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考化学图像选择题热点题型

2024-12-31 00:00:00施松华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中考化学题型

摘 要:图像选择题是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重要桥梁,是全国各省市中考命题的热点题型之一.这类试题是利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有关化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以考查相关知识.本文对中考化学图像选择题的常见题型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题型;图像选择题;中考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32-0115-03

收稿日期:2024-08-15

作者简介:施松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图像选择题在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命题中频频出现,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的信息主要通过数学中的二维图像呈现出来,并通过图像把所要考查的知识简明、直观、形象地寓于坐标曲线上,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提炼、收集与分析处理能力和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1].

1 溶解度曲线类图像试题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图像是图像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从而呈现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能够灵活考查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物质的提纯与除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获取信息进行图文转化的能力.

例1 (2023·四川广安)X、Y、Z 3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B.t2℃时,将20 g X物质放入50 g水中,可得到70 g溶液

C.t3℃时,将100 g X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可析出20 g晶体

D.t1℃时,分别将X、Y、Z 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Y>Z>X

解析 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A错误;t2℃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所以将20 g X物质加入50 g水中,可得到65 g溶液,B错误;t3℃时,X的溶解度为50 g,则100 g 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0 g×(50 g/50 g+100 g×100%)=33.3 g,溶剂的质量为:100 g-33.3 g=66.7 g,而t2℃时,X的溶解度为30 g,则析出晶体的质量为:33.3 g-66.7 g×30 g/100 g=13.3 g,C错误;将X、Y、Z 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3 ℃,X和Y的溶解度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仍然是Y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X,而Z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大于X,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Ygt;Zgt;X,D正确.答案:D

规律总结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还可以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受温度影响不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曲线交点表示所对应的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 g+溶解度×100%.

2 金属与酸反应类图像试题

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出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多.该类图像选择题通常给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过程中生成氢气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考查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的多少或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比较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消耗的酸的质量的计算等.

例2 (2023·山东潍坊)向两个盛有相同质量铝粉和铁粉的烧杯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B.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C.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D.右侧曲线不能反映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解析 a点时,Al恰好完全反应,装有Fe粉的烧杯中稀硫酸已过量,b与c之间的转折点表示Fe恰好完全反应,A错误;根据题图可知,b点时,Al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Fe生成氢气的质量,B错误;c点时,两个烧杯中加入的酸少,Fe、Al都没有反应完,C正确;题图的横坐标为稀硫酸的质量,题图中曲线不能反映金属的活动性强弱,D正确.答案:CD

规律总结 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学会正确看图,从图像中找出以下信息:(1)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的快慢、多少(即曲线的斜度).(2)反应停止时产生氢气质量的多少(即曲线的拐点).根据产生氢气的速率(单位时间内产生氢气的多少)可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根据金属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及放出氢气的多少可以判断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3 溶液pH变化类图像试题

pH变化的几种情况:(1)向酸溶液中加碱,溶液的pH逐渐变大,完全中和后溶液的pH=7,继续加碱,溶液的pH>7.(2)向碱溶液中加酸,溶液的pH逐渐变小,完全中和后溶液的pH=7,继续加酸,溶液的pH<7.这两种情况pH变化曲线分别形似正写的“S”与倒写的“S”,其中曲线在接近中性前后陡然变化.(3)稀释酸溶液时,溶液的pH逐渐变大,无限接近7,但不会等于7;稀释碱液时,溶液的pH逐渐变小,无限接近7,但同样也不会等于7.

例3 (2023·四川眉山)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60 s时,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D.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入稀NaOH溶液

解析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有热量放出,A正确;由图像可知30 s时溶液pHlt;7,溶液显酸性,说明盐酸未完全反应,故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B正确;60 s时,pHgt;7,所以溶液显碱性,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C正确;根据图3,反应前溶液显酸性,pHlt;7,反应后溶液pHgt;7,是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中,D错误.答案:D

规律总结 (1)解题时先找出曲线的起点,这是判断溶液是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的重要依据;(2)观察曲线“走向”,判断加入其他物质后对溶液pH的影响;(3)找出曲线的拐点或终点,并据此分析加入该物质后,pH曲线是“无限接近于7”还是“跨过”pH=7的曲线.弄清楚上述三点信息后,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4 多个反应过程、多个图像类试题

这类图像选择题是多个知识点的融合考查,即题中用多个图像分别呈现不同过程中某种量的变化过程.此类试题是图像选择题中错误率最高的一类.出错的主要原因是题目没看清楚,解题步骤混乱,思考不够细致,导致错误甚至无法判断.

例4 (2023·重庆B卷)下列表1中的图像与实验设计对应正确的有( ).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解析 未打磨的铝片表面是氧化铝,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一开始没有气体生成,氧化铝完全反应后,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图像正确.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酸铜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图像正确.

Mg+2HCl====MgCl2+H2

24 73 95

MgO+2HCl====MgCl2+H2O

40 73 95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加入少量的盐酸时,等质量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相等,开始时两个反应的图像相同,当酸足量时等质量的镁比氧化镁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更多,图像错误.红磷燃烧放热,密闭容器内压强增大,等温度降低到室温,气体体积收缩,压强减小,又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小于开始时的压强,图像错误,正确的有2项.答案:B

规律总结 解题时,一定要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结合坐标含义和题干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实验过程或实验模型,找出图像与相关化学知识的具体关系.在解题时还需重点阅读理解坐标轴表示的意义、图像的起点和拐点(一种反应结束另一反应开始的点)的含义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解答图像选择题时,一定要先仔细阅读题干,明晰考查原理,再仔细观察分析图像的关键要素,最后细致作答.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季春阳]

猜你喜欢
中考化学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近几年苏州中考化学命题特点与备考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2期)2016-03-25 19:49:39
中和反应与“可计量”计算融合的中考命题策略
化学教学(2015年2期)2015-05-15 0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