家,他们希望在写实的基础上丰富写意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从现实出发,通过对写实语言的不断改进,用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塑造出具有意象性的人物造型,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当代现实主义写意人物画便在这些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发展起来。

二、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意象造型观

(一)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画家通过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它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和思想内涵。意象也可被视为“寓意之象”,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画家主观赋予客观物象的精神和思想,使这些物象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它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相互碰撞,并通过心灵的转化而得以呈现的精神层面的艺术形象,代表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造型观的分类

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结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大类,同样,绘画艺术的造型观念也可分为具象造型观、抽象造型观。而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意象造型观则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观念,它与前两种造型观有着明显的区别。

具象造型观以欧洲传统绘画为代表,它致力于写实技巧,力求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追求客观形象视觉上的真实感。这种造型观从客观物象表面的光影效果出发,借助科学的观察方法以及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原理,深入理解和认识客观物象的内在与外在特征。它追求对物象立体感、空间感、体积感、光感、量感、质感的真实表达,通过写实手法在二维平面中精确地呈现客观物象,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抽象造型观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形式为典范,通过点、线、面等抽象的艺术元素作为形式语言,来表现画家的内心情绪和思想情感,追求作品的节奏感和形式美感。画家能够依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将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进行拆解并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由于抽象造型观所反映的客观物象内容既不具体也不确定,且采用了带有暗示性的抽象艺术符号,因此它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使不同的观者产生各异的联想,并促使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4]

意象造型观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造型观念,它所追求的客观物象既非完全具象,也非完全抽象,而是要求画家精准地把握这一合理的度,通过意象造型的方法塑造出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在意象造型观中,画家要以客观物象为基础,将其转化为内心的“心象”,即“胸中之象”,然后运用绘画技法,将这个“胸中之象”描绘在画纸上。意象造型观既重视客观的“形似”,又强调主观的“神似”,认为绘画既不应完全贴近客观物象,也不应完全脱离客观物象,而应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从而使所描绘的物象表现得更加真实且传神。

(三)意象造型观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体现

在意象造型观的影响下,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画家不断探索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的完美结合点。他们在观察人物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感受、体悟。画家会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气质风度中捕捉到那些难以言喻的精神特质,然后通过笔墨的运用将其转化为画面中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夸张的艺术处理,然而这种夸张手法并非任意为之,而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的特质。具体而言,画家在创作时,并不局限于眼前人物的瞬间形态,而是通过回忆不同场景下人物的神情姿态,将这些记忆中的画面与眼前的模特形象相结合,甚至想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各种表现。通过这种方式,画家将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物特质汇聚于笔端,从而创造出独具神韵的人物形象。例如,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中,画家以大胆且豪放的笔墨,对仙人的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仙人圆润的体态与洒脱的神态并非对某一具体人物的精准再现,而是画家基于对众多人物形象的深入观察以及对仙人气质的独特理解,运用意象造型观精心创作的艺术形象。此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非完全具象的真实人物写照,也非毫无根据的抽象描绘,而是巧妙地介于两者之间,是意象造型观下塑造出的充满神韵与丰富内涵的理想化艺术形象。

三、中国写意人物画意象造型观的表现方法

(一)“眼中之象”阶段

“眼中之象”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观察和感受。在“眼中之象”阶段,画家主要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来获取素材。这一阶段是意象造型观的基础,要求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人物的形态、神情、动作等特征。画家会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服饰、姿态等外在特征,同时也会留意人物所处的环境、氛围以及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在“眼中之象”阶段,画家的观察往往伴随着对人物背后故事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的投入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画家也会注意捕捉那些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节,如眼神的微妙变化、手势的微妙动作等,这些都是后续创作中的重要素材。[5]

(二)“胸中之象”阶段

“胸中之象”是画家对眼中之象进行内心消化和艺术加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画家将观察到的人物形象和自己的主观情感相结合,通过思考和感悟,将客观的人物形象转化为胸中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是画家艺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在“胸中之象”阶段,画家会根据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对人物形象进行提炼。他们可能会对人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夸张或简化处理,以强化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情绪情感。同时,画家也会在心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包括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等,为绘画创作做好准备。

(三)“手中之象”阶段

“手中之象”是画家将胸中之象通过笔墨技巧具体表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画家运用自己的绘画技巧和笔墨语言,将心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创作过程,也是画家艺术才华的集中展现。在“手中之象”阶段,画家会选择合适的笔墨技法和表现手法将之前构思好的艺术画面描绘出来。画家可能会通过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笔触的快慢等,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变化。同时,画家也会注重画面整体的和谐感和节奏感,通过构图的疏密、色彩的对比等,来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眼中之象”“胸中之象”“手中之象”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中国写意人物画意象造型观的完整表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感悟和表现,实现了对人物形象的意象化创作,展现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传承与演进。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多元探索,写意人物画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中华民族对人类、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鼓励着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与创新,用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艺术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反映时代的精神与风貌。

参考文献:

[1]王宇昂.写意人物画中“意”的阐述和表现[J].收藏与投资,2023,14(12):28-30.

[2]蔡志华.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话语表达与价值探索——“真理的味道”组画创作谈[J].美与时代(中),2023(09):121-123.

[3]朱华.重构文人意趣——叶军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创作路径分析[J].美术观察,2023(06):122-123.

[4]盛琳.周思聪写意人物画的主题创作与现实意义[J].东方娱乐周刊,2024(01):106-108.

[5]杨威,李卓毅.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再认识[J].美与时代(下),2022(06):90-93.

(作者简介:李雨航,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写意人物画创作)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人物画物象人物形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54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7:26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