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逻辑分析

2025-01-01 00:00:00周方舒
会计之友 2025年1期

【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审计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目的就是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监督思想等阐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从审计的政治属性、政治定位以及政治功能进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政治逻辑分析。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既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在审计领域的重要制度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新的飞跃。审计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意味着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之路:政党主导型审计管理体制。

【关键词】 新时代治国理政; 政党主导型; 审计管理体制;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5)01-0100-06

审计管理体制是各国审计制度和审计模式的基石。新中国审计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监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酝酿筹划审计机构的设立。就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而言,当时存在审计机关隶属财政部、隶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隶属国务院三种意见。经研究,最后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该意见写进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明党和政府当时已经高瞻远瞩地预见到审计监督在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审计是其他任何行政机关和经济监督部门所不能替代的”[1]。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就此诞生。1983年9月,审计署成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并于2006年、2021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审计法》与《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构建完善了审计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审计被置于治国理政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此次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深远、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这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世界各国审计管理体制主要分为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这四种类型皆不能充分体现和精准把握我国目前审计管理体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初步形成了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2]这是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之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之路?笔者认为是政党主导型审计管理体制(也可以理解为政党主导型审计模式)。“中国是一个政党主导的国家”[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建设国家的过程就是政党主导逐步生成和动态演进的过程。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形成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作为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性力量,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把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意志转化落实到各领域工作中。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在多年实践探索后,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重构,逐步形成了与中国式现代化政党主导逻辑相适应、相匹配的政党主导型审计管理体制。该审计管理体制的独特之处和重要价值体现在: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政治统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最本质的特征。

一、文献回顾

与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这一主题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一是分析此次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合理性;二是分析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优化路径、效果作用等;三是结合现状提出继续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在研究分析此次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上,有学者用“三个超过”概括目前党对审计事业的高度重视:一是在历史长河中超过了任何时期;二是放眼世界超过了任何国家;三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工作中超过了许多工作领域[4]。有学者指出此次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审计制度最深刻的变革[5]。

在研究分析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后审计工作的实施内容、实施路径、实施效果等问题上,有学者从党领导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组织机构、工作制度等方面阐释“党如何领导审计工作”,建议将审计体制改为党领导型审计体制[6]。有学者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构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分析框架,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7]。有学者基于国家审计结果生产和运用两个维度的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后对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国家审计质量[8]。

在研究基于改革的现状从顶层设计角度继续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上,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基础,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组织框架,从国家治理组织结构设置、实现审计全覆盖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四个维度分析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必要性,提出审计机关应进一步成为独立的国家经济监督机关[9]。有学者提出在地方各级党的审计委员会组建以后,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定位、地方审计机关的报告关系、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内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同时提出地方审计机关报告关系的几种思路,如双重报告模式、党领导模式、人大领导模式、监察委员会模式、垂直管理模式[10]。

由此可见,针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学者们从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角度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但聚焦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主题,对为什么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主题探讨并不深入。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监督思想等阐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从审计的政治属性、政治定位以及政治功能进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政治逻辑分析。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

审计理论界常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审计产生动因和审计管理体制的异同。该理论认为受托责任是审计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公共权力的运行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如果不按公共权力委托人的意愿,进行不法或不当代理,就会导致公共权力中“委托-代理”关系失灵。就审计而言,国家审计机关要向公共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负责。不同国家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审计管理体制,源于公共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不同。本文从以下角度等阐释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始终高度重视党的领导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根本宗旨、行动纲领、策略原则、奋斗目标等基本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他们立足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论述了党中央进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客观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革命党与改良党相对应。与改良党不同,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真正的革命党,面对困难的局面,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夺取革命胜利的政治保障,必须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11]

对于无产阶级在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过程中,“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失败是伟大的尝试,其成立初期在组织方面忽视了必要的集中,因而未能形成有权威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成立不到三个月就灭亡。“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12]。列宁结合俄国特殊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形成了列宁建党理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13]他批判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如果党内各行其是,党就不可能成为坚强有力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上通过党章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14]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群众工作和军事斗争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总结出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放在首位的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早期中国革命屡遭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就是始终未能形成成熟、有权威的党中央。遵义会议使全党认识到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原则遵循和实践指导。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发生变化,无产阶级执政更加离不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央要有权威”“有了这一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怎么才能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世所罕见的挑战?“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15]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党的领导核心在解决时代课题中充分彰显出领航掌舵的重要作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正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得出的重大结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思想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及其发展是正确认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审计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监督思想及其发展

西方传统政治学对权力监督的分析大多着眼于权力间的制衡关系上。如何用权力制约权力,既是对权力的配置,也是对政治体制内部结构的设计。良好的政治体制,其内部各子系统的权力独立且互相制衡,当有权力越过其分工范围和合法界限时,就应该被其他权力所制约。权力系统要发挥最佳效能,就要对其内在组织及其之间的关系、资源和权力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制衡,防止权力寻租和滥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国家和社会分离以及公共权力的异化是实行权力监督的必要条件。无产阶级的专政国家对于原来控制公权力的官员而言,他们的身份从“阶级压迫的主人”变为“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社会公仆”。但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仍然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产物,这种分离不能保证每一份权力都在合法范围内正确使用。“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建立一些特殊的机关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后来,这些机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宰。”[16]如何防止本应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权力机关,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异化,沦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如何防止社会公仆变主人?答案是强有力的监督。强有力的监督是人民民主各项具体权利的延伸和保障,是保证无产阶级政权实现根本目标的重要手段。

列宁领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解决公共权力的异化、防止人民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等问题,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监督方法、监督的运行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列宁主张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进行有效结合,特别强调要建立具有“党和无产阶级良知”[17]的专门监督机构。监督的权威离不开监督的独立性。他同时提出将“苏维埃机关和党的机关灵敏地结合”[18],这种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发挥社会主义监督的优势。在他晚年所写的一系列书信中,多次强调要建立可靠的监督体制。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是实现公权力被有效监督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出重要论述。“在体制机制层面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要求是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着力点是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和有效性”[19]等。这些论述从监督的根本目的到完善监督体系要求,从监督的顶层设计到各类监督的系统集成等,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为新时代监督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这些重要论述的指导下,近年来,党和国家监督实现了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包括审计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日趋成熟。

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政治逻辑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原有审计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既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在审计领域的重要制度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新的飞跃,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审计的政治属性、政治定位以及政治功能角度探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政治逻辑。

(一)从审计的政治属性把握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审计的政治属性源于审计监督的本质,是对国家经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20]审计的政治属性就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内在体现。政党的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即政治性。政党本质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审计发展的历史可知,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源头和血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审计监督,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在促进节省开支、防止贪污浪费、支持革命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专司经济监督,没有自身利益羁绊的审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在审计工作中的体现是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此次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审计工作全面纳入党的治理体系。审计工作的政治目标、政治立场、政治原则都必须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意志,具体落实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如何在审计领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部署?深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党的领导具体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党中央对审计寄予厚望。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就是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根本政治要求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目的就是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前,审计项目立项由组织部门“授权审计”。改革后,立项改为由审计委员会“批准审计”。以审计报告报送为例,除向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领导干部出具审计报告、依法向社会公告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前,国家层面的审计报告报送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改革后,审计报告改为向中央审计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其中首先报送中央审计委员会。显而易见,这一改革有利于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有利于形成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全国审计一盘棋,有利于审计系统从上到下更加充分、更加准确把握、领会、落实党中央的意图和部署。

审计鲜明的政治属性必然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其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审计的政治属性体现在立项、过程、评价、结果运用等各环节和各方面。审计工作需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持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通过“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经济监督主线,注重从项目和资金入手,着力揭示经济问题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的政治风险,同时又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这条主线摸准情况、分析问题、吃透政策、提出建议,一条主线双向贯通、首尾循环、正反可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对审计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主动性、契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审计监督集中统一的现实需求就越来越迫切,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更多可靠依据和重要参考。如何有效实现审计监督的集中统一?答案是更加强有力的审计管理体制。只有更加强有力的审计管理体制,才能强化保证审计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才能使审计系统内部从上到下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强调审计监督要集中统一,就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审计工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指哪儿打哪儿,打哪儿成哪儿,就像胳膊指挥手指那样,得心应手、使用自如。”[21]这说明离开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审计监督集中统一是难以有效实现的;离开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也难以解决审计运行机制中根本性、全局性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二)从审计的政治定位理解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地位独特,关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建重要思想的一个原创性命题[22]。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的革命,结合新的时代命题,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体现出党最鲜明的品格。此次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也说明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定位。如何继续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推进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细化实化制度化。近年来,审计领域不断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传达学习、任务分工、跟踪督办、结果报告等运行机制,如出台了《加强地方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取得了良好成效。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有效铲除严重阻碍改革发展的“毒瘤”,推动解决长期未解决的“顽瘴”,惩治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蝇贪”。

审计在反腐治乱中地位独特,发挥“尖兵作用”。“许多腐败问题都与权力配置不科学、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有关。”[23]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是政党主导型的反腐败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实施的反腐败模式。同理,审计作为反腐治乱的“尖兵”,中国特色的审计之路是政党主导型的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更好地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根据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梳理审计发现和移送了310多件重大问题线索,剖析总结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特点及趋势:一是政商勾连结成利益集团造成区域性腐败,二是套取政策红利妨碍政策措施落实,三是腐败手段更加隐形翻新,四是基层一些单位腐败问题性质严重。这些剖析总结对于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靶向发力、标本兼治发挥了积极作用。[24]

审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地位独特,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又行进到了关键节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强大的执政党促使国家强大,执政党领导能力强可以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执政党领导能力弱会使国家治理能力的原有优势逐步丧失。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序推进解决审计领域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途径。审计是治理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也离不开审计现代化。审计现代化表现为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果等各个主要领域的水平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25]以资源配置为例,目前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能够增强工作的全局性,更好配置资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使审计工作更加精准、更好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推动兜牢民生底线,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权力规范运行等。推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以重点任务落实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开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从审计的政治功能分析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科学性

宪法和相关法律赋予了审计监督职责和功能,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最大区别在于,审计监督始终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这一法定职责,发挥专业优势。新中国审计事业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取决于审计工作在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深化反腐治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后,“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26],这主要取决于新时代审计工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担负起了重要使命,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与方法。改革之效也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为进一步深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从深层次解决了制约审计政治功能发挥的体制机制问题。此次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前,由于审计机关隶属政府,仅在政府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效力不足、权威不够、协同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以处在行政序列之内的审计机关去监督其他行政机关,法理设计上是不够合适的,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27]比如,对政府主要领导决策的财政等重大事项,本级审计机关对决策提出不同意见的压力阻力较大。比如,审计重大事项要经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一致后才能上报,现实中有很多问题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协调成本和代价高昂。比如,审计机关隶属政府部门,但往往因为工作需要,需要到政府部门以外如党的工作部门、司法部门等开展审计,体制不顺。此次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审计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极大增强了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审计可以把问题原原本本揭示出来,向党中央报告,推动审计工作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的政治保障。解读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审计机关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坚持围绕”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中央管理审计”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反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央财政管理方面的执行落实情况;“政府债务、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坚持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发挥经济运行“探头”作用,推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重点民生审计”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紧盯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查处”坚持围绕促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这些工作成效反映出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领域的重大工作、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的顶层设计更为科学,统筹协调更为顺畅,整体推进更为有力,督促落实更为有效。

强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推进审计工作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重要路径。审计监督全面覆盖,要求消除监督盲区和死角,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审计监督权威高效,体现在审计监督能顺畅实施,审计成果能高效运用、审计作用能有效发挥。以与纪检监察等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为例,近年来,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不断完善工作联通、信息沟通、成果融通工作机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把问题线索作为政治要件,中央巡视办把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巡视范围,中央组织部把审计发现重大问题作为重要参考等。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审计从立项到结果反馈的运行机制重构,有利于与纪检监察等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高效,有利于一体推进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审计查出来的问题交得出去也处理得下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后,审计工作具有了更高的政治权威、制度权威和工作权威。

综上,政党主导型审计管理体制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充分体现“四个自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8]新时代审计工作,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继续着力解决审计运行机制中与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着力促进审计作用发挥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求相适应,以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明涛.社会主义中国审计制度的创建[J].中州审计,2003(1):12-13.

[2] 习近平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留学生的回信[N].新华日报,2023-07-06.

[3]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27.

[4] 孙宝厚.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8(4):3-6.

[5] 姜江华,刘誉泽,杜相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发展历程和改革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8(9):58-62.

[6] 王会金,郑石桥.中国特色审计领导体制的理论逻辑和框架设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9(11):46-51.

[7] 马薇.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8] 濮楠,杨金宝.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审计结果生产和运用的视角[J].中国农业会计,2023(9):94-96.

[9] 董大胜.国家、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审计研究,2018(5):3-11.

[10] 李明辉.审计委员会背景下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思路探讨[J].审计研究,2024(1):148-160.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

[13]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6.

[14] 列宁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2.

[15]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24:38.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0.

[17]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3.

[18] 列宁论检查制度与监察工作[M].北京:新华书店出版社,1949:48.

[19]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89.

[20] 刘旺洪.强化审计政治属性,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1):4-6.

[21]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3(21):4-10.

[22] 韩庆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哲学内涵[J].中国纪检监察研究,2024(1):7-14.

[23] 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21.

[24] 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规律性认识,更好发挥审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独特作用[N].中国审计报,2024-06-26.

[25] 郑石桥,胡欣怡.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J].会计之友,2023(2):157-160.

[26]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3(21):4-10.

[27] 董大胜.国家、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审计研究,2018(5):3-11.

[28]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光明日报,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