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民族志: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视野

2024-12-31 00:00:00张心语王国超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摘 要】困境儿童面临着贫困、歧视、边缘化等多重困境,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其获得教育平等机会具有重要意义。批判民族志是在传统民族志描述和阐释的基础上更强调反思和批判,为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唯有避免研究浅显化,强调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注重反思与批判,探索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关系;摒弃标签化思维,关注困境儿童的文化多元性;倡导跨学科合作,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结构等,才能促进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实现,无限抵达研究的价值初衷。

【关键词】困境儿童 教育公平 批判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G40"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7-05-04

一、问题提出

(一)困境儿童教育公平概念

教育公平的概念是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的议题,我国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公平的概念进行不同的界定,包括教育学、哲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1]。其中有代表性的,例如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公平不是一种自然状态或自发状态,而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理性选择”[2]。

1998年,有研究者首次提出了“处境困难儿童”的概念,只不过这里单独指流浪儿童。[3]“困境儿童”概念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据CNKI文献检索,2013年,有研究者撰文探讨“拓展儿童福利制度,普惠社会困境儿童”[4],这是关于困境儿童概念研究较早的文献。随后,相关研究成果较为稀少,但自2016年后却呈逐年攀升之势。分析历年研究文献,文献主要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儿童福利、儿童教育等方面,研究相对广泛。从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困境儿童概念很广,包括一切因疾病、贫困、意外事件等造成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的儿童。

结合已有研究者对困境儿童与教育公平概念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困境儿童教育公平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机会平等,困境儿童应该有与其他儿童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无论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性别或其他身份特征如何。二是资源均等,困境儿童应该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室设施、教材、教学设备等,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质量。三是支持公平,困境儿童应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关注,以帮助他们克服教育中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心理支持、社会帮助和家庭支持等。

(二)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价值

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研究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可以揭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为改善困境儿童的教育机会提供依据,推动社会公平发展。此外,还有助于发现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教育政策,确保困境儿童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第二,有利于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困境儿童是教育发展中的弱势群体,研究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可以帮助发现和解决困境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提高困境儿童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有利于探索教育创新模式。困境儿童往往有特殊的教育需求,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无法满足的。研究困境儿童教育公平可以促进对创新的探索,寻找适合困境儿童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支持,从而为困境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环境。

(三)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成果与不足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2019年民政部等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困境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学界也不断响应号召,深入对困境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对困境儿童的定义和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研究将困境儿童定义为经济贫困、残疾、流离失所的人群等群体,有的研究将困境儿童扩展到家庭环境不良、教育资源匮乏等方面。二是发现了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表现。研究表明,困境儿童往往面临贫困、家庭背景不良、教育资源不足等多重困境,导致他们在教育机会和学习成果上与其他儿童存在明显差距。三是揭示了影响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核心变量。较多研究指出困境儿童教育不平等的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学校和家庭系统、性别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困境儿童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四是提出了改善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例如一些研究关注贫困地区学校的资源分配政策,以及针对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政策,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改善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建议,包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等。

然而,目前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从研究的主题上看,以“弱势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为题的研究较多,以“困境儿童”为题的研究很少。部分研究者是就困境儿童某一特定种类或群体开展理论性研究,概述性阐述和总结,关于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其次,现有研究对象较为宽泛,涵盖了城乡所有的困境儿童,缺乏更多的全面深入的个案研究。此外,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困境儿童通常处于社会边缘,难以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常使用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回忆偏差等问题,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缺乏全面而准确的数据,限制对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全面理解和剖析,进而影响对困境儿童真实需求和问题的整体认识。加上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的成果和政策推荐还需要有效的落实和实施。即使有了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如何将其有效落实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仍然是一个挑战。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困难,包括资源不足、政策协调问题等,限制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的实际影响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精确定义和界定困境儿童群体,如何有效地评估教育政策和干预措施的效果等。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些问题,并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二、批判民族志的含义与方法论特征

(一)批判民族志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民族志逐渐受到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5]从字面上意义上看,批判民族志包含了“民族志”和“批评”两层意思,这表示,批判民族志一方面是民族志研究,另一方面又是批评性研究。值得指出的是,批判民族志不是一种理论,它只是一种质性研究的视角,研究者可以借助这个视角发现问题、促进行动。可以说,批判民族志汲取了多种理论的养分,如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扎根理论、民俗学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文化研究理论。[6]

批判民族志的含义应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指向权力关系,批判民族志关注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剥削。它试图揭示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通过文化和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来维持和巩固。第二,批判民族志强调社会正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它试图通过对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批判,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第三,关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角色。一方面,批判民族志强调研究者的主观性和立场的重要性,它要求研究者反思自己的身份、立场和偏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批判民族志鼓励研究者与被研究群体进行对话和合作,以确保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信度。第四,批判民族志强调文化的政治性和符号的权力。它关注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批判民族志试图揭示和分析文化符号、象征和意义的政治维度,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批判民族志的方法论特征

批判民族志是将民族志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那么批判理论中的各种洞见与价值取向都将融入民族志。[7]批判民族志的方法论特征可以从五个层面来概括。

在反思主体性和立场层面,批判民族志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立场的重要性,研究者需要反思自己的身份、背景和偏见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这种反思可以帮助研究者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并尽可能减少主观性的影响。在解构叙事层面,批判民族志通过解构民族志叙事来揭示其中的隐含偏见和权力关系。它关注叙事构建的过程,分析叙事者的立场、目的和表述方式,从而辩证地理解和解读叙事中的权力运作。在话语层面,批判民族志强调对研究中的话语权力结构、话语权力的运作方式和话语权力的效果进行揭示和批判,鼓励研究者与被研究群体进行平等对话。通过平等对话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被研究群体的经验和观点,减少研究者对被研究群体的主观偏见,进而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的实现。在文化政治分析层面,批判民族志强调文化的政治性和符号的权力。研究者试图揭示和分析文化符号、象征和意义的政治维度,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文化政治的分析,批判民族志可以揭示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的根源和维持机制。在研究目标层面,批判民族志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解决社会问题。

三、批判民族志是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的内在选择

批判民族志是在传统民族志描述和阐释的基础上更强调反思和批判,是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的内在选择。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强调宏观与微观结合、重视个体差异、加强跨学科研究等,以更有效地促进困境儿童的教育公平,达到研究的真正目的。

(一)避免研究浅显化,强调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首先,避免研究的浅显化意味着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上。在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中,需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探索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批判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困境儿童的真实经验和挑战,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其次,强调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宏观研究关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影响,而微观研究关注个体和家庭层面的经验和决策。在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中,这两个层面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宏观研究可以揭示教育政策和资源分配的不公正,而微观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困境儿童在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机会。最后,为了避免研究的浅显化,研究者可以建立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来指导研究。理论框架可以提供一个整体的视角,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复杂性。概念模型可以明确研究的变量和关系,有助于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注重反思与批判,探索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关系

对于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亟须秉持反思与批判精神,探索看似客观的事物背后所潜藏的权力关系。

首先,在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审视和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偏见,包括对困境儿童教育所持的观点、对特定群体的偏见或刻板印象等,避免将个人观点强加于研究对象,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研究者还应该深入思考和审视自己进行该研究的目的和动机,包括思考研究对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实际影响,以及本身是否具备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被研究者的经历和需求。最后,教育体制和实践往往受到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因而要对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这些意识形态对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影响,揭示并批判其中的不公平和偏见。

探索利益相关者权力关系是指深入研究困境儿童教育公平和分析教育中的权力结构和关系。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组织等。研究者应该探讨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动态和权利关系,以了解他们在教育公平问题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困境儿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可能面临来自教育体制、教师等不同方面的权力压迫和不公平对待,批判性地审视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探索权力关系有助于揭示这些结构性不平等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实现困境儿童的教育公平。

(三)摒弃标签化思维,关注困境儿童的文化多元性

要摒弃标签化思维,关注困境儿童的文化多元性,首先,要认识到标签化思维的局限性,意识到标签只是对个体的一种简化和归类,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个性和多样性。困境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性,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定义他们。其次,要倾听困境儿童的故事和经历,尊重儿童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性。批判民族志鼓励研究者与被研究群体进行对话和合作。研究者可以与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教育工作者等进行对话和合作,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共同探讨解决困境儿童教育不公平的途径。通过批判民族志的视角,与儿童的对话和交流,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探索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以及真实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某个标签下的人群。

此外,要注重文化的动态性和多样性,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和教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演变。批判民族志认为文化具有政治性和符号的权力。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困境儿童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符号的政治维度,揭示文化对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影响。同时,困境儿童的文化认同也是多样的,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和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应该尊重和包容这种多样性,不将他们简单地归类为某个特定的文化群体,要提供包容性的教育环境,尊重和反映困境儿童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最后,最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消除对困境儿童的歧视和偏见,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在一个包容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困境儿童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性。

(四)倡导跨学科合作,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结构

一方面,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应该倡导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问题,从而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将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问题。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连接。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与教育从业者、社会工作者等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深入了解实际问题和需求,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推动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实际改善。研究团队应组织跨学科研讨会、研究项目合作,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网络,促进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合作。同时,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鼓励跨学科合作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政策和实践中,以推动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改善。

另一方面,在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中,还要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结构。首先,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困境儿童所处的社会结构,包括他们所在的社区、家庭、学校等,以及这些社会结构对他们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方式。通过分析社会结构,研究者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结构对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影响。其次,社会结构通常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者需要考虑不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与困境儿童的教育公平的关系。例如社区环境可能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进而影响困境儿童的教育机会。最后,研究者要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结构。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和案例研究,以了解困境儿童所处的具体社会结构。同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以了解不同社会结构对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影响。

总之,困境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涉及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影响。通过跨学科合作,研究者可以将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视角纳入研究中,深入探讨社会结构对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结语

困境儿童往往面临着贫困、歧视、边缘化等多重困境。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的实现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探索教育创新模式。本文剖析了批判民族志的含义与方法论特征,发现批判民族志是在传统民族志描述和阐释的基础上更强调反思和批判,为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须强调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探索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关系;摒弃标签化思维,重视困境儿童个体差异;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加强对困境儿童的社会结构的关注等,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解决困境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推动困境儿童教育公平研究的进步,让所有儿童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自身的梦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解韬.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2):20-26.

[2]王建华.教育公平的两种概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6):24.

[3]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一)[J].青年研究,1998(5):12-16,41.

[4]何长发,孙荣骏.甘肃:拓展儿童福利制度 普惠社会困境儿童——解读《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对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农村贫困家庭重度残疾儿童实施救助抚养意见的通知》[J].社会福利,2013(3):12-14.

[5]江淑玲,陈向明.批判民族志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8):26-32.

[6]柯晓玲.论批判民族志研究的困境及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32-35.

[7]谷凌燕.批判民族志: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4(5):14-17.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31:35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3期)2016-09-22 16:52:28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考试周刊(2016年33期)2016-05-28 14:15:09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5: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