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可以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满足面向“双碳”目标的人才培养和科教融合驱动发展的需求,文章总结了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具有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科研教学存在壁垒等问题,同时,通过梳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优化应对“双碳”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从融合“双碳”目标的教学内容拓展、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群设计、科教融合驱动的课程群协同优化三方面入手,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双碳”目标;科教融合;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56-05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面向国计民生,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交叉性专业[1]。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新挑战。从核心课程设计层面上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分为公共管理本位、工程技术导向和土地客体导向三个类别,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背景差异显著、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国土规划与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行业方向,已为政府或相关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实践与管理人才[2]。然而,当前如何有效落实“双碳”目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门型人才的要求,并兼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一综合性学科的新型复合人才培养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服务对象的综合性、基础性、科学性、战略性等属性,其人才培养天然融入了“科教融合”的色彩与性质。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角色定位及其管理内涵的不断延伸,建立科教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仍然相对滞后,各高校面临的这些共性问题亟待破解。
一、“双碳”背景下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土地资源管理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各院校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公共管理本位、工程技术导向和土地客体导向为主的核心课程设计,但各院校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定位,其培养导向因自身的特色优势而被割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不利于培养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土地资源管理专门型人才,以及兼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一综合性学科的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二)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作为以社会服务与管理为先导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3]。就目前来看,很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陈旧,随着地理学科和相关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陈旧的课程内容由于缺乏前沿性和应用性已不适应新时代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在课程教学中未能与当代社会背景相结合。面向“双碳”目标,部分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内容中较少融合“双碳”教育,使学生缺少对土地资源管理与“双碳”目标实现的认识,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土地资源管理如何才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因此,现有教材体系中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国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人才需求。
(三)科研教学存在壁垒,科教融合尚不成熟
科教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依靠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来满足学生主动探究和进行科研训练的需求[4],但目前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仍然相对滞后。在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融合,学生很难接触到最前沿的“双碳”科研问题与应用场景,不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单一,仍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部分专业建设依然秉持重“教”轻“研”的观念,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活动的机会较少,无法获得专业的科研指导,使教学无法支撑科研,科研不能反哺教学[5]。因此,“双碳”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优化应对“双碳”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双碳”目标实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要学习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技能。学生通过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包括推动绿色建筑、促进低碳交通和增加碳汇等措施,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6]。二是碳汇与生态修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也涉及土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学生通过学习关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推动碳汇的增加和复原。三是农业与农村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农业是一个重要的碳排放源,学生可以为实现农村的低碳发展和生态农业提供支持。四是城市规划与低碳城市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接触到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来优化城市布局、改善交通规划、提高建筑能效等,以减少城市碳排放。五是碳排放评估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涉及对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评估与管理。通过对土地利用项目的碳排放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碳排放并优化土地利用方式。
三、面向“双碳”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协同优化路径
面向“双碳”目标,科教融合驱动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协同优化必须借助课程。科教融合驱动下面向“双碳”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优化是按照“双碳”目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门型人才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应用素质为目标,设置相关课程和组织相关训练以满足相关职业的要求,其培养思路为“响应国家战略—确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输出”(见图1)。因此,课程群的优化要以培养满足国家“双碳”目标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为出发点,确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拟定的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具体按照“知识点/技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专业课程”的对应逻辑,在课程内容中引入“双碳”目标相关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与传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进行融合;一般性学科设计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等原则,以支持学科建设;专业课程的设计要针对不同人才培养方向设置对应的方法课、专业方向与实践课程群,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双碳”目标相适应;通过科研活动、科研平台、科研成果支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与实践课—方法课”课程群,实现与院系重点科研工作的结合和对面向“双碳”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检视与再优化。课程群的设计使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科研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培养实现“双碳”目标所需要的土地资源管理专门型和应用型人才,并兼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一综合性学科的新型复合人才培养,以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
(一)融合“双碳”目标,拓展教学内容
顺应“双碳”目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要求,拓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是采用最新教材,引入最新教学内容。对原有陈旧的内容和重复性内容进行删减,代之以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以应对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极强的时效性和政策的多变性。二是与时代接轨,顺应“双碳”目标需求,科学系统地围绕低碳问题设置相关课程,系统地传授低碳相关知识。在现有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由教师整理与“双碳”目标有关的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基于关键问题的解决,按照“知识点/技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专业课程”的对应逻辑,整理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的内容。如引入与“双碳”目标有关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碳中和潜力与低碳优化、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中和核算、面向“双碳”目标的多层次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教学内容。
(二)设计课程群,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落实“双碳”目标需要在微观上科学设置课程和宏观上系统优化课程群。
微观上科学设置课程,即基础课程要拓展学科交叉的范围,对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在基础课程设置中引入管理学、政策学的内容,对管理科学型人才的培养应在基础课程中引入地理学、测量学的学科内容,从而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实现“双碳”目标输出掌握低碳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与方法课的设置要有效衔接,各高校在依据自身特色制定面向“双碳”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深化拓展专业与方法课的知识内容,打造以基础课为基础而建构的“专业必修(核心知识)—个性选修(培养方向)—方法建设(实践应用)”人才培养课程逻辑链条。实践教学要面向产出,将相关实践应用场景引入课堂教学,在课程实验、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中融合“双碳”目标内容;深化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合作,搭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与实践应用的机会,及时了解“双碳”目标的最新发展形势,掌握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门型人才。
宏观上系统优化课程群,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协同优化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从基础课、专业与方法课和实践课三个层面厘清人才培养路径,突出专业教学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双碳”领域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回应社会对掌握“双碳”知识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设计以理顺组群逻辑关系为前提,优化提升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独立组建方法课,围绕人才培养方向组建个性化选修课,建构“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与实践课—方法课”的课程群(见表1),满足“双碳”领域就业方向的人才能力要求。
(三)协同优化课程群,构建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以科教融合打造“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驱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协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协同优化课程群包括了课程群内部优化与课程群间优化。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法课程群的内部优化主要是基于“双碳”科研问题与应用场景对基础知识要求、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方法要求进行课程补充与选择。在教学内容上与“双碳”目标最新的科研成果相融合,加强研究性“教”与“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为面向“双碳”目标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实现教研相长。专业方向与实践课程群内部优化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向和要求进行课程补充与选择。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规律、院校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学科发展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门的人才培养课程逻辑链条,培养“双碳”目标所需的技术导向、管理导向和工程导向型人才。
课程群间优化则依据科研成果指导、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活动需要,完成课程群的新设或者剔除、课程群间的课程调配、课程群间的课程内容协调等。在课程群内部优化的基础上,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明晰的学习目标,课程群间优化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运用和创新,通过课堂互动探究、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充分发挥课堂研究性学习与参与科研训练在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教融合驱动整个课程群协同优化,建立科教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培养面向“双碳”目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充分挖掘教师科研中“双碳”科研问题与应用场景,通过科研活动、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等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生态修复、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四大领域,以解决“双碳”科研问题和掌握应用场景为课程群协同优化导向,按照“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技术方法—实践经验”满足人才能力要求的逻辑,协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与实践课—方法课”课程群(见图2)。
四、结语
面对“双碳”目标的人才培养和科教融合驱动发展需求的双重挑战,当前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人才培养为本位,以课程设置抓手,从基础课、专业与方法课、实践课三个层面厘清“双碳”人才培养路径,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优化设计;通过创建高校科技活动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实施机制,将科研资源优势有效转化成教学优势,实现科教融合驱动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协同优化。可见,面向国家“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科教融合驱动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协同优化与实践路径,是落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尝试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回应新时代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汪应宏, 张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8): 174-176.
[2] 张秀智, 高赫, 丰雷. 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6): 125-134.
[3] 张文琦, 侯亚南, 郄瑞卿. 新农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8):173-177.
[4] 王新凤.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与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23(7):57-60.
[5] 凌日平,安祥生. 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困境与推进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 44-47.
[6] 熊健,卢柯,姜紫莹,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21(4):74-8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