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价值判断,是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过往研究和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一堂初中英语阅读公开课为例,梳理了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三类问题链,即学习理解型问题链、应用实践型问题链和迁移创新型问题链,分析了这三类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实际应用,以切实提升英语阅读课堂效率。
【关键词】问题链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7-60-05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不仅在于学习一套全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更在于“理解、把握并建立学生自我对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1],承担着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培育学生文化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过程是积极建构意义、表达意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基于文本展开问题设计显得格外重要。“问题设计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应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而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广度和深度。”[2]因此,教师应设计科学高效的问题链,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减轻学生阅读压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
(一)问题链的概念
“所谓‘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3]
(二)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郭异斐认为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指向性”“系统性”“逻辑性”“研究性”[4]原则。指向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指向教学重难点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系统性原则重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原则重视问题间的并列、递进、因果关系;研究性原则是指教师应确保问题都是值得学生发散思维的好问题。
李留建提出问题链的设计原则包括“指向性”“逻辑性”“适切性”“开放性”“挑战性”等[5]。指向性原则要求问题链须指向确切的教学目标;逻辑性原则要求问题的衔接需要按照特定序列,具备递进关系;适切性原则要求问题链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开放性原则要求问题链重视学生的深度思考,并进行追问;挑战性原则要求问题应难度适当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三)问题链的分类
张惠敏将问题链引入英语阅读教学中,归纳了五个问题链类型:“引入性问题链”“递进式问题链”“诊断性问题链”“总结式问题链”“迁移式问题链”[6]。引入性问题链目的是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递进式问题链以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探究主题意义;诊断性问题链指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真知;总结式问题链用于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迁移式问题链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梁美珍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从学生思维层级出发,将问题链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评估型问题。[7]展示型问题侧重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识记;参阅型问题重视学生对文本写作意图、情感价值的深入理解;评估型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提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的思考。
王蔷等人提出学生需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分为“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8]。解码能力类包括文本概念、音素意识、拼读能力、阅读流畅度;语言知识类包括词汇知识、语篇知识和语法知识;阅读理解类涉及信息提取、多元思维和策略运用;文化意识类指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感知、理解、比较、鉴别。
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针对英语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分类及设计方法,更侧重于理论方面,鲜少有研究关注实际英语课堂中问题链的设计和应用情况。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教师在实际英语阅读课堂中问题链的设计情况如何;②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在实际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第三届“江浙沪京广”名师英语读写整合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一堂名师公开课为例,探究初中英语阅读优质课中问题链的设计情况。该堂课授课对象是某外国语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授课教师选取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经典文学作品The Death of a Government Clerk(《小公务员之死》)。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在看戏时不小心冲前排一位将军打了个喷嚏,担心自己冲撞了将军而整日忧心忡忡,便三番五次地向将军道歉,最终在遭到将军的呵斥后一命呜呼的故事。授课教师要求学生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剖析受害人死因,最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基于教师的教案和下述问题链的分析框架,截取课堂实录中涉及师生问答的片段,将其转写为文本,对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公开课中问题链的设计和应用作出分析和讨论。
(三)数据分析框架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问题链的设计原则及分类方法都旨在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秉持课程标准提出的“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英语学习理念,推动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结合已有研究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对有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整合,按照以下三个维度对问题链进行分类。
第一,学习理解型问题链。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有关联、有逻辑的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文本的热情,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理解。
第二,应用实践型问题链。教师设计一连串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读文本,内化所学知识,以培养阅读技能、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迁移创新型问题链。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聚焦文本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
首先,笔者依据上述问题链分析框架,仔细研读教师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结合课堂实录,分析教师在英语阅读课堂中问题链的设计情况;其次,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中涉及师生问答的教学片段,分析问题链在实际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在实际英语阅读课堂中问题链的设计情况
依据上述问题链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公开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链进行以下分析。
1.学习理解型问题链
教师共设计了七个问题,目的在于确定嫌疑人、收集证据。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获取受害人和嫌疑人的基本信息,确定案件主线,帮助学生通过略读和细读,梳理、概括文本内容,锻炼学生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
2.应用实践型问题链
教师共设计了十四个问题,围绕分析证据、情境再现、分析死因展开。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再次搜集、分析证据以剖析人物性格;角色扮演以身临其境地感知受害者的情感变化;结合社会背景知识推断受害者死因,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锻炼学生归纳、辨析、推断能力。
3.迁移创新型问题链
教师共设计了三个问题,用于学生读后思考及应用。该环节跳出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旨在拓展文本内涵,聚焦文本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在实际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1.学习理解型问题链
在公开课开始之前,授课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名侦探柯南的视频,介绍了名侦探柯南以及案件背景信息,将阅读课营造出破案氛围,为后续的文本阅读作铺垫。
破案的第一步是确定嫌疑人,授课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Q1: Who died?
Q2: What's the name of the government clerk?
Q3: Who was the suspect in the case?
Q4: What's his name? His job?
Q5: In the society, which one was more honorable? The general or the clerk?
Q1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标题,Q2~Q4指向文本第一段,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获取受害人和嫌疑人的姓名、职位等身份信息。Q1~Q4难度适中,旨在锻炼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Q5则用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且教师以图示表明受害人和嫌疑人的身份差距,为后续社会背景分析奠定基础。
破案的第二步是收集证据,梳理案件信息。
Q6: What happened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persons?
Q7: What happened on day one, day two and day three?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深入挖掘文本,提炼文本的核心词汇,重点突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关键信息。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阅读,避免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锻炼学生抓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应用实践型问题链
破案的第三步是分析证据,了解人物性格。授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案件的主线,对事件形成初步认知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Q8: Ivan was a polite and cautious man. Do you agree?
Q9: I also think the general was a little bit impatient and bad-tempered. What do you think?
Q10: Could you help me find the evidence?
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逆向思维可以适当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由于本堂阅读课的设定是破案,因此教师先对人物性格做出自己的判断,再利用逆向思维提出Q8~Q10,引导学生搜集文本线索以证明教师的判断。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采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仔细揣摩全文,收集到以下证据:
Q11: After he sneezed, what did he do?
S: Ivan wiped his face and looked around to see whether he brought trouble to anyone.
Q12: How did he speak? Whisper. When you whisper, you speak in loud voice or low voice?
S: In low voice.
Q13: Why did he whisper? Where were they?
S: In the theatre.
Q14: How do we know that he was impatient?
S: He said “be off”, it's very rude.
Q15: How do you know that he was very rude at that time?
S: He didn't listen to Ivan's apology, and shouted at him.
由以上问答可以看出,教师提问的衔接性很强,不断引导学生对答案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并且,教师通过重复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以便学生及时补充问题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行为进行辨析,目的是探索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破案的第四步是情境再现,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Q16: How did Ivan feel talking to such bad-tempered person?
在学生回答完Q8~Q15,对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及时抛出Q16,通过朗读角色对话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学生朗读情绪不到位时,教师及时介入示范,使学生充分理解受害人从尴尬、担忧到恐惧的情绪变化。
破案的第五步是分析受害者死因。授课教师并没有给出故事的结局,而是提出以下问题:
Q17: How did he die in the end?
Q18: What or who killed him?
Q19: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ociety in the 1880s in Russia?
Q20: The society was responsible for Ivan's death, how about Ivan himself?
Q21: What problems did Ivan have?
读写互促是英语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思维创新培养思路。教师通过Q17布置读后续写任务,让学生自由创作结局。接着,教师展示原故事结局,以Q18引发学生讨论——受害人的死因究竟是什么。为了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教师在分析死因时给出了四个参考答案:喷嚏、将军、社会、自己。教师提出Q19并展示俄国社会阶级图,助力学生快速了解社会背景,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了解时代背景知识后,学生将受害人的死因归为社会原因,但个人原因也不容忽视。Q20旨在让学生重点关注受害人自身,教师随即提出Q21,引导学生逐步挖掘真相。
3.迁移创新型问题链
教师将对死因的分析引入下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Q22: What do you think of Alice?
Q23: Did she have a heart of glass?
Q24: Could you give her some suggestions?
教师通过真实案例帮助学生跳出文本,联系生活,符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上三个问题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将所学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学生充分研读文本后,学生可基于前文所学有关人物评价的词汇回答Q22和Q23,锻炼学生的记忆、领会等低阶思维能力。Q24需要学生给出具体建议,考查的是学生分析、迁移、重组和评价等高阶思维。学生输出个性化观点,即“不要太在意他人目光,保持积极心态”。
五、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授课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仔细阅读教学文本,考虑到原文生词多、语法难的特点,提取文本最核心的内容设计问题链。该教学文本反映了当时俄国黑暗腐朽的社会环境,对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学习理解型问题链中,通过Q5引入简单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进行初步思考。在应用实践型问题链中,教师通过Q17~Q21的问题链,一步步引导学生具体了解社会背景,以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
2.紧扣文本主题,围绕核心主线“破案”进行问题链设计
每个语篇都是一个整体,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将阅读课堂设置成真实有趣的“破案现场”。首先学生可通过学习理解型问题链获取案件基本信息,初步确定嫌疑人。教师将阅读课设计为搜证场景,按时间顺序获取线索,为后续问题链的提出奠定基础。其次在应用实践型问题链中,教师利用逆向设计,提出Q8~Q10,引导学生收集证据。最后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线索进行细致分析,剖析受害人死因,为学生读后思考作铺垫。
3.问题链分配合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教师必须学会从教学角度揣摩语篇。教师设计的问题链考虑到了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在学习理解型问题链和应用实践型问题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教师通过迁移创新型问题链,用真实案例将学生拉回现实,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学生的想法后,提出要保持积极、理性、豁达的人生态度,多关注身边每一个情绪敏感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建议
第一,教师应提高文本的研读能力,包括对文本题材、结构、语言特点、写作意图、文本背景的分析等。围绕文本主题,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抓住容易被学生遗漏但应重点思考的内容展开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二,教师应分层设计问题链,问题必须难度适宜。一方面,教师要从文本内容出发,紧扣教学目标,着重关注学生已有语言知识水平。让学生先从简单问题入手,梳理文本情节、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问题链为桥梁,鼓励学生将所学迁移到新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整合后的知识结构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第三,教师应时刻谨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渡话语权,给予学生勇于表达自我的机会。教师可通过灵活的提问方式,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创造条件。例如“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法,教师首先提出预期答案,再由学生基于文本来证明答案。教师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得到答案,更在于关注学生得到答案的过程,借此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第四,教师应坚持自我反思与实践。从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试错和反思中创建高效的师生问答活动,设计思维含量由低到高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思维、文化的高度融合,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六、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一例外都在运用问题链架构课堂。由于本研究只采用了文本分析和课堂观察这两种研究方法,未真正深入课堂实地观察,也未对教师进行访谈,因此有关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可加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此外,本研究只分析了一节公开课,课型为阅读课,研究学段为初中,因此只能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未来研究可以增加样本数量,从不同课型和不同学段入手,收集更为全面的数据,获取更具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吴宏.论课程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其教学表达[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45.
[2]陈胜.从思维品质培养视角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0(4):10.
[3]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0.
[4]郭异斐.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42(10):62-63.
[5]李留建.问题链在提升学生语篇主题意义探究能力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2,45(11):17.
[6]张惠敏.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1(1):34-36.
[7]梁美珍.高中英语文本处理阶段的问题类型及设计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34(4):1.
[8]王蔷,陈则航.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与内容概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3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