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应用策略

2025-01-01 00:00:00尚海燕
参花(上) 2025年1期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群众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技术对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群众文化发展形成了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新局面。数字文化馆作为新兴的文化传播平台,已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并成为他们获取文化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渠道,引领着一种线上了解、线下体验的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备受重视。在此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其平台优势,使群众文化体验、消费与非遗项目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成为群文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当前非遗项目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充分利用数字文化馆的功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节,是群文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非遗项目传承困难的主因

2011年2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进行了如下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由此可知,非遗项目具有历史传承性、固定地域性以及风格独特性的特点。然而从文化多样性及可变性的发展规律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变革中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碰撞、交流、并存的环境下,人们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快节奏、便携式、流行性、时尚化的现代文化正逐渐替代传统文化,导致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非遗技艺无人学、传统文化认同感不足等现象,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与行动中加大了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难度。

(二)非遗项目散点分布的弊端

由于非遗项目具有固定地域性的特点,它们往往呈现散点分布的特征,因此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时,通常只能局限于特定地域内,难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获得人们的认同。以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等北方鼓曲艺术为例,当前上述鼓曲形式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这些鼓曲在语言和表现上以华北方言为基础,尤其在京津冀地区盛行,无论鼓曲的表演者、习唱者还是受众,基本上都以这一地域群体为主,因此在鼓曲的保护和传承中,由于语言习惯与受众局限性的原因,这些鼓曲形式就难以在其他区域内获得广泛的认同。反之,南方地区的非遗项目如沪剧、粤剧等在北方地区也难以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总之,非遗项目散点分布的特点虽然能够彰显其独特的地域风格,但同时也是造成地域间文化差异与隔阂的关键因素,这给非遗项目的融合发展之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三)非遗项目资料采集的困境

长期以来,非遗项目在传承方式上以口传心授为主,有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两种主要形式,由于受到思想方面的限制,这些传承方式都具有保守性的特点,所以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很难得到系统的保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更是缺乏相应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此外,由于很多非遗项目在制作上工序十分烦琐,同时制作材料多运用自然资源,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完成,所以在对非遗项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成本。以徽墨为例,其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松烟、油烟、水等原材料,均须源自特定的产地,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奠定徽墨卓越品质的基础。此外,徽墨对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等方面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从其制作周期看,如果按照传统工艺流程,从选料到最后填金、包装需要近一年的时间。这就导致相关人员要想采集徽墨相关资料,就必须深入当地、走访群众,了解每一道制作工序的细节与精髓,才能为徽墨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翔实而宝贵的资料,为后续的数字文化馆建设积累丰富而生动的内容素材。

二、非遗视角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数字文化馆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技术而创建的具有展示性、互动性、传播性和教育性特点的线上文化服务平台,与线下体验馆形成综合立体化的文化服务模式。人们通过登录数字文化馆,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信息,搜索文化资源,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享受到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因此,数字文化馆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方向。在非遗视角下,数字文化馆承担着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任务,就其现实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助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依托大数据技术,数字文化馆能够广泛搜集并整理本区域内的非遗项目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易于搜索与查阅的格式。这些非遗项目资料通常具有开放性,群众只需登录数字文化馆即可轻松搜索并查阅,避免了时空限制,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在数字文化馆的专栏和页面上展示的非遗资料,不仅涵盖了文化馆专职人员通过实地采风获取的信息,还通过链接相关网站,确保了非遗项目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数字文化馆设有“非遗amp;民艺”专栏,点击专栏即可进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网站内包括“非遗动态”“传承人”“名录项目”“试听园地”“非遗实物和老物件征集”等。“非遗动态”用以发布近期在杭州市地域内所举办的非遗活动信息,群众可以随时进行查阅,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传承人”与“名录项目”分别设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个子项目,主要内容是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及记录视频。“试听园地”则包括“视频推荐”“名家欣赏”“非遗讲座”三个子项目,主要是对非遗项目的展示,群众可以通过点击相关栏目查看内容,对了解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有着很大的帮助。“非遗实物和老物件征集”是该馆在建设过程中最具特色的项目,也是其与群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旨在征集民间非遗项目的实物,群众可以通过填写说明资料、上传照片与视频的方式进行参与,然后由文化馆组织专家、学者对资料进行核实后,相关资料便可以在页面展示。由此可见,在对非遗项目资料搜集、展示的过程中,文化馆不仅能够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能够依靠群众的力量使数字文化馆资料得到不断丰富,这种“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思路,既加强了文化馆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为非遗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非遗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先辈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智慧,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对材料的运用技巧。因此,蕴含在非遗项目中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及制作技艺,对于民族身份的确立与认同至关重要。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当代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流行文化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部分青年群体,对非遗的认知尚浅,这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数字文化馆的首要任务便是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同时紧密结合文化馆的线下体验活动,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近年来,该市在文化广播影视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组织下,与辽宁省非遗团队合作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并在该市数字文化馆平台上设置了“预约点单”栏目,各学校、社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通过网上点单的方式进行预约,由大连市文化馆负责具体演出和展示事宜,由辽宁省非遗团队负责安排演出和展示的内容,涵盖该省范围内各级非遗项目,如大连吹咔乐、金州狮舞、罗汉地功拳等,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武术等不同类别,具体活动方式包括表演、讲座等。除了进行点单外,也可以在数字文化馆中查询非遗项目的具体介绍。由此可知,这种由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由数字文化馆发布与宣传线上活动、由文化馆负责的线下具体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增强群众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构建非遗技艺传承新体系

在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传承。展览、讲座能够起到宣传非遗项目的作用,而开展非遗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则能够起到促进非遗传承的作用。从当前全国各地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看,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断代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传承人缺失的问题,就必须采用教育传承新模式。温生萍认为数字文化馆在当代社会具有多重性质,包括互动性、娱乐性、教育性,而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核心在于教育性,即“数字文化馆在为人们带来娱乐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从当前我国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情况看,很多省、市级数字文化馆已经着手采用线上互动教育教学模式,以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浙江省数字文化馆为例,此平台集结了省辖市、市辖区县的数字文化馆艺术培训信息,并设置了线上培训专栏,涵盖舞蹈、音乐、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等内容,其中就包括宁波金银彩绣等非遗项目的教学内容,群众可以直接登录页面进行观看学习,体现出数字文化馆的远程教育方式。除此之外,浙江省数字文化馆还提供了线上报名、线下学习的培训方式,在数字文化馆首页便可了解活动内容与细则,群众可根据时间要求完成报名,然后参加线下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利用数字文化馆开展非遗教育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非遗视角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策略

(一)挖掘非遗资源,构建非遗资源数据库

2021年5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了加强非遗档案与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规划提出,需要加大对非遗相关的文字记录、图片资料、音频视频及实物素材的搜集、整理与数字化转换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致力于构建一个精确、权威且开放的公共数字平台,以促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在社会上的广泛利用。因此,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非遗内容的深入挖掘以及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具体而言,一是作为负责非遗项目的群众文化馆工作人员应重视采风工作,即深入民间对非遗相关内容进行广泛的采集,搜集多元化的非遗资料,对非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发布,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非遗项目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材料的真实性。二是对非遗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非遗资料数据库,注重非遗资料立体化的呈现效果,这样能够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展示,同时也有利于对非遗技艺进行宣传推广和教育普及。

近年来,天津市各区在非遗项目方面高度重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以武清区、津南区、西青区等区级文化馆为例,它们不断定期增加并更新非遗项目的内容。在非遗项目的整理工作中,各区文化馆不仅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还组织相关人员深入非遗项目集中的区域进行现场采集。通过现代传媒和影像技术,这些文化馆制作了一系列与非遗相关的视频,并在线上进行发布。除了重视线上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天津市各区还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线下数字非遗的展示活动,为群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以津南文化馆为例,该馆已经完成了虚拟演播厅、海洋体验馆、3D环屏投影室等设施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这些设施在内容展示上主要聚焦于非遗项目,如王氏剪纸、小站稻种植系统及津沽海洋文化等。

(二)跨界合作,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在全民文化共享的当代,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打破地域的限制,突破单一文化的壁垒,在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应走出一条跨界合作的道路。所谓突破地域的限制,指的是在某地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展示本土非遗文化项目,同时也要关联其他地域的非遗项目,这样可以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了解不同地区的非遗信息,既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有效促进非遗的广泛传播。以地方戏曲艺术中的秦腔为例,在对秦腔进行数字化展示的同时,也可以提供其他地方戏曲链接,如河北梆子、豫剧、黄梅戏等。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戏曲的赏析,展示各类戏曲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这样可以让群众在观摩、欣赏、学习某一戏种的过程中,对其他戏曲也能够有所了解。这种跨界合作的方式,既能够使本土文化得到传播,也能够让群众共享其他地区的戏曲文化。在跨界合作方面,应注重加强跨区域数字文化馆联盟的建设。2015年,广东省深圳市文化馆率先开启了市域文化馆联盟建设,由市级文化馆负责统一搜集下辖区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随后四川省、浙江省、福建省也积极跟进。2021年春节期间,由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文化馆牵头主办的“8省区21区县文化馆跨区域联盟春节文艺线上联播”活动,在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走出了一条跨区域、融入多元文化元素进行展示的道路。在此次活动中,由广东深圳、四川广元、河南郑州、青海玉树、宁夏固原、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喀什等地区的文化馆联合行动,分别展示了具有各自地域标志性特点的非遗节目,采用了线上展演的方式,让群众更为便捷地观赏到不同风格的非遗项目。

(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优化群众体验感

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所处的时代环境看,单纯依赖线上或线下的文化服务模式均无法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尽管线上文化活动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群众随时随地便可享受文化服务,但缺乏沉浸式的体验。因此,为了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需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例如,河西宝卷是一种发源于甘肃省的传统民间文学,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河西宝卷的保护单位,张掖市文化馆高度重视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河西宝卷不仅是该市数字文化馆的标志性品牌项目,还在线下体验建设方面巧妙运用了数字技术进行展示。由该文化馆打造的非遗项目拼接屏体验区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通过高分辨率液晶屏,以动态形式详尽展示河西宝卷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及传承人风采等。此外,体验区还采用了隔空触控技术,让群众能够自主操作进行浏览和评价,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对非遗项目的沉浸式体验感。由此可见,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下,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仅要致力于完善数字技术平台,以满足群众获取文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要重视线下文化馆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通过融入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赋予了数字文化馆建设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类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模式日益多元化。然而,对于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而言,其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中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挑战在于人们需要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平衡,即在保留非遗项目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点、能够激发人们传统文化情怀的创新模式;而机遇则在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数字文化馆在此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文化馆工作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应当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研究,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文化馆在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探索更为有效的开发和应用方式,以肩负起传播、传承和推广非遗项目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徐建.基于叙事性情境的文旅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22):327-332.

[2]温生萍.数字文化馆对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探讨[J].大众文艺,2024(03):16-18.

[3]李源.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J].文化产业,2023(18):154-156.

[4]杨思柳.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文化馆发展趋势与改革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05):104-107.

[5]白雪华.依托公共文化云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4):10-14.

[6]范青,谈国新,张文元.基于元数据的数字文化资源描述与应用研究——以湖北数字文化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2(02):48-59.

[7]常国毅,马知遥.从文化立场到人的立场:解析非遗保护中人的问题[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16(04):74-82+155.

[8]庞娟.公共数字文化融合背景下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J].三角洲,2024(15):188-190.

[9]吕鑫.浅谈新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吉林市群众艺术馆为例[J].参花,2024(01):149-151.

[10]潘荣青.基于数智化赋能视角下文化馆新型文化空间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06):117-122.

[11]乔朵.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文化馆服务创新策略探索探讨[J].百花,2023(05):104-105.

[12]郑迎旭.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实践——以重庆市巴南区文化馆为例[J].参花(上),2023(04):122-124.

(作者简介:尚海燕,女,天津市武清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文化馆数字群众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12-01 23:23:32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章堰文化馆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28
大爱有光
大众文艺(2020年8期)2020-04-21 11:22:06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大众文艺(2018年16期)2018-09-05 11:48:40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答数字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