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层作业是回应高质量作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学情诊断则为作业分层设计提供切实依据.学情诊断是教师有效把握学生共性需求和差异需求的重要抓手,是设计高质量分层作业的关键前提.以学情诊断为立足点的作业分层设计有助于平衡学生从事作业活动的认知负荷,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从而发挥分层作业的育人功能,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
关键词:学情诊断;作业分层设计;小学数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精准分析学情,进行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作业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情诊断则是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关键落脚点.在“双减”背景下,本文以学情诊断为重要途径,开展对作业分层设计的相关研究,阐述基于学情诊断的作业分层设计构想,为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丰富分层作业理论,以期为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诊断学情信息,统筹学生分层
1.1" 学生自主选择分层
分层作业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学生认同作业选择,并拥有选择作业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不仅要基于学情诊断结果对学生有适当的调查和了解,还要征询学生自身的意愿.主动选择作业量、作业形式也是基于学生的心理机制的分层方式.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是作业的主人,是作业的参与者和最终获利者.[1]作业分层并非硬性分层布置,而是尊重学生意愿,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层次,自主地掌握自身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作业的意义,其实质是让分层作业与学生的能力、兴趣更好地相匹配,减少无意义的重复性联系,而并非少做作业或作业歧视.因此,实施学生动态分层教学伊始,教师便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其结合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契合自身的作业目标层次.若出现定位不明确、选择摇摆不定等情况,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适当地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外力干涉学生、督促或要求学生做出选择,抑或完全放任学生,都是不恰当的.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作出适宜个人发展的最优选,必要时可进行推荐式或协商式选择.
1.2" 构建动态分层
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因而学生分层不能一成不变,应实时调整学生层次,强调动态分层.有研究表明,长期不变的学生分层等级会固化学生自我定位,有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还会导致班级学生两极分化的负面效应.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是发展的、可变的,因而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层次边缘的学生,及时调整学生分层,实施动态化管理.首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掌握该层次练习的同时向更高层次的作业挑战,敦促学生进步,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其次,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变化的,学生的潜能具有不同类型,每个学生对同一知识模块的喜爱和擅长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但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导致其数与代数部分掌握较好,但图形与几何模块则有些吃力.因此,在不同学习阶段也要出现相应的层次变化,对不同学习单元的作业进行动态分层,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身发展的适宜和舒适区.[2]
教师应及时干预并减缓学生因分层作业产生的畏难等不良情绪,实时调整学生层级及作业内容,确保分层作业顺利实行.因此,在分层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设定具体的分层调整期限,如依据学习单元的课时安排时间,在一单元的学习之后对学生的动态学情进行深度考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总结汇总,作为下一单元分层的依据之一.
2" 推动学情递进发展,分层设计作业目标
分层作业目标的设计要遵循“三分析”原则:首先要深入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体现数学学科特性,明确数学学科的育人要求;其次要结合小学数学教材,提炼数学核心概念、知识点;最后以学情诊断结果为基础,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表述,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它是对学生群体能力纵向层次划分的体现.作业目标的制定要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力求各层次学生都实现最佳发展.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的“四基”“四能”,并在该基础上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分数乘法”单元作业为例,教师在对新课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可以确立如下单元作业分层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表达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3)在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分数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一单元作业分层目标的确立中,教师从课标依据、教材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情信息出发,确立了分层作业目标,以及作业内容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检查教学任务是否达成;关注作业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题目涉及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应用知识点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做到了数学学业质量标准所要求的以问题情境为着手点,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应用意识.
3" 聚焦学情多元表征,分层设计作业任务
作业,或是弥补学生未掌握的知识内容,或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唯有回应学生学情才能保证分层作业任务的精准与不可或缺.分层作业的内容应立足教材,是作业设计的基础载体和重要依托;分层作业结构则涵盖题型、内容、素养、难度结构各维度,是作业设计的关键框架.
3.1" 作业类型上横向分层
诚如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每个人都存在自身擅长或不擅长的智能区域,具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因此,在任务类型设计上,教师可以呈现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使其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的差异,满足学生在多元智能倾向上的不同.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如独立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作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设计多元化的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选择更喜欢、更擅长、更愿意完成的作业类型.如此,不仅可以形成作业类型梯度,还能进行隐形分层以降低分层作业的标签效应.[3]同时,类型横向分层还应体现学科与跨学科的水平分层特征,增加游戏、阅读、实践类作业形式,融合生活情境、辨析概念、拓展思维等类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3.2" 作业难度上纵向分层
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理论启示教师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以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作业任务分层要衡量学生能力与实现任务的难易程度之间的关系,合理衔接作业任务与学业质量考核.有意义、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提供更多的机会;反之,机械做题等教育功利化行为,与学生学习与发展基本规律要求背道而驰.
任务分层往往也体现在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分层,但仅简单地依靠大小不同的作业量来划分作业层次,有违“双减”政策减轻学业负担的初衷.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控制作业量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愿意去挑战有认知难度的题目.小学数学课程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使其通过数学活动实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广阔联系,促进学生全面、连贯、和谐地成长.分层作业难度要求的层次性构成目标分层的一大准则,实现针对性学情的进一步细化与落实,所以作业任务分层要以控制作业难度为主要依据,围绕个体能力梯度设计更多的任务梯度来加以区分,供学生自主选择.知识串的问题设置形式、阶梯性的难度设计能够使作业更好地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去解决,并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挑战,以此在保证课程标准最低教学底线的同时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以下是教师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一章中设计的作业题.
作业题" 一级:一个长方体小纸盒的宽为5cm,长为8cm,高为3cm.这个纸盒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二级:一个长方体小纸盒的总棱长是64cm,宽为5cm,高为3cm.这个纸盒的长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三级:长方形小纸盒表面积为158cm2,长为8cm,底面积为40cm2.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
上述案例的三个作业题展现了不同任务层次难度上由易到难的过程:一级为基础作业,符合学生对长方体公式的基本掌握;二级为巩固作业,力求加深学生对棱长概念的理解;三级为提升作业,考查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公式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有效的分层作业需要立足学情诊断,对不同认知难度的题目进行优化组合.这不仅考查教师对作业内容难度的认知程度,还强调要依托学生学情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可在作业分层设计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学情诊断数据为指导,衔接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和知识点要素的多少,分层构建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础作业+巩固作业+提升作业”模式,实现课堂习得与课外体验的高效衔接.
4" 指向学情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评价
评价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科学且人文、合情并合理的评价能够促进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以评促教”的教育理念.有研究表明,得到教师有效反馈与评价的作业相比未有反馈的作业更有效.从学情诊断视角来看,对作业结果的考查也制约着学情诊断的质量.充分重视对作业的批改与分析,是从作业样本中探查学情的前提.如此,方可获得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4.1" 分项评价,提高内容针对性
高质量的分层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评价并非只是对学习结果,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当前作业评价仍以判断、选拔为主要导向,忽视其本质的育人功能.作业评价作为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应脱离传统甄别与选拔的弊病,让评价真正鼓励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对小学生而言,比作业“完成”和“正确”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投入”.若评价只注重结果的正确性,则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对待分层作业评价应采用不同标准,使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在作业这项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感,实现关注分数到育人的转变.
4.2" 分层评价,注重个体差异性
分层作业评价中,坚持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对不同层次学生贯彻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反馈要依靠语言和情感的传递,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做到因人而异.在批改层面,对于巩固组、提升组、拓展组学生的不同作业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评价标准和结果的呈现须层次分明,以实现检测、评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对巩固组学生则要加强思想疏导,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若其按时完成作业即可给予良好评价;对提升组学生予以充分鼓励,鞭策他们挑战自己,尝试更大的进步;对拓展组学生严格要求,防止他们骄傲自满,使各个组别的学生在分层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
5" 结语
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响应了“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号召,是建设高质量作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学情诊断能够为作业设计提供基本的依据和指导,为作业分层设计的调节与生成提供反馈.以学情诊断为切入点的作业分层设计使得学生在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体现鲜活的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邹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高质量分层设计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4(17):115-118.
[2]詹丽玲.刍议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4(16):25-27.
[3]吴建煌.分层作业,分出活力——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J].华夏教师,2024(1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