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一支富有教育家精神的卓越工匠之师的支撑。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塑,一方面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的制度引领、条件支持、督促检查,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内驱动力与自觉自为。依据情感与态度养成规律,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涵养教育家精神。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教育家精神之源。教育家精神的生成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往往源于个体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职业院校教师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要通过专业阅读、实践体悟、专家引领,端正教师职业观、职业教育观,充分认识教师职业在延展自我生命长度、拓展生命宽度、提升生命高度方面的深远意义,全面领悟职业教育在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以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与自豪感,激发教育家精神涵养的始动力量。
二是潜心学习研究,厚植教育家精神之基。教育专业素养既是教育家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其落地生根的外在表征。职业院校教师要通过阅读理论经典、密切师生沟通、参与集体讨论、加入“教育论坛”、深入企业实践等方式了解人工智能时代职场新需求,关注“Z世代”学生新特点,把握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新趋势,习得数字赋能新技术。同时遵循个体身心发展与职业素养习得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行动研究,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积累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形成自身教学主张,打造自身教学风格与特色,以良好的教学业绩、教育成就,提升自身教学效能感,加速教育家精神内化进程,拓展教育家精神表达渠道,夯实教育家精神养成根基。
三是加强师德修养,滋养教育家精神之魂。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是教师素养的灵魂。职业院校教师要善于借助对话大师、观摩先进、进修培训等方式,学习师德榜样,接受情感熏陶。要依托内省与慎独,注重进行思想约束,自觉强化角色意识,模范遵守职业行为准则与社会公德。要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从业品质,通过立己达人、修齐治平,做好学生从业楷模,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适应“从学校到工作”向“从学校到生涯”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全面关爱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业进步、品德养成,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凭借崇高的师德风范、真挚的爱生情怀,滋养教育家精神之魂。
四是坚持自我超越,丰富教育家精神之养。个体品德的养成具有长期性与渐进性,教育家精神的涵养同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职业院校教师要立足产业、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兼顾社会与个人需求,确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明晰规划实现路径,养成学习习惯,更新与优化自身智能结构。要践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理念,推崇“教随产出,校企同行”服务方式,在文明互鉴、命运与共中开拓全球视野,培养开放胸怀,强化公共担当意识。依托不懈进取、不断超越,永葆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热情和执着追求,为涵养教育家精神注入源源不断的营养。
(作者系南通大学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