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支持性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4-12-31 00:00:00龚欣懿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区域运动幼儿

【摘要】户外区域运动,是幼儿园“户外两小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四大板块之运动板块组织实施的一种形式。在我园大班户外区域运动实施中,为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观察指导策略,笔者从区域运动中现有材料的种类、特性以及材料运用的现状出发,分析材料调整的时机,跟进优化材料,为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实施区域运动提供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运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户外区域运动" 材料支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139-03

一、课题的提出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针对运动,提到“要因地制宜地创设各种有趣的运动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富有野趣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体验运动的快乐”。区域运动作为一种运动组织形式,深受大家喜欢。但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幼儿活动观察后的跟进支持显得比较迷茫,具体困惑有:幼儿与材料互动反复该怎么办?幼儿与材料有互动,但后续如何支持让其更好发展?面对不同材料,怎么调整跟进?等,鉴于此,对我园大班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支持性策略开展实践研究。

二、研究概况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户外区域运动:户外区域性运动一词由“户外”“区域”“运动”三部分组成,“户外”在百度百科词条中释义为露天场所、回归自然。“区域”指向范围或者地域界限。“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一套规则,又有习惯所约束的行为活动。结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和我园实际情况,本研究的“户外区域运动”是指借助幼儿园户外操场、草地、沙池等环境设置多个运动区域,幼儿可借助空间、场地、器械、材料等进行运动的一种自主性区域式活动。

2.材料支持性策略:以场地、器械、材料等为媒介,对其进行优化调整,跟进实施,促进幼儿身体动作、运动素养、运动品质等全面发展的一种实施策略。此材料涵盖沙、水、草地等自然环境和固定器材、可移动小器械及低结构材料。

三、研究过程

借助问卷、访谈和实施过程的观察分析大致有如下问题。

问题一:教师对材料运用和调整的挑战大。我园户外区域运动场地设置若干区域轮换开展,幼儿要熟悉和适应,教师需基于观察后识别跟进,其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科学把握要求非常高,对于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对于教师组织实施户外区域运动的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问题二:基于观察幼儿运动后的材料支持缺方法。对现场幼儿运动行为和表现,教师有观察意识,但识别分析回应的过程显得不自信,最后如何去支持存在很多困惑,如“材料怎么调整,调整的好不好?”“如何发挥材料的更多作用?”“幼儿与材料互动中还有哪些运动可能呢?”“遇到幼儿状态瓶颈时又该怎么支持呢?”等,且困惑急需解决。

因此,从幼儿发展和教师实践的需求,聚焦大班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支持策略”问题,从材料的运用,教师运用材料进行跟进支持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使用原则。经实践发现,户外区域运动中,幼儿多借助场地、材料、器械等进行活动,材料作为户外区域运动的媒介和载体,材料合理使用对于幼儿运动经验、身体动作、运动品质等有积极作用。在大班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作为幼儿运动的载体,其本身要具有安全性、运动性、可变性等原则,为后续教师进行材料支持性策略提供基础。

1.安全性是材料使用的前提条件。安全性是材料的首要特性,是运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幼儿接触的场地、材料必须符合《上海市幼儿园装备指南》要求,包括材料的材质、摆放方式、材料本身的高度、组合的牢固度以及材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损耗程度等,确保材料安全。

2.运动性是引发运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户外区域材料,其本身的运动特性需体现,如:儿童版跳跳马、爬架、单双杠、跨栏架、木板组合架、波速球、童车、球类等,幼儿在与这些材料互动中,运动的行为自然发生,材料本身就具有运动性。

3.可变性满足幼儿运动发展变化需求。材料可变性指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随幼儿发展需求而变化,大体可分为:单一材料的发展性和材料组合的变化性。

单一材料的发展性针对一种材料,它可随着幼儿的运动需求变化使用,如轮胎,有的会把轮胎排成一字型,在上面行走;有的会把轮胎数个叠高,锻炼上肢和核心力量;有的会把轮胎间隔摆放,进行跨跳等。一种材料可引发多种运动可能,体现材料可变特性。

材料组合变化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种材料通过组合引发的多种运动行为。如幼儿利用滚筒和平衡木组合成“独木桥”;把木板穿进轮胎,两端上下晃动形成“跷跷板”,材料组合变化可促进大班幼儿运动思维越发活跃,不断发展。

4.多样性可激发运动无限可能。在户外区域运动中,基于幼儿运动全面发展需求,材料提供中应体现多样性。(见表1)如场地资源的多样性满足幼儿不同的运动体验和感受,种类丰富多样、高低结构兼顾,以保障幼儿不同运动需求和更多的运动可能。

(二)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支持性策略

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材料支持策略的运用离不开前期的观察和识别,需要教师对于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再判断介入与否、介入时机等,避免因教师主观想法抑制了幼儿的运动探索,影响幼儿运动创新、经验迁移、运动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在需要介入的情况下尝试通过环境材料暗示和材料过程调整等方法提供支持。

1.材料支持性策略运用的时机。在研究中,践行基于儿童立场下的观察和后续有效跟进。针对大班幼儿户外区域运动实施,梳理教师使用材料的支持性策略。

(1)聚焦材料使用现状,按需延迟等待支持。面对户外区域运动,幼儿是运动的主体,与各场地和材料互动的过程需要时间。教师可基于幼儿现场表现,按需延迟和等待。如,在针对户外区域运动中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兴趣、持续互动的时间等角度做观察(见表2),为后续是否介入、如何介入等提供依据。

(2)识别幼儿与材料互动行为,优化材料支持跟进。针对户外区域运动,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分析和识别。主体是幼儿,分析幼儿运动状态、运动发展、运动交往、运动品质和运动思维等。客体是材料,分析材料的安全性、合理性、运动性、可变性和多样性及使用中的便捷性等。通过复盘,结合现阶段的运动发展水平,寻找后续可跟进及支持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幼儿运动全面发展。

2.教师运用材料支持性策略的具体方法。通过实践,我们结合幼儿的现状分析后,跟进调整材料,支持幼儿发展。以幼儿视角下的材料变化感知的角度,梳理如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1)环境材料暗示驱动策略。环境材料暗示驱动策略是指从幼儿的主体感受来说,环境材料暗示驱动策略是一种隐性的策略,幼儿可能并不是通过主观能动获得,是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有需求,教师通过环境材料暗示的一种策略。支持幼儿运动具体有图示材料暗示策略、标志材料暗示策略、规则性材料驱动策略。①图示材料暗示策略。图示材料暗示策略更多的体现在物化环境中,通过前期幼儿运动中观察到的问题和需求,通过环境提示来支持。例如,在溜冰穿戴装备的区域,创设穿戴装备的示范图,在需要时可以供幼儿了解,验证自己穿戴的是否正确。②标志材料暗示策略。标志材料暗示策略满足水平不一的幼儿个性需求支持外,还可在区域运动中暗示行径路线。例如,幼儿攀爬大垫子的助跑过程中,不但助跑的距离要适宜,而且还需要与场地其他的区域保留安全距离,这时教师可摆放一个标志锥或者其他小材料,起到一个标志和警示的作用,通过这个材料暗示幼儿注意安全和运动中遵守起点规则。③规则类材料驱动策略。规则类材料驱动策略中的材料主要指一些适合大班幼儿户外区域运动中自发PK的需求,如分队背心或袖章等,在幼儿与同伴区域运动产生对抗性游戏时,可以帮助其更快地分队,加快运动前期准备的时间,保障幼儿更多参与运动的时间。通过环境或材料的小小举措,满足个体幼儿的需求。但是暗示策略是基于前期观察幼儿实然运动状态后的支持行为,可是上一次运动后的反思跟进,也可是现场观察后的“无声”支持。

(2)材料及时调整跟进策略。材料及时调整跟进策略是一种显性的与幼儿直接发生互动的支持策略。在幼儿户外区域运动过程中及时调整优化,体现过程性、动态性、直接性的支持策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围绕材料本身进行支持跟进:①变化材料摆放方式。变化材料摆放方式具体指向材料个体本身摆放方式的变化,支持幼儿对于这份材料的持续探索,如滚筒材料,横着摆放可钻爬,竖着摆放可攀爬。当然,变化材料摆放方式还可能存在于教师观察到幼儿自主摆放的材料,在幼儿运动会存在安全隐患时,对于摆放的方式进行调整,确保运动安全性。②拓展材料组合方式。拓展材料组合方式是教师观察分析之后的及时跟进行为,可拓展材料组合的方式或者丰富材料的运用。在区域运动中,常常设置固定器械,幼儿对于固定器械没法改变,长时间后玩法固化,这时需要教师基于幼儿动作发展,运动兴趣等增加辅助材料,并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组合材料的空间。这样的材料组合的方式同样能运用到小、中性器械的组合。③挖掘材料多元玩法。挖掘材料多元玩法不仅是幼儿运动中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也需教师专业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引导幼儿关注经验的迁移与链接,如室内、外运动经验玩法的迁移,高、低结构运动经验的链接。借助高结构集体运动相关材料的玩法,引发幼儿在低结构中继续探索尝试,挖掘更多的方式和运动经验。当然除相关经验迁移外,还可以在户外区域运动中,进行直接性互动引导,拓展幼儿运动思维和想象力。以轮胎为例(见表3):滚筒的轮胎变“小车”,平铺的轮胎变“蹦床”,推着轮胎走好像是个“大力士”。材料被挖掘了多种玩法,引发了不同的运动可能,拓展更多的运动经验。④调整场地活动空间。调整场地活动空间对教师存在考验。基于儿童的立场和需求,我们要充分肯定和给予幼儿探索体验的机会,但是当场地利用不合理或者出现安全隐患时,必须及时调整。例如,操场中单双杠材料,幼儿悬垂晃动的摆幅大于了材料摆放之间的间距,教师必须立刻扩大材料间距,确保运动安全满足幼儿悬垂晃动的需求。材料调整的过程可直接行动,也可通过引导进行。把材料调整的主动权留给幼儿,教师协助支持。

材料及时调整优化策略的运用,注重实效,但也需对幼儿运动行为的观察分析后开展,对教师观察识别、有效回应支持的能力要求很高。整个支持调整的过程,教师可关注幼儿主观能动性,可引发幼儿对材料摆放和运动方法之间的思考,协助幼儿调整优化材料的现有运动方式,积累更多运动可能,激发运动创造性,发展运动思维。

四、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成果积累,丰富园本特色课程资源

通过实践研究,积累了大班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支持策略的研究案例,丰富园“三趣运动”特色项目研究文本资源,为后续持续研究提供经验支持。

(二)策略研究,提高教师组织实施能力

教师在户外区域运动中的观察识别、分析和跟进支持的能力显著提高,对于户外区域运动中材料特性判断和把握、教师支持的时机和跟进方向,再到具体方法,做了详细的经验梳理,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在区域运动中的组织实施能力。

(三)基于需求,促进幼儿运动素养的全面提高

整个研究过程,至始至终都基于幼儿真实状态下开展。教师支持基于区域运动中幼儿的动作发展、运动兴趣、运动品质、运动思维等视角来进行,把幼儿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通过材料支持策略的研究提高幼儿运动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吴琼娟.幼儿优质户外区域运动的三要素[J].儿童与教育,2021(11):51-53.

[4]罗长青.幼儿园运动区材料投放的优化对策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7):54.

猜你喜欢
区域运动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